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渝 徐冬梅 劉華 袁建 劉海梅 鄧茹月 樊瓊
痛經是女性在經期前后或經期中發生的小腹疼痛,常呈周期性發作,是青春期女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臨床治療痛經患者多遵從對癥治療的原則,基于臨床癥狀給予針對性治療藥物,盡管療效確切,但上述藥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影響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患者治療獲益[1]。傳統醫學將痛經歸為“經行腹痛”范疇,認為是多種致病因素導致寒凝經脈,導致氣血運行受阻,不通則痛常見寒凝血瘀型,治宜溫經散寒、化瘀止痛[2]。溫針灸是臨床常用中醫外治方式,通過針灸刺激機體,后點燃艾灸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可起到疏經通絡、調和氣血的作用,有助于緩解患者疼痛[3]。穴位貼敷也是傳統中醫外治方式,將藥物貼敷于穴位上,可起到疏經通絡、調理氣血的作用[4]。上述方法均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單一使用均無法達到理想干預效果,協同應用或可強化療效。鑒于此,本研究將分析溫針灸聯合中藥穴位敷貼在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并分析其對疼痛及炎癥因子水平的影響。
納入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新余市人民醫院收治的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80 例。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5]《婦產科學(第9 版)》中痛經標準,且經婦科檢查、B 超檢查確診。(2)均為原發性痛經,符合寒凝血瘀證[6]。(3)月經周期基本正常。(4)依從性良好,均按醫囑用藥。排除標準:(1)既往存在子宮創傷史、手術史。(2)存在中藥過敏史。(3)存在生殖器器質性疾病。(4)存在心、肺等重要器官障礙。(5)本研究未結束參加其他研究。(6)因個人原因中途退出,未完成研究。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研究獲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兩組患者于月經開始前3 d 進行干預,對照組接受溫針灸干預,選取雙側三陰交作為針刺穴位,消毒后以毫針直刺1.5 寸左右,得氣后行平補平泄手法1 min,后于針柄套艾條施灸,每穴3 壯,1 次/d。觀察組加用中藥穴位敷貼,選取小茴香、干姜、延胡索、赤芍、蒲黃各30 g,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并用40 度白酒混勻調成泥狀封于瓶中備用,選取神闕、中極、雙側子宮,將藥泥均勻貼于上述穴位上,敷貼8 h,1 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干預至第3 個月經周期結束。
(1)臨床療效:參照文獻[7]擬定臨床療效,中醫證候主要評估患者主癥:經前或經期腹部冷痛拒按,得熱痛減,經色黯而有斑塊(主癥按照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記為0、2、4、6 分);次癥:面色青白,肢體畏冷(次癥按無、輕、中、重程度分別記為0、1、2、3 分);舌黯苔白,脈沉緊(舌脈按照正常和不正常分別記0 分和1 分)總分25 分,分值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治愈: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患者痛經癥狀全部消除,癥候積分較干預前減少>95%;顯效: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患者痛經癥狀顯著改善,癥候積分較干預前減少70%~95%;有效: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患者痛經癥狀減輕,癥候積分較干預前減少30%~69%;無效:未達上述標準或癥狀加重。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程度:干預前、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疼痛程度,選取一條長10 cm 的標尺,一端記0 分表示無痛,另一端記10 分表示劇烈疼痛,患者基于標尺上標記,由醫護人員依據患者標記處進行評分,分值0~10 分,得分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嚴重[8]。(3)炎癥因子:干預前、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抽取患者清晨空腹肘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10 cm 離心半徑,進行10 min 離心,取血清以酶聯免疫法白細胞介素-8(IL-8)、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
