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奇 易瑜潔 彭琪
慢阻肺全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老年患者的多發疾病,患者以持續氣流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對患者的肺功能造成嚴重影響,易導致患者發生呼吸衰竭而死[1]。有相關研究顯示,我國2007 年40 歲以上成年人慢阻肺發病率高達8.2%,而截至2018 年20 歲以上成年人慢阻肺發病率為8.6%,40 歲以上成年人發病率為13.7%[2]。提示我國慢阻肺發病增長率極高,主要因素與人口老齡化與煙民人數眾多等有關。慢阻肺已經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何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是當前的重要研究問題。慢阻肺不僅僅給患者帶來機體上的損害,還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屬于典型的身心疾病。有研究顯示,呼吸功能訓練操是當前改善慢阻肺患者臨床癥狀的重要方法,但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況不同,鍛煉過程中常常半途而廢[3]。常規心理護理干預缺乏針對性,效果欠佳。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能夠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分類,給予患者針對性干預,有效提高患者的干預效果[4]。鑒于此,本文特研究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訓練在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指標中的效果。
選取萍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2018 年11 月—2021 年11 月收治的92 例慢阻肺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 年修訂版)》中對慢阻肺患者的診斷標準;(2)生活能自理,具有配合填寫量表的能力。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重大器官疾病;(2)合并重大惡性腫瘤疾病;(3)合并語言、意識、精神障礙;(4)正在參與其他研究或近3 個月內參與過其他研究;(5)不愿配合本次研究或中途退出。以計算機完全隨機分組法將其分為試驗組、參照組,各46 例。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對本研究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參照組 給予康復訓練,主要內容:(1)縮唇呼吸。患者將口部閉合完全使用鼻子進行吸氣,隨后在呼氣時令嘴唇后縮,形成類似吹口哨的口型,緩慢將氣體排出體外,以超過6 s 為宜。(2)腹式呼吸。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讓患者根據自身習慣選取適宜體位,兩只手一只放在胸前,一只放在小腹處,胸部保持平穩不動。患者在吸氣時讓腹部微微隆起,并注意應使用鼻子進行吸氣。而呼吸時則用手微微向下按壓,使腹部回收,呼氣時注意縮唇,使呼氣時間超過吸氣時間的1 倍,盡量延長。患者練習3 次/d,15 min/次。(3)呼吸操。①臥姿。患者平躺于床上,雙手握拳,讓肘關節反復屈伸8 次,注意呼吸節奏,彎曲吸氣,伸直呼氣;隨后讓患者進行深呼吸8 次;手臂隨呼吸向外側伸展,伸展時吸氣,下落時呼氣。②立姿。腳同肩寬,雙手叉腰進行深呼吸8 次;單手放在同側肩膀,另一只手伸直旋轉帶動上身,雙手交替完成共8 次;雙手握拳置于胸部兩側,吸氣時放松,呼氣時向胸部擠壓;交替單腿抬高,抬高角度以耐受為宜,雙腿各4 次,抬腿時吸氣,落下時呼氣。
1.2.2 試驗組 加用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1)成立護理干預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組員包含心理醫師1 名,主管護師3 名,護師3 名。組內培訓內容包括:慢阻肺的致病機制、誘發原因、心理干預對患者的重要性、心理分類方法、與患者溝通的注意事項等。全部組內成員均通過組內考核。(2)心理類型分類。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類型將患者分為以下四個類型,①消極悲觀,患者自身對身邊事物都表現得缺乏興趣,只能看到事件的不良一面,心中缺乏對于美好事物的向往。②恐懼緊張,患者內心缺乏安全感,對于周邊事物都抱有畏懼心理,精神保持高度緊張,易出現失眠、心慌等情況。③求治迫切,患者對于疾病缺乏忍耐力,將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醫護人員身上,希望短時間內可以看到較好的療效,患者初期具有較好的依從性,但一旦長時間病情無好轉將出現嚴重的逆反心理。④孤獨猜疑,患者對于周邊事物抱有敵視或不確定感,顯得格格不入,缺乏對于醫護人員的信任。(3)個性化心理干預。①消極悲觀,護理人員應充分表明自身對于患者的理解,并在交流過程中表現出誠懇,并努力幫助患者解決問題,讓患者明確呼吸鍛煉的目的,并為患者介紹干預成功的案例,為患者樹立治療信心。