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張世斌 周成星 俞根
肺癌發展到局部晚期時,腫瘤生長阻塞氣管導 致管腔狹窄,影響氣體交換,易引起遠端肺組織發生病變,并發肺不張[1]。放療是治療局部晚期肺癌的主要方法,可有效抑制腫瘤發展、延緩腫瘤擴散,同時也能緩解肺癌引起的肺不張相關癥狀[2]。靶區勾畫是放療的核心技術,關乎放療范圍,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勾畫放療靶區最常用的方法,但CT 作為單一解剖學成像難以區分肺癌組織和肺不張組織,勾畫不夠精準[3]。彌散 加 權 成 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常用技術,近年來在放療靶區勾畫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其在區分腫瘤與肺不張區域的準確性已被大量研究證實[4-5]。但DWI 存在分辨率低、組織結構邊界模糊的缺點,對于偽影較明顯的圖像勾畫受限,還需尋找其他能夠提高放療靶區勾畫精準度的影像學技術[6]。既往有研究表明,動態對比增強磁共振成 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對肺癌合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患者的放療靶區勾畫有一定價值[7]。基于此,本研究將DCE-MRI 聯合DWI 用于確定局部晚期肺癌合并肺不張患者的放療靶區,并評估其應用價值。
本研究為前瞻性研究,納入萍鄉贛西腫瘤醫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70 例局部晚期肺癌合并肺不張患者。(1)納入標準:①符合文獻[8]《內科學》中相關診斷標準,經影像學提示伴有肺不張;②TNM 臨床分期為Ⅲ期[9];③預計生存時間≥3 個月;④卡氏功能狀態評分(KPS)≥70 分[10]。(2)排除標準:①合并大量癌性血性胸腔積液;②合并急性感染或炎癥;③出現極度消瘦、全身衰竭等惡病質表現;④其他呼吸系統疾病導致的肺不張;⑤合并認知障礙、精神疾病無法配合MRI 檢查;⑥對含釓造影劑過敏;⑦幽閉恐懼癥;⑧體內有金屬性內植物;⑨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n=35)和對照組(n=35)。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檢查方法 (1)對照組:基于DWI 圖像勾畫放療靶區。MRI 檢查前1 h 囑患者排空膀胱,檢查時患者取仰臥位,雙手上舉,以熱塑體膜和專用腹板固定患者。采用德國西門子MAGNETOM Spectra 3.0T 磁共振掃描儀行橫斷位掃描,范圍從肺尖至肺底。首先進行常規MRI 掃描,設置掃描參 數:矩 陣320×320,視 野(field of view,FOV)300 mm×300 mm,層 厚4 mm,層 間 距1 mm。采集T1加 權 成 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和T2加 權 成 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 序 列, 其中T1WI: 重 復 時 間(repetition time,TR)200 ms,回波時間(echo time,TE)8 ms;T2WI:TR 3 500 ms,TE 85 ms。DWI 采用單次激發平面回波成像(single shot echo planar imaging,SS-EPI),掃 描 參 數:矩陣128×128,FOV 380 mm×380 mm, 層 厚、 層間 距 同 常 規MRI,TR 4 800 ms,TE 60 ms,彌 散敏感因子b 值取800 s/mm2,激勵次數3。(2)研究組:基于DCE-MRI 聯合DWI 圖像勾畫放療靶區。在對照組基礎上,建立靜脈通道并安置留置針,觸發DCE-MRI 掃描,層厚5 mm,以3 mL/s 速度注入劑量0.1 mmol/kg 釓噴酸葡胺注射液[生產廠家:廣州康臣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0950271,規格:12 mL∶5.63 g,按釓噴酸雙葡甲胺(C14H20GdN3O10·2C7H17NO5)計],隨后再以3 mL/s速度注入0.9%的生理鹽水20 mL 沖管。采集梯度回波容積內插法體部檢查(volume 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VIBE)序列。掃描完成后,將圖像傳輸至后臺工作站,利用軟件進行圖像處理。由具有5 年以上工作經驗的放療科醫師與放射科醫師共同分析影像學圖像,以區別腫瘤和肺不張為重點,仔細辨別腫瘤邊界,協商一致后勾畫靶區,即大體腫瘤體積(gross tumor volume,GTV)。
1.2.2 放療方案 所有患者均施行三維適形調強放療,采用德國西門子Primus 直線加速器6MV 高能X 射線照射,給予5 野放療計劃。放療劑量:1.8~2.0 Gy/次,1 次/d,5 次/周,6 周為1 個療程。所有患者均于放療36 Gy 后,再次行MRI 相關影像學檢查,獲取放療中DCE-MRI、DWI 圖像,根據腫瘤縮小情況修改靶區,調整放療劑量。
(1)GTV:比較兩組放療前勾畫的GTV。(2)近期療效:于放療結束后采用實體瘤臨床療效評價標準(RECIST)評估,①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病灶消失且持續4 周;②部分緩解(partial response,PR):病灶縮小超過30%且持續4 周;③疾病進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病灶增大超過20%或出現新病灶;④疾病穩定(stable disease,SD):PR、PD 之間[11]。客觀緩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CR+PR)例數/總例數×100%,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CR+PR+SD)例數/總例數×100%。(3)肺復張情況:于放療結束后1 周復查,觀察肺復張情況。肺復張指通過影像學檢查,顯示患者肺組織內重新出現充氣狀態。(4)放射性并發癥發生率:統計兩組患者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發生情況。
