■唐愛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要“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強調“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并提出設立主題為“跨學科學習”的拓展性語文學科任務群。如何讓跨學科學習真正融入初中語文教學,并發揮其價值,需要我們去思考與實踐。
“課程標準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統一的基本要求。”新課標雖未對語文跨學科學習進行明確界定,但是對該任務群的總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給出了確切要求。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結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可見,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特點是鮮明的。它基于語文學科,又跨越學科界限,將多個學科組合在一起,具有很強的實踐性、開放性、綜合性。它強調從語文學科本位出發,從真實的生活情境出發,以生活或社會中需要解決的真實問題為學習內容,在課堂內外廣闊的領域中引導學生學語文、用語文。
實際上,語文課程的跨學科學習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中“綜合性學習”的演變升級。從語文綜合性學習到語文跨學科學習,語文課程在不斷前行,這是基于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的需要。為了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而從實施層面上看,語文跨學科學習注重的是真實情境中的活動與體驗、問題與探究、設計與表達,引領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實現從基礎知識、技能到核心素養的更新。
1.面向未來之需
一直以來,學校實行的是分科課程、分科教學,而學生生活的世界是完整的。面對不確定的現實和未來,需要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創新能力。隨著社會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飛速提高,新時代對人才素養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基于單一學科的人才培養模式亟須改變。
在全球前沿科技創新領域,跨學科研究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像如今火遍全球的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就是一個跨學科綜合的領域,它包含計算機科學、數學、生物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哲學等多學科。在語文學習中,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綜合能力,成為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趨勢。
2.基于學科特點
語文課程在跨學科學習方面具有自身優勢:它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其實踐性和綜合性也特別適合連接其他學科。
對于語文學科而言,生活的外延有多寬廣,語文的外延就有多寬廣。學習語文絕不只是學習語文課程,而是應該基于生活,將所學的語文知識和養成的能力為生活所用。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走上社會之后,連一份通知都不會擬,不知道如何寫調查報告、計劃方案,說明當下的語文教育是有很大缺陷的。此外,當前語文課程中文學性的知識、文章偏多,思辨性、科技性的偏少,亟須通過跨學科學習來提升學生的理性思維、高階思維。
3.立足自信教育
于漪老師說,我們應當以教育自信創建自信的教育。開展跨學科學習,無疑需要自信的教育者,也旨在教育自信的學生。
跨學科學習過程,能更全面地展現一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品格、習慣、態度和價值觀。一些在單學科學習中表現平平的學生,在跨學科學習活動時常常迸發出驚人的學習力、協調力和創造力。所謂“另起一行,我是第一”,跨學科學習是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學生,開啟學生更多的可能性,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1.把握學科特點,不忘語文味
語文跨學科學習是基于語文學科的主動跨界學習,要始終突出語文學科的主體性,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語文能力的基礎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古詩詞學習中,我們可以根據詩詞的特點,進行跨音樂、美術等學科學習。中國古詩詞與音樂像一對孿生姐妹,從誕生之初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與繪畫也關系密切,許多寫景詩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但在此過程中,我們切記要把握語文學科特點,不能過多、過細地講述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使課堂游離于語文教學之外。
如筆者在旁聽某教師的詩詞課時,發現其做法有失偏頗。上課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吟唱古詩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接下來,該教師只簡單點出詩詞的意境,便急于分析學生的吟唱效果,甚至占用較長課堂時間讓學生互相點評唱功好壞,忽略了對古詩詞意象與意境的感知。這樣的跨學科學習把語文課硬生生地上成了音樂課,偏離了語文課的教學目標。
2.設置生動情境,突出生本位
跨學科學習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活動,更是學生的學習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始終站在“生本位”的角度去思考與實踐。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是社會熱點等來制訂跨學科學習主題,并設置生動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學科互聯,在思維碰撞、實踐活動中提升綜合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葉麗新教授指出:“核心素養語境下關注情境,是因為情境作為現實生活的局部的縮影,可能蘊含豐富或復雜的信息、關系,學生需要綜合運用各種知識、技能才能完成任務。”好奇心、求知欲是內部學習動機核心的成分。筆者曾設計過這樣一個情境:“我們的家鄉鹽城,是中國‘海鹽文化’的代表地。在這片‘東方濕地之都’,有大量與鹽有關的遺跡、文物,如古遺址、古建筑、古碑刻等;還有關于鹽的神話傳說、文學藝術、民俗風情;有關鹽業的典章、制度、法律,等等。‘淄博燒烤’火了之后,各地都在大力宣傳地域文化與特色。現在鹽城電視臺正在舉辦‘大美鹽城宣傳周’活動,請同學們制作一本海鹽文化宣傳冊,為宣傳家鄉出一份力。”
要宣傳家鄉,學生熱情高漲。對于家鄉文化,學生都有一定了解,但未必深入研究過。從地理位置上看,鹽城處于江蘇沿海中部,置身于南北文化的過渡帶上,兼容并蓄,不倚不靠。筆者指導學生成立合作小組,并鼓勵學生請教相關學科教師,利用網絡搜索、實地考察等方式,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共同完成資料收集、整理文本等任務。此學習任務以“鹽文化”為大背景,以語文學科為主干,整合地理、歷史、化學、藝術等學科,創設了鮮活的跨學科學習情境。活動的立足點是學生,主體也是學生,做到了以生為本,既激發了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又提升了學生的知識與能力。
3.聚焦核心目標,找準融合點
語文跨學科學習不能簡單地變成“語文+物理”“語文+化學”“語文+音樂+體育”等學科的疊加,不是簡單、隨意的學科“一鍋燉”,而是多元聚合,協同融合。
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先確定語文跨學科學習的核心目標,并結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找準本學科知識與能力的共同點,即融合點。找準融合點之后,教師從學科核心素養角度出發,為實現這些素養目標而采取跨學科的教學方式,實現語文學科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
例如,筆者設置過一個關于“家庭廢舊衣服處理”的跨學科任務,要求學生對社區居民如何處理家庭廢舊衣服進行調查,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分析,并給出合理的建議,最終以論文形式發布到微信公眾號上。針對這一核心目標,筆者引導學生先熟悉小論文的格式和文體要求,了解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的特點并掌握發布的方法;接下來制作調查問卷,并對居民進行訪談;最后,結合調查結果,運用多學科知識加以分析,提出合理建議,并撰寫小論文,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以上教學設計基于實際問題,打破了學科間的壁壘,實現了學科之間的融通與整合,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收集與篩選信息能力、寫作能力、現代媒介使用能力等,充分體現了語文跨學科學習的特點,落實了語文跨學科學習的要求。
總而言之,新時代語文跨學科學習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語文課程場景中邁向深度學習,有力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