對照組15~33 歲,平均(20.26±3.85)歲;病程1~14 個月,平均(10.58±3.25)個月;婚姻狀況:已婚22 例,未婚12 例,離異6 例;觀察組14~35 歲,平均(21.36±3.92)歲;病程1~17 個月,平均(11.66±3.58)個月;婚姻狀況:已婚18 例,未婚11 例,離異11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χ2=5.165,P=0.023),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干預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兩組VA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VA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 t 值 P 值觀察組(n=40) 7.26±1.01 2.27±0.46 28.437 <0.001對照組(n=40) 7.18±1.04 3.07±0.55 22.095 <0.001 t 值 0.349 7.057 P 值 0.728 <0.001
IL-8 水平較干預前均降低,且觀察組各指標變化更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 TNF-α(pg/L)hs-CRP(mg/L)IL-8(pg/mL)干預前 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 干預前 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組(n=40) 74.32±6.49 28.05±2.07* 2.15±0.46 1.63±0.17* 54.63±4.75 24.85±2.08*對照組(n=40) 73.27±6.38 30.65±2.66* 2.20±0.54 2.01±0.20* 55.82±4.56 27.66±2.82*t 值 0.730 4.879 0.446 9.156 1.143 5.072 P 值 0.468 <0.001 0.657 <0.001 0.257 <0.001
干預前,兩組TNF-α、hs-CRP 及IL-8 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hs-CRP 及
痛經是婦科常見疾病,目前西醫多以對癥治療為主,采用非甾體抗炎藥物來緩解患者疼痛,采用激素藥物來減少子宮內膜厚度發揮干預效果,盡管近期療效肯定,但上述藥物多存在藥物不良反應,影響患者依從性,遠期療效較差,需尋求其他更具安全性的干預措施以促進患者恢復[9-10]。
傳統醫學認為女性經期前后,血海由滿盈轉為泄溢,氣血驟虛,若受寒氣入體,寒客沖任,因寒成瘀則導致沖任氣血瘀阻,胞宮氣血運行受阻,經血無法按期暢下,不通則痛,引發寒凝血瘀證,故臨床將溫經散寒、化瘀止痛定為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的干預路線[11-12]。溫針灸、中藥穴位敷貼均是臨床常見的中藥外治方法,均可緩解疼痛癥狀,且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多種優勢,但單獨應用難以獲取理想干預效果,協同應用或可進一步強化干預效果[13-14]。本研究顯示,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證實溫針灸聯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分析原因在于:溫針灸具有針和灸的雙重功能,針灸選取三陰交作為針刺穴位,針刺此穴可調節沖、任、督、帶四脈,發揮通經止痛的作用[15]。“針以開導之,灸為溫通之”,通過針體將艾灸燃燒產生的熱力傳導至此穴,發揮溫陽調經、化瘀止痛的作用。而中藥穴位敷貼選取神闕、中極及子宮穴為敷貼穴位,其中神闕可調理沖任元陽,行氣止痛;中極穴可溫養沖任、通運下焦;子宮穴可溫養胞脈、調經鎮痛[16-17]。中藥穴位敷貼選用多種中藥材,其中小茴香可溫熱鎮痛,干姜固中散寒,延胡索可辛散溫通,赤芍養營活血,蒲黃化瘀通淋,諸藥共用可活血祛瘀、散寒暖宮的作用[18]。此外,白酒性溫,既有溫散寒邪之功,還可引藥直達病位,在進行中藥穴位敷貼時加入白酒可使藥液直達胞宮,使邪氣無所留,可達行氣活血、溫經散寒的功效,從而改善患者痛經癥狀,緩解疼痛程度[19]。
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干預3 個月經周期后,觀察組TNF-α、hs-CRP 及IL-8 水平較對照組均降低,證實溫針灸聯合中藥穴位敷貼可有效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炎癥因子指標。分析原因在于:現代藥理指出,中藥穴位敷貼利用中藥發散的特點,使藥物有效成分經皮膚吸收直達病灶,是理想的給藥方式,并且方中干姜、蒲黃及延胡索的提取物均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患者機體血液循環,還可有效抑制患者體內炎性遞質的分泌,發揮強效的抗炎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炎癥因子[20-21]。
總結以上,溫針灸聯合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患者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改善炎癥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