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淑
□福建省永安市第二實驗小學
“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需要對課后習題進行重新調整,這對教師而言是一次優化教學內容、實現大單元教學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借助把控課后習題實現統整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對于學生而言,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將語文知識做到整體性與系統性建構,是其綜合掌握語文知識的重要體現。而在“雙減”政策下,語文課后作業已經在進行結構性調整,更為注重習題內容的質量。因此,在實現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控課后習題,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串聯,使其具有整體性特征,便于大單元教學的實施。筆者從通讀教材內容、讀懂語文要素、厘清要素排列、統整教學內容四方面入手,探討在課后習題引領下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能夠整體掌握語文知識,不僅是學生自身能力的體現,也是教師正確使用教學方法的體現。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實現對語文單元知識的整體把握,教師需要借助對課后習題的梳理、優化,將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整合,讓學生借助有質量的課后習題逆向復習與鞏固所學語文知識,這對學生來講是有效整合單元知識的方法。同時,對課后習題進行精準、科學把控,可以使學生對自身掌握的知識內容進行鞏固,考查自身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情況,這正是通過課后習題整合知識內容的重要體現。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重視課后習題與單元知識間的關聯,有效促進學生對單元知識的整體掌握。
課后習題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在把控課后習題時,教師需要結合教學重點與難點對課后習題進行調整,使習題更具針對性、具體性,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串聯學習過的知識內容。對于教師來講,通過對習題的把控,可以更好地突出重點教學內容,且根據單元教學線索讓教學內容在保持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將單元整體知識點做到有效串聯。這樣的形式,不僅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提高自身教學質效,也能夠確保教學內容的緊湊性,讓知識的呈現更流暢、更緊密。
優化課后習題,不僅是對“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更是對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負責。在語文課堂上,如果教學效率高,則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掌握與應用,再加上教師布置適當的習題內容,可以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同樣,課后習題內容質量高、知識點內容全面,學生便可以通過“課堂學習+課后習題”的形式實現學習效率的提升,久而久之,掌握的語文知識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扎實,語文學習能力也會得到長足進步。并且,學生的進步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效率,能夠有效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在統整語文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需要梳理、分析課后習題,且在通讀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明確教學目標。基于此,在進行教學實踐時,教師需要重點把握習題內容,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將習題中的重點內容融合在教學內容中,并以教學目標的形式進行呈現。這樣,教師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將學生應掌握的重點知識進行重點講解,這對學生而言既是對課堂知識的重點學習,也是對后續進行習題練習的準備。
以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古詩三首”教學為例,教材中“古詩三首”的課后習題主要有兩點:一是做到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古詩的意境,并重點默寫《宿新市徐公店》。二是閱讀三首古詩,生動地描述自己眼前浮現的美景,如“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三句詩分屬于《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宿新市徐公店》《清平樂·村居》。根據課后習題,教師需要將教學重點落在情感的體會與重點詩句理解上。基于此,教師可以基于教材內容、資料輔助明確教學目標。具體教學目標設計如下所示。
目標一:梳理三首古詩的生字詞,并掌握“雜、籬、徐、疏、鋤、剝”等漢字。會書寫包括“稀、蜻、蜓、茅、檐”等在內的十五個漢字;目標二:準確、有情感地朗讀三首古詩,并背誦。能夠獨立默寫《宿新市徐公店》;目標三:結合注釋與插畫,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體會古詩中展現的田園風光,感受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之情。
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教學目標實施以單元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扎實掌握《古詩三首》。可見,借助對課后習題的分析且在閱讀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進行有明確目的的學習,從而實現對知識的有效把握。
在語文教學中,準確讀懂語文要素是保證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語文要素本身具有精煉度高、形式多樣化、功能多元化的特點,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如果沒有對語文要素進行準確分析,容易出現語文要素偏差,出現教學問題。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讀懂語文要素是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在分析語文要素的過程中,對課后習題進行優化、把控,能夠充分分析與解讀語文要素,使語文要素、教學重點與難點更清晰明了。
