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 侯向紅 石銘鴻 楊潔 姜瑞
結直腸側向發育型腫瘤(LST)屬于結直腸癌前驅病變之一,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生活習慣的改變,其發病率逐年升高,可引起腹痛、便血、交替性腹瀉等多種癥狀,一旦治療不及時,則可逐漸向結直腸癌轉變,增加臨床治療難度[1-2]。目前,臨床對于結直腸LST 多以內鏡下手術治療為主,可于內鏡直視下觀察病灶大小、形態等多方面特征,并于直視下完成病灶的切除,以緩解疾病癥狀,避免其惡變。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為當前常用內鏡術式,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特點,可在內鏡輔助下完成病灶的完整剝離,降低病灶殘留風險,且剝離操作不受病灶形態、大小等影響,能夠良好改善患者病情[3-4]。但其操作較為繁瑣、技術難度高,明顯延長手術時間。預切開內鏡下黏膜切除術(Pre-cut-EMR)則是一種在傳統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基礎上改良的術式,能夠兼具EMR 與ESD的優勢,實現病灶良好切除的同時又進一步降低手術難度,有助于縮短手術用時[5-6]。但Pre-cut-EMR在臨床應用時間較短,其具體應用價值仍需深入明確。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Pre-cut-EMR 與ESD在結直腸LST 中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甘肅省人民醫院收治的94 例結直腸LST 患者。納入標準:經內鏡明確疾病診斷;腫瘤直徑≥10 mm;腫瘤側方擴張型生長;抬舉征陽性;精神狀態正常;心肺功能正常;均行手術治療。排除標準:伴有重癥感染;合并其他惡性腫瘤;伴有腸梗阻、腸穿孔等;存在急性心腦血管病;免疫系統低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7 例。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予以ESD 治療:術前需局部染色確定病變范圍,之后使用氬氣于病灶范圍邊緣外側3~5 mm標記切除范圍;將0.2 mL 靛胭脂+2 mL 腎上腺素+250 mL 生理鹽水配成混合液注入黏膜下,按先口側再外側后肛側順序,多點注射使病灶抬起,單次注射量2~5 mL;使用Hook 刀切開標記點外側黏膜,黏膜下層保留后,沿標記點將一圈黏膜完整切開,直視下剝離黏膜下層;剝離后以氬氣刀處理創面,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完成手術。觀察組予以Precut-EMR 治療:術前局部染色確定病變范圍,之后使用氬氣于病灶范圍邊緣外側3~5 mm 標記切除范圍;將0.2 mL 靛胭脂+2 mL 腎上腺素+250 mL 生理鹽水配成混合液注入黏膜下,使病灶充分抬起;以Hook 刀切開標記點外側黏膜至黏膜下層,選取適宜套圈套取病灶,完全套入病灶后,采用透明帽輔助負壓吸引病灶,之后沿標記點完整切開病灶邊緣,待完整套入病灶后可使用圈套器切除病灶,若病灶過大,可先剝離部分黏膜下層,確保可完整圈套病灶;以氬氣刀處理切除后創面,檢查無活動性出血后完成手術。兩組切除的病灶標本均及時送至病理檢查。
(1)手術情況: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2)應激指標:術前及術后24 h,兩組均采血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去甲腎上腺素(NE)、皮質醇(Cor)、C 反應蛋白(CRP)水平。(3)生活質量:術前及術后3 個月,兩組均以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簡表(WHOQOL-BREF)評價生活質量,共生理、心理、社會及環境4 個維度,各100 分,得分越高越好。(4)并發癥:統計術后36 h 內穿孔、遲發性出血、皮下氣腫等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2.0 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27 例,女20 例;年齡34~69 歲,平均(50.41±4.36)歲;體重指數(BMI)18~28 kg/m2,平均(24.24±1.63)kg/m2;腫瘤位置:結腸24 例,直腸23 例;病理類型:管狀腺瘤25 例,絨毛狀腺瘤13 例,其他9 例;腫瘤直徑1.5~4.5 cm,平均(2.89±0.35)cm。觀察組男25 例,女22 例;年齡35~69 歲,平均(50.45±4.41)歲;BMI 18~28 kg/m2,平均(24.28±1.67)kg/m2;腫瘤位置:結腸25 例,直腸22 例;病理類型:管狀腺瘤23 例,絨毛狀腺瘤14 例,其他10 例;腫瘤直徑1.5~4.8 cm,平均(2.92±0.38)cm。兩組各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對比(±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排氣時間(h) 術后排便時間(h)觀察組(n=47) 35.54±3.58 33.82±3.43 9.25±1.15 20.41±2.39對照組(n=47) 55.41±5.36 50.41±5.25 11.41±1.28 23.78±2.44 t 值 21.134 18.136 8.606 6.764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術 前,兩 組ACTH、NE、Cor、CRP 水 平 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 h,觀察組ACTH、NE、Cor、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應激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應激指標對比(±s)
