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龍
髖關節置換是臨床常見治療方式,其對于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及生存質量均有積極的臨床作用,但其術后常存在患肢疼痛、腫脹甚至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傷口感染等并發癥,在髖關節置換相關的各方面研究中,關于術后疼痛及下肢微循環的研究均多見,且上述兩方面與患者術后疼痛及血供等密切相關,因此對其進行術后評估、監測及改善的需求較高[1-2]。臨床中近年來將針灸用于髖關節置換患者的研究不斷增多,但是針灸對本類患者上述兩方面狀態的改善研究不足[3-4]。本研究就針灸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疼痛及下肢微循環的影響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1 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收治的83 例髖關節置換患者。納入標準:年齡≥20 歲;于本院首次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單側。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骨科疾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合并創傷;合并其他導致疼痛的疾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1 例和觀察組42 例。患者對研究均知情同意及積極配合。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進行常規髖關節置換治療,術后進行常規止痛、預防血栓及預防感染等藥物治療。止痛藥以口服塞來昔布膠囊(生產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注冊證號:國藥準字HJ20140106,規格:0.2 g)200 mg,每天2 次;抗凝藥以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鈣注射液(生產廠家:河北常山生化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3909,規格:0.2 mL∶2 050 AXaIU) 4 100 IU 每天1 次。常規頭孢類藥物預防感染3 d。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針灸治療,取穴合谷、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豐隆、三陰交及陷谷,留針30 min,每天1 次。兩組均連續治療7 d。
(1)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標準進行評估,選取一根10 cm 的游動標尺,標記0~10,由患者根據自身的疼痛感受從其中選取代表疼痛程度的數值,其中0 為無痛,10 為疼痛最為嚴重,其中選擇<4 為輕度疼痛,4~6 者為中度疼痛,≥7 為重度疼痛[5]。(2)血清疼痛介質:于術前及術后1、3、7 d 分別采集兩組的外周靜脈血,將血標本(4.0 mL,3 000 r/min 的速度下離心5 min)進行離心,取離心后的血清進行疼痛介質的檢測,檢測指標為P 物質(SP)、前列腺素E2(PGE2)及β-內啡肽(β-EP),均以酶聯免疫(ELISA)法進行檢測。(3)下肢微循環指標:于術前及術后1、3、7 d 采用甲襞微循環檢測儀對下肢微循環進行檢測,檢測足甲襞微循環加權積分(血液流態積分、管襻形態積分及襻周狀態積分,上述方面均直接讀數,其中<1 分為正常,1~2 分為輕微異常,屬基本正常,>2 分為異常)及其他微循環指標(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襻頂直徑),由兩名經驗豐富者進行操作檢測。
本研究中的數據采用軟件SPSS 23.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等級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和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23 例,女18 例;年齡29~70 歲,平均(66.3±7.0)歲;病灶部位:左側21 例,右側20 例;疾病種類:股骨頸骨折26 例,股骨頭壞死15 例。觀察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28~70 歲,平均(66.1±7.3)歲;病灶部位:左側22 例,右側20 例;疾病種類:股骨頸骨折26 例,股骨頭壞死16 例。兩組上述基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前,兩組VAS 評分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7 d 觀察組VAS 評分情況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VAS評分情況比較[例(%)]
術前,兩組血清疼痛介質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7 d 觀察組血清疼痛介質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疼痛介質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疼痛介質比較(±s)
組別 SP(μg/mL)PGE2(pg/mL)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 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41) 3.63±0.61 6.10±0.79 5.01±0.73 2.99±0.59 126.63±13.91 160.71±16.96 151.35±15.60 120.16±12.63觀察組(n=42) 3.66±0.59 5.60±0.71 4.33±0.63 2.19±0.31 125.70±13.66 139.79±15.01 133.03±13.76 101.39±11.69 t 值 0.227 3.034 4.546 7.759 0.307 5.955 5.677 7.028 P 值 0.820 <0.003 <0.001 <0.001 0.759 <0.001 <0.001 <0.001組別 β-EP(ng/L)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41) 110.31±12.68 153.03±15.76 139.69±15.10 136.76±13.79觀察組(n=42) 111.61±12.73 130.26±13.98 120.36±12.56 95.95±10.19 t 值 0.466 6.967 6.346 15.359 P 值 0.642 <0.001 <0.001 <0.001