部編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情感”與“寫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第一個語文要素重點在“抓住關鍵語句與思想情感”。在語文閱讀中,作者為了表現文章主題與自己的情感,會借助文章中的某些句子進行傳達。而對于如何確定是哪些具體的語句,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習題,分析課后習題中出現的語句,以此分析語文要素,確定需要重點分析的語句內容。第二個語文要素注重對學生“寫”能力的考查,而對于具體寫哪個地方,教師也可以借助課后習題進行明確。
在《鄉下人家》課后習題中,主要內容有四部分:第一,對文章進行劃分,并以畫的形式為每一部分取名字;第二,讓學生找到自己對文章描寫中最喜歡的景物,分享自己的看法;第三,理解以下生動形象的句子,并在文章中找到其他生動形象的語句,如“幾場春雨過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里探出頭來。”第四,學生需要生動形象地描寫自己眼中的鄉村景致。
通過對課后習題的分析可以發現,前三個習題對應第一個語文要素,而第四個習題對應第二個語文要素。這樣,教師可以充分理解語文要素,再根據語文要素與課后習題的雙重分析明確教學重點,即抓住《鄉下人家》中的關鍵語句和感興趣的景物,表達自己的感受,并學會通過要點品讀文章。可見,借助對課后習題的把握和分析語文要素,不僅可以明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還可以提升教師對單元整體教學內容的精準把控,做到高效教學。
1.厘清單元內的要素。
在厘清單元內部的要素時,教師主要是對要素進行橫向對比分析。在分析中,教師需要讓單元內的文章與文章、知識與知識之間建立聯系,并且在教學中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基于此,教師可以借助對課后習題的分析,將單元內的要素進行排列,從而明確規劃教學梯度。
例如,《鄉下人家》在文章最后的泡泡提示語中寫到“我從這句話,體會到了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正是這句提示語,明確告知學生該句便是本文的中心句,即語文要素中提到的“關鍵語句”。同時,在本文課后習題的選做題中,要求學生嘗試運用自己的話語寫出自己眼中的鄉村景物,這也是對要素的進一步明確。再如《天窗》一文中泡泡提示語被放在了課文的中間部分,并寫道“文中兩次提到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從中可以體會到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在這一部分的泡泡提示語中,學生應分析“小小天窗”所蘊含的意蘊,體會作者為什么會認為天窗是自己唯一的慰藉。同時,從本文的課后習題來看,學生需要對兩個句子進行具體分析,其一是“你想象到這雨,這風,這雷,這電...要大十倍百倍。”其二是“因為活潑會想的孩子們...從‘虛’中看出‘實’。”課后習題中給出的兩個語句,既是學生需要重點分析的課后習題,也是學生在理解文章時應重點掌握的重點內容。
因此,教師需要抓住關鍵語句,帶領學生學習與分析文章,借助課后習題與文中提示泡泡厘清單元語文要素,從而幫助學生在課堂上逐層理解、逐步掌握關鍵語句,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單元知識。
2.厘清單元外的要素。
所謂單元外,是對本冊語文教材進行單元層面的縱向對比,將與本單元教學要素相關單元進行連接,讓學生可以在學習本單元的知識時聯系相關要素知識,從而實現對相同要素的知識的掌握。而在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借助不同要素所在單元的課后習題,完成教學梯度的設置,確保學生可以實現對語文知識的層級掌握。
根據部編版教材,我們借助對單元內容的分析,可以獲得以下要素信息。比如,四年級教材(下冊)第一單元的要素內容是“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基于此,教師可以聯系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等不同年級的單元要素,搜集與其匹配的要素內容,從而有效整理出與“思想情感”相關的語文要素。具體而言,分別包括四年級教材(下冊)第三單元的要素內容“初步了解現代詩的特點,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五年級教材(上冊)中第一單元、第四單元、第六單元的要素內容也和“表達思想情感”直接相關;五年級教材(下冊)第一單元、六年級教材(下冊)第三單元中的要素內容也都與“表達思想情感”有關。因此,在學習四年級第一單元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哪些具體要素內容與本單元相關,從而在幫助學生了解與“表達思想情感”有關的語文要素時,既提高了學生對“表達思想情感”要素的認知和理解,也為學生進一步提高課后習題練習效果打下基礎,讓學生可以有效分析與解決課后習題。
因此,在厘清語文要素的過程中,教師既需要重視對單元內要素的把握,也需要重視對單元外要素的把握,且在課后習題的幫助下清晰排列語文要素,進而明確設置教學梯度。
在上文闡述中,教師可以借助對課后習題的分析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與明確教學梯度。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從課后習題入手統整教學內容,實施整體教學。具體來講,教師可以以課后習題為思考之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文章,在學習中理解課后習題、解決課后習題,從而掌握習題中蘊含的知識。
例如,在《天窗》教學時,教師可以對文章中的泡泡提示語與課后習題進行調整,使其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文章,思考問題的答案。基于此,筆者認為可以設置五個思考問題:第一,應該怎樣理解文章中兩次提到的“唯一的慰藉”?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第二,在文章找到天窗的位置,說明為什么要開天窗?第三,在何種情況下,天窗成了孩子們“唯一的慰藉”?第四,結合語句“你想象到這雨...要大十倍百倍”分析作者為什么運用“掃蕩”這個詞?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第五,結合原文,分析課文中最后一句話,說一說孩子們是怎樣從“無”中看出“有”,從“虛”中看出“實”的?帶著這五個問題進行文章閱讀,學生可以對文章做出有效分析與理解,并且讓教學內容做到緊湊、系統。
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課后習題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設計,做到統整教學內容,讓教學過程更具整體性、結構性,實現整體教學的效用。
綜上所述,在借助課后習題統整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時,教師需要重視習題的內在聯系,從習題的角度反思如何讓學生掌握語文單元學習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借助課后習題,通讀教材內容、讀懂語文要素、厘清要素排列、統整教學內容,從而明確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點、明確教學梯度、實施整體教學,讓語文大單元教學得以高效實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