②恐懼緊張,護理人員逐步讓患者了解呼吸操的具體流程,并使患者降低情緒上的緊張心理,訓練初期根據患者不同的體能情況,控制好訓練量,讓患者掌握好節奏,訓練過程中密切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患者存在呼吸急促、紫紺等情況,立即改善運動強度,減少因訓練導致的不適感,避免對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響,降低依從性。要勸說患者堅持訓練,逐步提高運動量,使患者逐漸感受到訓練的益處。③求治迫切,該類患者多為新發患者,對于慢阻肺的疾病知識掌握不足,應讓患者明確慢阻肺為慢性疾病,治療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循序漸進逐漸改善,讓患者積極配合,控制好心理狀態,保持適宜的運動量堅持運動。④孤獨猜疑,該類患者對醫護人員存在不信任感,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異常舉動。護理人員應該正視患者的病態行為,并盡量去體諒患者、開導患者。主動與患者溝通,讓其明白呼吸功能訓練的科學性,以及對疾病的益處。并鼓勵患者與其他人進行交往,養成良好的習慣,逐步降低患者的疑慮。如患者合并負性精神疾病,應讓心理醫師與其進行溝通,患者可能存在的焦慮、抑郁癥狀,使患者恢復平和心態。
于兩組患者入院次日與干預15 d 后評價兩組患者負性情緒、肺功能及生活質量情況。
1.3.1 負性情緒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測評患者的心理狀態,量表由軀體化、人際關系、恐怖、抑郁、焦慮、敵對、精神病性、偏執、強迫癥狀及其他10 個維度組成。單條目滿分為4 分,分數越高心理狀態越差。Cronbach's 為0.862[6]。
1.3.2 肺功能 以第1 秒用力呼吸容積(FEV1)、一秒率(FEV1/FVC%)、6 分鐘步行試驗(6MWT)及血氧飽和度(SaO2)測評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指 標 正 常 值:(1)FEV1,男(3 179±117) mL,女(2 314±48)mL;(2)FEV1/FVC%>83%;(3)6MWT,1 級<300 m;2 級300~374.9 m;3 級375~449.9 m;4 級≥450 m。3 級以上可證明心肺功能接近正常或更好;(4)SaO295%~98%。
1.3.3 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測評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8 個維度測評患者的生活質量。單維度0~100 分,分數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呈正相關。量表內部一致信效度為0.842,信效度較好[7]。
所得數據通過SPSS 26.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給予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計量資料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計量資料行配對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男女比例25∶21;年齡42~80 歲,平均(62.03±11.34)歲;病程1~13 年,平均(6.75±2.34)年;體重指數(BMI)18~24 kg/m2,平均(21.52±1.31)kg/m2;不良生活習慣:吸煙26 例,飲酒14 例,熬夜11 例;合并疾病:高血壓5 例,高脂血癥3 例,糖尿病3 例,冠心病4 例。參照組男女比例26∶20;年齡41~82 歲,平均(61.94±11.57)歲;病程2~14 年,平均(6.82±2.46)年;BMI 18~25 kg/m2,平均(21.67±1.36)kg/m2;不良生活習慣:吸煙25 例,飲酒15 例,熬夜10 例;合并疾病:高血壓4 例,高脂血癥4 例,糖尿病2 例,冠心病3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BMI、不良生活習慣、合并疾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干預前各項負性情緒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各項負性情緒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組內對比,兩組干預后各項負性情緒評分均低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負性情緒對比[分,(±s)]

表1 兩組負性情緒對比[分,(±s)]
組別 軀體化人際關系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1.78±0.22 0.99±0.32 13.798 0.000 1.63±0.25 0.93±0.45 9.223 0.000參照組(n=46) 1.72±0.18 1.29±0.47 5.795 0.000 1.59±0.31 1.24±0.53 3.866 0.000 t 值 1.432 3.578 0.681 3.024 P 值 0.156 0.001 0.498 0.003組別 恐怖抑郁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3.15±0.41 2.27±0.65 7.766 0.000 3.54±0.36 2.58±0.77 7.660 0.000參照組(n=46) 3.09±0.36 2.59±0.71 4.260 0.000 3.49±0.41 2.96±0.62 4.836 0.000 t 值 0.746 2.255 0.622 2.607 P 值 0.458 0.027 0.535 0.011
表1(續)