組別 ACTH(pg/mL)NE(ng/mL)Cor(ng/mL)CRP(mg/L)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 術前 術后24 h觀察組(n=47) 25.63±2.38 31.25±3.12 0.26±0.04 0.35±0.06 92.41±6.58 118.41±12.41 4.45±0.42 10.85±1.32對照組(n=47) 25.58±2.36 36.87±3.45 0.27±0.05 0.47±0.08 92.35±6.52 129.96±13.35 4.52±0.44 14.25±1.43 t 值 0.102 8.283 1.071 8.227 0.044 4.344 0.789 11.977 P 值 0.919 0.000 0.287 0.000 0.965 0.000 0.432 0.000
術前,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生理心理社會環境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前 術后3 個月觀察組(n=47) 58.63±5.12 87.96±5.41 55.71±5.09 86.74±5.38 60.41±5.36 89.54±4.36 61.42±5.41 90.51±4.45對照組(n=47) 58.71±5.15 80.47±5.39 55.68±5.07 80.24±5.32 60.35±5.33 82.51±5.12 61.36±5.39 84.31±5.24 t 值 0.076 6.724 0.029 5.890 0.054 7.167 0.054 6.183 P 值 0.940 0.000 0.977 0.000 0.957 0.000 0.957 0.000
對照組發生穿孔1 例,遲發性出血1 例,皮下氣腫1 例,發生率為6.38%(3/47);觀察組發生遲發性出血1 例,皮下氣腫1 例,發生率為4.26%(2/47)。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結直腸LST 發病機制復雜,臨床涉及不良飲食習慣、自身免疫低下、輻射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下可出現結腸黏膜異常增生,最終形成側向發育型腫瘤[7-9]。而結直腸LST 出現后會影響結直腸功能,對腸壁黏膜產生持續性刺激,誘發交替性便秘、腹瀉、腹痛等多種癥狀,影響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同時,相較于其他類型的腸道腫瘤,LST具有較高的惡變潛能,一旦治療不及時,最終可進展為結直腸癌,進一步加重腸道功能障礙,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導致預后欠佳[10-12]。因此,明確結直腸LST 診斷后還需及時開展手術治療,以阻止其持續進展,降低惡變風險。
目前,LST 的治療術式較多,其中EMR、ESD作為常用,EMR 具有操作簡單特點,可于內鏡下將病灶分塊或整塊切除,以改善患者病情,但在直徑大的病灶中效果欠佳,需分多次切除,病灶殘留風險高。而ESD 則不受病灶大小、形態的影響,能夠于內鏡下完成病灶的一次性切除,幫助臨床獲得完整病灶,減少病灶殘留風險[13-15]。但該術式對技術要求高,一旦操作不當,增加穿孔風險,且手術操作更為精細化,明顯延長患者手術用時,不適合大范圍開展。ACTH、NE、Cor、CRP 為常見應激指標,在手術引起機體創傷時,可促使機體產生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加快上述物質的釋放,因而該類因子的水平與機體應激反應程度成正比。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24 h 觀察組ACTH、NE、Cor、CRP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術后3 個月,觀察組生活質量各領域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Pre-cut-EMR 在結直腸LST 中應用效果更佳,能夠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手術應激反應,改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安全可靠。分析原因為,Pre-cut-EMR 是一種新型術式,其在EMR 基礎上改良而來,并充分融合EMR 及ESD 的優勢,即可提高病灶完整切除率,又可降低手術難度,縮短手術用時[16-18]。在手術過程中需先將病灶抬起,確定手術邊界,之后使用圈套將病灶完全套住,再將尖端頂住病灶口側黏膜下層切開,確保病灶可被完整地套入,之后再完成整塊病灶的切除,能夠降低病灶殘留風險。相較于ESD,在Pre-cut-EMR 術中增加預切開、放置圈套步驟,一方面簡化病灶剝離步驟,另一方面對于直徑大的病灶也可實現完整圈套,故能夠降低手術操作難度,大幅縮短手術用時。同時,相較于黏膜下的剝離操作,圈套后切除也可避免對結直腸黏膜持續刺激,有助于減輕手術應激反應。此外,兩組手術方式并發癥發生率均低,提示兩種術式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Pre-cut-EMR 在結直腸LST 中應用效果優于ESD,可減輕手術應激損傷,縮短手術用時,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