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審美需求的變遷,產生在特殊歷史時期的紅色歌曲在當下民眾生活中的傳播逐漸式微,但紅色歌曲是中國歷史進程中的特殊產物,其傳承和延續是記錄歷史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一種重要途徑,富有重要的時代藝術特征和鮮明政治文化內涵。新時代文化自信背景下,諸多紅色經典歌曲通過新編曲、深立意、強傳播等方式被重新演繹,掀起再流行的熱潮。考量紅色歌曲再流行的價值嬗變,唯有遵循音樂商品的二重性特征,平衡適度原則,構建受眾和再流行歌曲之間的良性雙向傳播機制,才能讓藝術價值和傳播價值相輔相成,更好地讓經典紅色歌曲在新時代的藝術舞臺和民眾生活中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關鍵詞】紅色歌曲? 融媒體? 音樂流行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6-0019-06
歌唱是人類文化活動中最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生產與娛樂活動。較其他文藝形式而言,由文字及音符等符號體系所構成的歌曲,以其靈活的創作過程、精練的體裁形式,以及豐富的內涵意蘊,具有更容易被習得與獲取的便捷性。尤其是歌曲特定的審美和情感體驗,在價值觀建構、社會習俗以及制度認同上,常常被作為“表意”的符號體系為特定文化權利所調配,從而占據文化場域中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變革時期誕生了諸多歌曲,這些歌曲就在民眾的個體情感世界、時代精神感召及特定的意識形態多元互動中被建構,從而流傳下來成為“紅色經典歌曲”。
紅色經典歌曲是紅色文化的生動記錄,是感悟革命精神的有效切口。從改革開放以來到十八大之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進程中,伴隨著中國經濟快速騰飛,民眾愛國情懷持續高漲,音樂創作及社會互動增強,引發了經典紅色歌曲“再流行”現象,這不僅為主旋律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而且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唱出時代的最強音。
一、紅色經典歌曲內涵及其“再流行”
紅色歌曲,簡稱紅歌,是我國主流文化中帶有政治色彩的歌曲統稱。近年來,關于“紅色歌曲”的概念,許多學者都展開過討論。例如學者周耘在《紅歌:特定時代的歷史記憶》一文中提到,紅色歌曲概念是“指產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之時段的歌曲作品,而‘文化大革命前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歌曲作品是其核心”。這個概念從狹義上限定了紅色歌曲產生的時間,但忽略了對其主題及內容形式敘述;也有從廣義上對紅色歌曲進行定義,如王新樂在其《“紅歌”隨想》一文中認為,“紅色歌曲”就是“贊揚、歌頌革命和祖國的歌曲,它們普遍具有濃郁的感情基調,有較強的歌唱性、節奏感”。在這里,紅歌的定義比較寬泛,只要在內容上符合愛國革命主題的歌曲都被歸為“紅歌”,缺少時間范疇的表述。雖然上述兩個概念對紅色歌曲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界定,但都忽略了和其相似的一個詞“革命歌曲”,這也就忽略了從時代特征和社會屬性對紅色歌曲進行概述。
作為“革命歌曲”的延續,“紅色歌曲”這一概念的使用,據杜建華《人民日報》人民數據庫檢索結果,“1946年5月15日以前,已經有了‘紅色歌曲這一概念”的使用,但使用頻次極低,“而在2008—2011四年中含有‘紅歌報道共計212條,平均使用50.5條/年。”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1978年前),“革命歌曲”一詞使用比較高頻,此后,使用頻次就大幅度降低了。“紅色經典”一詞自2004年以來成為高頻使用詞匯,并出現井噴式增長。這一統計也印證了“‘紅歌(紅色歌曲)對‘革命歌曲的‘替代,及‘革命與‘紅色的此消彼長。”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以來“紅歌”“紅色歌曲”“紅色經典”等詞匯使用量大幅增長的同時,也出現混用、借用及泛化使用現象,但其共同性都體現出以“紅色”代替“革命”的現實語境,以及時代變遷中媒介引導下的“去革命化”主流價值呼聲。
紅色歌曲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歷史與社會主義建設進程的真實記錄,一直是與中國革命前進和社會發展同頻共振的。因此,紅色歌曲更應該是一個與時俱進、內涵不斷被豐富的概念。尤其進入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繁榮發展時期,紅歌的外延逐漸擴展,內涵更加豐富。就其藝術特色來說,它不僅是在中國革命各歷史發展時期中承載群眾濃厚情感與精神追求的藝術創作,而且包含具有強烈時代感與精神氣質、反映主旋律、追隨時代腳步的歌曲,更可以指那些健康向上、啟人心智、謳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歌曲。從其題材上看,包含諸如軍歌類、英雄類、領袖類、愛黨愛國類、祖國山川類、幸福生活類等歌曲類別。在歷史的實踐中,這些歌曲經由群眾不斷創作、表演和推廣,一個個時代雖然過去,但其時代精神往往會被凝聚成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流傳下來,繼而鍛造成為經典。作為革命精神的弘揚者、軍民情誼的歌頌者、恢宏革命歷史的承載者,以及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傳承推動者,再度流行的經典紅色歌曲為新時代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指明實踐路徑,為講好中國故事開創了新視角。