術前,兩組足甲襞微循環加權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7 d 觀察組足甲襞微循環加權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足甲襞微循環加權積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足甲襞微循環加權積分比較[分,(±s)]
組別 血液流態積分管襻形態積分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 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41) 1.13±0.13 1.66±0.20 1.53±0.19 1.03±0.11 0.92±0.11 1.39±0.16 1.20±0.15 0.90±0.10觀察組(n=42) 1.16±0.15 1.32±0.18 1.21±0.13 0.90±0.11 0.93±0.12 1.13±0.13 0.86±0.11 0.70±0.09 t 值 0.972 7.905 8.973 5.383 0.322 8.134 11.796 9.582 P 值 0.333 <0.001 <0.001 <0.001 0.749 <0.001 <0.001 <0.001組別 襻周狀態積分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41) 0.83±0.13 1.29±0.19 1.10±0.18 0.73±0.12觀察組(n=42) 0.80±0.15 1.01±0.18 0.90±0.13 0.50±0.08 t 值 0.972 6.893 5.813 10.297 P 值 0.333 <0.001 <0.001 <0.001
術前,兩組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襻頂直徑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7 d 觀察組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均低于對照組,襻頂直徑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襻頂直徑比較(±s)

表4 兩組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及襻頂直徑比較(±s)
組別 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 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41) 1.25±0.13 1.90±0.18 1.86±0.16 1.79±0.15 22.26±2.69 28.31±3.19 26.35±3.03 25.65±2.79觀察組(n=42) 1.28±0.12 1.70±0.13 1.63±0.11 1.53±0.12 22.30±2.71 26.13±2.90 23.13±2.81 22.60±2.66 t 值 0.936 5.813 7.647 8.730 0.065 3.259 5.021 5.098 P 值 0.175 <0.001 <0.001 <0.001 0.946 <0.001 <0.001 <0.001組別 襻頂直徑(μm)術前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7 d對照組(n=41) 9.93±1.03 12.62±1.16 12.31±1.10 11.76±1.09觀察組(n=42) 9.79±1.05 10.91±1.10 10.63±1.06 10.05±1.05 t 值 0.613 6.892 7.085 7.279 P 值 0.541 <0.001 <0.001 <0.001
髖關節置換術后的生存質量改善與提升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而有效控制術后疼痛等不適感是保證其早期功能恢復及生存質量提升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臨床中關于髖關節術后疼痛控制的研究多見,而不同的干預方式對患者疼痛的改善與控制效果差異較大,因此對本方面進行更為細致的探究是臨床重點[6-7]。另外,下肢微循環是與術后恢復效果及恢復速度密切相關的方面,對于下肢微循環的改善不僅有助于功能的盡快恢復,且是降低多類并發癥的重要基礎條件,而足甲襞微循環加權積分作為有效反映下肢微循環狀態的指標,其在髖關節置換患者中的評估與監測價值較高,同時也是干預措施可取程度的重要評估參考指標[8-11]。近年來,臨床中采用中醫控制與改善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疼痛的研究不斷增多,其中以針灸的方式進行治療干預的效果較受肯定,多數研究認為其對于改善本類患者的術后疼痛及促進患者的盡快康復具有積極的臨床作用[12-15]。其對患者術后疼痛及下肢微循環的直觀影響研究不足,因此本方面的進一步全面研究極為必要。
本研究就針灸對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疼痛及下肢微循環的影響進行探究,結果顯示,加用針灸治療的患者,其術后1、3、7 d 的VAS 評分情況均優于對照組、血清疼痛介質及足甲襞微循環加權積分較對照組均更低,且其他微循環指標也相對較好,說明針灸對于改善本類患者的術后疼痛及下肢血供等均有積極的作用,為患者術后的盡快康復及生存質量的改善奠定了有效的基礎,因此肯定了針灸在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的應用價值。分析原因,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肢通常會處于血液高凝狀態,且因術后疼痛、活動減少,微循環差,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中醫學認為手術創傷造成氣血虧虛,血行滯緩,進而血瘀阻絡,脈絡受阻,不通則痛。因此可采用針灸治療,通過腧穴與經絡的傳導作用起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效果。本研究所取穴位中,大多為脾經、胃經穴位,胃經為陽明經,多氣多血,脾經為其表里經,兩經配合可達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的效果。其中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可調理氣血、通經活絡;梁丘屬足陽明胃經,為經氣匯聚之穴,舒筋活絡效果佳;伏兔、足三里、豐隆、陷谷屬足陽明胃經,可化瘀消腫、通絡止痛;合谷為手陽明經穴,可化瘀活血;三陰交為足太陰脾經,可益氣養血、調和氣血。上述諸穴合用,達到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及通絡止痛的作用,因此對于術后疼痛的控制及微循環的改善作用均較為突出[16-18]。同時,其可有效調節神經-體液平衡,對痛閾值起到提升的作用,因此改善疼痛的效果突出,其調和氣血的作用則是局部循環改善的重要方式,因此微循環改善效果更為突出,這均為患者術后的盡快康復奠定了有效的基礎[19-21]。
綜上所述,針灸對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疼痛及下肢微循環的影響較為積極有效,因此在髖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