采用SPSS 25.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均經Shapiro-Wilk 正態性檢驗,正態分布數據以(±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男23 例,女12 例;年齡42~70 歲,平均(60.32±6.45)歲;分期:Ⅲa 期10 例;Ⅲb 期25 例;病理類型:小細胞肺癌6 例,非小細胞肺癌29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3 例;年齡44~69 歲,平均(60.07±6.29)歲;分期:Ⅲa 期12 例;Ⅲb期23 例;病理類型:小細胞肺癌7 例,非小細胞肺癌2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組放療前平均GTV 為(98.45±11.73)cm3,對照組平均GTV 為(104.42±12.03)cm3,研究組GTV 小于對照組(t=2.102,P=0.039)。
兩組ORR、DCR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療效比較
研究組肺復張率高于對照組,放射性食管炎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復張及放射性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肺癌是全球癌癥相關死亡最主要的原因,由于其早期癥狀隱匿、無特異性,大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局部晚期,錯失根治性切除手術的最佳時機[12]。局部晚期肺癌基本無法治愈,治療目的是減輕臨床癥狀帶來的痛苦、延長患者生存期[13]。放療是治療局部晚期肺癌的有效方案,而精準定位放療靶區是未來放療發展的趨勢,必須引起臨床重視。
DWI 可大致反映機體組織內水分子的彌散運動和受限程度,不同組織因水分子不同擴散速率產生信號差別,得益于此工作原理,DWI 能夠間接反映組織結構與細胞密度[14]。對于合并肺不張的局部晚期肺癌患者,腫瘤組織與肺不張的肺組織細胞密度差異較大[15]。異常增生的腫瘤細胞生長速度快,引起細胞腫脹,細胞間隙相對減少,細胞核與細胞漿的比例增大,組織間液壓力升高,水分子彌散嚴重受限,在圖像中呈現出高信號;而肺不張組織細胞相較腫瘤細胞,水分子彌散受限程度輕,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能較為容易地區分腫瘤組織與肺不張[16]。但單一應用DWI 臨床應用受限,因此本研究考慮在DWI 基礎上聯合DCE-MRI。
本研究對比兩組GTV 發現,研究組GTV 體積小于對照組,表明在DWI 基礎上聯合DCE-MRI 能夠提高放療靶區勾畫準確性。DCE-MRI 具有界限分辨優勢,將釓噴酸葡胺注入人體后,造影劑進入腫瘤血管內并擴散至血管外間隙,對縱隔大血管和病灶內小血管均有清晰的顯影能力,可通過血流分布來判斷組織性質[17]。惡性腫瘤生長需要血管提供營養,腫瘤細胞向周圍快速增殖,血管通透性好,在圖像中呈現為邊緣毛躁、強化不均勻,而肺不張邊緣相對光滑平整,強化較為均勻。何天宇等[7]通過使用美國GE 公司DCE-MRI 勾畫14 例合并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張肺癌患者的放療靶區發現,VIBE序列可明確區分12 例患者腫瘤組織與肺不張界限,準確度達85.71%。DCE-MRI 的VIBE 序列提高了掃描圖像的信噪比,受患者呼吸、心跳帶來的影響較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組織的分辨率,便于更加準確地勾畫放療靶區[18]。
放療不僅能殺傷腫瘤細胞,還能殺傷正常細胞,因此放療的基本原則是最大限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傷[19]。肺癌放療時射線需穿透肺、心臟等多個重要器官,非腫瘤組織一旦受到過量電離輻射照射,很容易產生無菌性炎癥反應,出現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等放射性并發癥[20]。本研究對比了兩組放射性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顯示,對照組中有6 例患者發生放射性肺炎、14 例患者并發放射性食管炎,而研究組分別為3 例和6 例,統計學分析顯示兩組放射性肺炎發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但研究組放射性食管炎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在DWI 基礎上聯合DCE-MRI 能夠降低放射性并發癥發生率。通過DCE-MRI 聯合DWI 勾畫的局部晚期肺癌合并肺不張患者的放療靶區更加精準,較單一DWI 勾畫的GTV 范圍小,有利于保護非腫瘤組織免受電離輻射照射。研究組患者放療后肺復張率高于對照組,同樣佐證了這一點。
研究認為在DWI 基礎上聯合DCE-MRI 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局部晚期肺癌合并肺不張患者的臨床療效,考慮是因為DCE-MRI 對放療中修改靶區、及時調整放療劑量具有獨特優勢。DCE-MRI 可反映組織間微血管灌注變化,臨床可通過對比放療前與放療中腫瘤組織血流灌注情況,獲取腫瘤血管微循環、滲透性等信息,動態追蹤患者放療反應,從而及時調整放療策略,以進一步提升患者放療的針對性[21]。本研究比較兩組放療后近期療效發現,研究組ORR、DCR 均高于對照組,但兩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研究所納入樣本量較少有關。今后將擴大樣本量,進一步探討DCEMRI 聯合DWI 對局部晚期肺癌合并肺不張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
綜上所述,DCE-MRI 聯合DWI 能夠提高局部晚期肺癌合并肺不張患者放療靶區勾畫的精準度,提高肺復張率,降低放射性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