將不同歷史時期的經典紅色歌曲以新的形式創演、融合多元化媒介手段進行傳播,使其重新喚起社會群體的“紅色記憶”,并引發追捧熱潮現象,稱為紅色經典音樂的“再流行”。其實,紅色歌曲的再流行不是一個新現象。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就是:1991年中唱上海公司發行的紅色歌曲聯唱專輯《紅太陽》在社會上引起巨大反響,專輯總銷量達720萬。進入信息技術日趨成熟、媒介交融發展的21世紀,紅色歌曲再流行的傳播形式大致能夠分為三類。首先是通過特定紀念活動,如國慶期間的《我和我的祖國》、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之際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紅色歌曲在各種公共場合播放和舞臺表演;其次是通過影視作品傳播,如2006年改編自故事片《冰山上的來客》同名電視劇播出后,引發人們對其中以《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和《高原之歌》為代表的影視原聲的懷舊熱潮;最后是商業性音樂活動,如2006年起江西衛視推出的《中國紅歌會》等節目,這些音樂活動使紅色經典翻唱在音樂界成為潮流。可見,紅色歌曲的再流行是音樂流行“節奏性”體現,它不是音樂的再復刻或者再模仿,而是“不斷添加新元素”的螺旋式上升循環。尤其在融媒體觸發的社會思潮及音樂文化多樣性蓬勃發展的新時代,這種現象更加常見,再流行的紅色歌曲彰顯了不同于以往的時代內涵與價值。
二、紅色歌曲再流行的新特征
在紅色歌曲再流行中,新的時代特征融入進來,賦予紅色經典新的生機。再流行的紅色歌曲新特征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創新編曲唱法,彰顯新意
新的歷史時期,隨著作曲技術革新和社會音樂文化進步,紅色歌曲原有的編曲風格和演唱方式可能不再適應當下大眾的欣賞需求。一般來說,紅色歌曲改變原有風格的手段主要有利用新的錄音混音制作技術優化聽感、改變原有曲風顛覆印象、調整原有配器加入流行或其他新元素等。同時,新世紀以來的紅歌翻唱一改最初的民族、美聲等學院派唱法,大多傾向于由現代流行歌手來演唱經典歌曲,這些歌手在演唱的過程中往往會將自己的個人特點融入其中,創新性的個性加入是某些“老歌新唱”能夠在眾多版本中脫穎而出的訣竅。對編曲和唱法的創新令人耳目一新,優化了視聽效果,縮小了紅色經典歌曲與當今受眾之間的距離感,更提升了紅歌的商業價值。例如莫文蔚演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編曲中,運用律動性的節奏設計、循環性織體的運用,以及彰顯時代感的音色,大幅提升了年輕受眾對這首歌曲的審美認知。
(二)豐富主題立意,契合時代
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經典歌曲在內容上既保留著歷史記憶,又不可避免地貼近時代氣息,賦予其時代特色,這也是老歌本身包容性和生命力的體現。在歷史上,紅歌主要從宏觀的層面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民族獨立解放的期盼,以及對英雄主義的歌頌,到當代,社會歷史背景發生變化,經濟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對紅色歌曲的傳唱既是對革命歷史的回顧、緬懷和老一輩革命者初心的銘記,更體現了新時代每個個體共享民族復興發展成果的民族自豪感和奉獻祖國的堅定信念。例如在經典紅歌演唱中,常常會輔以舞美場景的布局、電影影像的呈現,以及生動的舞蹈表演等視覺化元素,極大地豐富了歌曲的主題和時代內涵,尤其能助力新時代青年受眾建立一種精神感召和審美認知。例如央視《經典詠流傳》節目中,郁鈞劍改編演唱的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以及阿朵演唱的《洪湖水浪打浪》等歌曲,以現代性的音樂風格改編,明亮的和聲色彩以及民族性的表達深入人心,更通過精心的舞美設計,生動詮釋了歌曲的主題意境,呈現出一場視聽盛宴。
(三)融合媒體技術,快速傳播
老歌創作的時代基本屬于舊媒體時代,歌曲的發行與宣傳主要依靠唱片、廣播、電視熒幕等傳統媒介,而在當代,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作為主要傳播途徑的網絡媒介與傳統媒介并存,社會進入融媒體時代。當下的紅歌不再單純依靠傳統媒介進行傳播,其推廣得益于網絡的程度越來越深。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為例,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這首歌曲借助新穎的“快閃視頻”載體形式,在特定公眾場合、短時間內進行歌舞形式的表演錄制活動,吸引全國民眾、各單位紛紛加入接力傳唱,促使這首老歌快速風靡全國,并掀起流行熱潮。尤其在黨和政府的推動下,人民滿懷對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求的期待,以及社會公眾群體集體懷舊的心理認同感,主動參與到各線上音樂播放平臺、院線電影、官方MV等大眾媒介平臺進行接力傳播。此外,同名電影主題曲的也走出大眾視野,讓“王菲+主旋律歌曲”的模式同時又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平臺引發巨大話題討論度(單曲音樂播放量兩周內突破1億,評論量已經突破20萬,在網易云音樂飆升榜、新歌榜、熱歌榜、熱搜等強曝光位持續霸榜一周)。在歌曲內在的強大傳播潛力之外,基于網絡遠距離快速傳播的特性和較強的交互性,各種媒體技術與媒介機構為歌曲的傳播創造了巨大空間,其造成的廣泛效應是過去的年代不可想象、無法達到的。