表1 兩組負性情緒對比[分,(±s)]
組別 焦慮敵對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3.12±0.42 1.98±0.59 10.676 0.000 1.54±0.35 0.76±0.39 10.095 0.000參照組(n=46) 3.09±0.37 2.41±0.62 6.388 0.000 1.49±0.31 1.05±0.44 5.544 0.000 t 值 0.364 3.408 0.725 3.345 P 值 0.717 0.001 0.470 0.001組別 精神病性偏執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1.56±0.36 0.91±0.26 9.927 0.000 2.03±0.65 1.25±0.44 6.740 0.000參照組(n=46) 1.52±0.41 1.12±0.33 5.155 0.000 2.01±0.61 1.52±0.52 4.146 0.000 t 值 0.497 3.390 0.152 2.688 P 值 0.620 0.001 0.880 0.009組別 強迫癥狀其他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2.21±0.62 1.35±0.41 7.847 0.000 0.83±0.26 0.45±0.13 8.866 0.000參照組(n=46) 2.19±0.57 1.66±0.55 4.538 0.000 0.85±0.24 0.57±0.19 6.204 0.000 t 值 0.161 3.065 0.383 3.535 P 值 0.872 0.003 0.703 0.001
兩組干預前各項肺功能數據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各項肺功能數據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各項肺功能數據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FEV1(L)FEV1/FVC%(%)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1.38±0.49 2.53±0.68 9.306 0.000 58.71±2.65 62.24±2.87 6.129 0.000參照組(n=46) 1.35±0.51 2.11±0.74 5.735 0.000 58.67±2.58 60.69±2.66 3.697 0.000 t 值 0.288 2.834 0.073 2.687 P 值 0.774 0.006 0.942 0.009組別 6MWT(m)SaO2(%)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289.36±17.91 331.24±16.32 11.472 0.000 91.56±3.74 95.19±2.56 5.432 0.000參照組(n=46) 288.85±18.62 319.58±17.56 8.143 0.000 91.67±3.65 93.59±2.82 2.823 0.006 t 值 0.131 3.299 0.143 2.849 P 值 0.896 0.001 0.887 0.005
兩組干預前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生理機能生理職能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84.53±3.69 88.26±2.74 5.504 0.000 83.52±3.26 87.27±2.82 5.900 0.000參照組(n=46) 84.49±3.71 86.53±2.82 2.969 0.004 83.63±3.19 85.68±2.74 3.306 0.001 t 值 0.052 2.984 0.164 2.743 P 值 0.959 0.004 0.870 0.007
表3(續)

表3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分,(±s)]
組別 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83.54±3.27 87.31±2.69 6.039 0.000 85.65±3.62 89.21±2.87 5.227 0.000參照組(n=46) 83.61±3.35 85.58±2.85 3.038 0.003 85.69±3.71 87.57±2.79 2.747 0.007 t 值 0.101 2.994 0.052 2.779 P 值 0.920 0.004 0.959 0.007組別 精力社會功能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79.86±5.11 85.37±3.11 10.239 0.000 80.34±2.37 86.41±2.82 11.279 0.000參照組(n=46) 80.01±4.01 82.11±2.16 3.367 0.001 79.37±2.61 82.06±1.56 4.313 0.000 t 值 0.158 5.902 1.886 9.254 P 值 0.875 0.000 0.062 0.000組別 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 干預前 干預后 t 值 P 值試驗組(n=46) 78.53±3.01 87.31±2.13 16.315 0.000 80.37±2.16 86.27±3.11 10.963 0.000參照組(n=46) 79.01±2.86 83.64±3.01 7.424 0.000 80.55±2.25 83.01±1.52 3.944 0.000 t 值 0.793 6.823 0.396 6.456 P 值 0.430 0.000 0.693 0.000
慢阻肺屬于呼吸內科多見疾病,患者的呼吸功能顯著降低,多數患者合并咳嗽、咳痰、喘息及氣促等癥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8-9]。慢阻肺屬于不可逆疾病,臨床中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現階段只能通過長期的呼吸功能訓練來改善患者的疾病癥狀,避免病情進展[10]。有研究顯示,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及各類呼吸操均是臨床多見康復手段,通過鍛煉、提高患者的膈肌功能使患者的呼吸效率改善,加強清理肺部的效果,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進一步促進肺功能恢復[11]。但是呼吸功能訓練改善疾病癥狀需要較長的時間,患者一定要持之以恒。慢阻肺的病程較長,患者長期患病存在負性情緒。患者因個人心態不同,導致對于呼吸功能訓練的態度也不盡相同[12]。部分患者因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或不了解疾病知識導致中斷訓練,造成呼吸功能訓練效果不顯。如何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問題,提高呼吸功能訓練效果是當前的重要研究內容。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能夠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耐心的護理干預,對改善患者的臨床配合程度具有重要作用[13]。鑒于此,本文特研究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訓練在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指標中的效果。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試驗組各項SCL-90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P<0.05)。慢阻肺易反復發作,導致患者臨床癥狀顯著,承受巨大的身心壓力,心理狀態較差。而本次研究中,能夠根據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護理干預,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水平,幫助患者提高治療信心,否定患者想要立竿見影的態度,讓其明確持之以恒才能改善疾病癥狀[13]。同時,護理人員全程耐心地開導患者,幫助患者走出心理陰霾,并對存在精神疾病傾向的患者及時給予專業心理醫師開導,讓患者減少心理陰霾,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左玉姣等[14]的研究顯示,患者經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后,負性情緒評分顯著降低,心理狀態改善,與本次研究結論一致。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試驗組各項肺功能指標均高于參照組(P<0.05)。呼吸功能訓練是當前臨床中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有效方法。呼吸功能訓練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呼吸頻率,提高潮氣量,改善患者肺泡氣體交換效率,利于徹底排出肺泡殘氣。同時還能增強腹肌張力,增加膈肌移動度及呼吸肌肌力,有效改善肺部功能[15]。但因患者自身的心理狀態問題而導致呼吸功能訓練效果不顯,患者的肺功能水平提高程度較小[16]。而經上文可知,患者經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干預后,能夠對呼吸功能訓練具有科學認知,降低其負性情緒,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持之以恒地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患者的肺功能水平自然提高。周愛華等[17-18]的研究顯示,患者經干預后心理狀態提高,肺功能水平改善,與本次研究結論相符。
本次研究數據顯示,干預后,試驗組各項SF-36 評分均高于參照組(P<0.05)。慢阻肺患者呼吸困難,久治不愈,反復發作,導致身心壓力巨大,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9-21]。本次研究中,患者經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干預提高心理狀態,使患者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疾病,堅持按照臨床醫囑完成呼吸功能訓練,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提高,能夠控制患者的疾病發展,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易雄英等[22]的研究顯示,經干預后患者的心理狀態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與本次研究結論相符。
綜上所述,分類評估式心理護理聯合康復訓練可以降低患者的負性情緒,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