三、紅色歌曲再流行的價值嬗變
紅色歌曲再流行的實質是由媒介機構主導的對長期縱向傳播而來的一部分音樂作品的社會再生產。此時,音樂生產的動力發生轉變——從以“音樂創作”為起點到以“音樂傳播”為起點。在這個過程中,紅色歌曲的原有價值已經被解構或升華,新的時代價值逐漸得以顯現。紅色歌曲的再流行不僅是音樂的多次傳播,更是其內在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多次轉變,這種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屬性價值:從藝術作品到音樂商品
一般來說,紅色歌曲都是歷史上廣為傳唱的優秀主旋律音樂作品,吸取了大量民間音樂精華,集合了國內廣大優秀音樂創作者的才智,代表了當時較高的作曲技法和演唱水平,反映了當時群眾的現實生活和藝術主張。在主題上,紅色歌曲凝結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偉大的英雄主義、革命主義品質,保留著中華兒女最偉大的精神力量,展現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文化內涵。因此,這些作品往往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當今時代對紅色歌曲的再傳播、改編和翻唱豐富了歌曲中蘊含的藝術意象,賦予其時代內涵,有助于提高作品的生命力與感召力,促進其進一步流傳。
在融媒體時代,隨著信息科技和市場經濟持續發展,音樂商業化的程度逐漸加深。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以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推動下,紅色歌曲商品化的時機也逐漸成熟。從紅色歌曲再流行的形式來看,經典作品的再傳播已經不能單純地作為一種以回顧歷史、傳播音樂藝術為目的的公益行為,利用紅歌跨越時空的藝術性形成的流行潛力,音樂人通過多種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對其進行包裝,加強其作為商品流通的附加值,再投放音樂市場進行新一輪的傳播,并從中獲利。此時紅色歌曲跨時代的藝術價值盡管得以傳承,但商品屬性的色彩也逐漸強化。
(二)傳播價值:從政治功能到經濟功能
紅色歌曲作為當時社會現實在音樂上的反映,是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體現了深厚的政治文化內涵,是黨和國家在特殊歷史時期整合人民意志、鼓舞人民團結奮斗的文化手段。因此,紅色歌曲被賦予極其強烈的政治教化功能,這種功能在今天依然有所延續。依據當今的時代發展形勢,后人進一步挖掘老歌的思想寓意,展現出其對后世的新價值。這些價值通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想行為,最終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發展建設,使紅色歌曲保留長久以來的精神內核。當前紅色歌曲在時代背景下衍生出了更多含義,逐漸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對社會的認知認同,有利于在全社會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信心,也鼓舞全民在享受國家發展成果的同時,進一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復興而奮斗。
隨著音樂商業化和音樂多樣性程度加深,紅色歌曲不再作為嚴肅的政治說教工具,其政治功能逐漸向經濟功能轉移。在融媒體時代,紅色歌曲經濟功能的發揮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由于紅歌長久流傳積淀的人文內涵與群眾基礎,比起不斷從流行音樂創作端篩選新作品,將已有的紅色歌曲進行再傳播的成本更低,收益更高,而紅歌的藝術性與商業性兼具,這為現當代流行音樂產業發展提供范例與導向。其次,紅色歌曲從改編、演唱到發行、消費的整個過程帶動了音樂產業鏈的生產循環,提升了各個環節專業人員的行業價值,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最后,紅色歌曲的再傳播也帶動了其他相關影視、旅游資源等紅色文化產業的發展;通過傳統媒介和網絡媒介進行傳播,展現了融媒體時代媒體整合運作推動產業變革的強大力量,進一步加快了媒介融合進程。
(三)審美價值:從教育鑒賞到懷舊娛樂
從根本上說,紅色文化是展現真、善、美的藝術。作為先進音樂成果的紅色歌曲,在作曲編排技法的運用上代表著一定歷史時期內音樂行業的前沿狀態,具有極高的藝術分析和鑒賞價值,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力,在今天仍然作為高校藝術教育的范例。另外,紅色歌曲凝結了一代人的成長歷程,承載著深刻的文化教育功能,通過音樂的形式激發了當時人民的愛國愛黨之情,傳遞了積極向上的正能量,促進了主流文化的繁榮發展,為民族獨立、民族復興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
融媒體時代的紅色歌曲再流行,使音樂在教育和鑒賞之外,更增添了懷舊和娛樂的審美功能。一方面,以革命和愛國為題材的紅色歌曲再流行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回溯,形成跨越時空的感染力,如今聽來,仍能感受到當時由每個個體凝聚起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信念,與前人在內心深處實現跨時代共振,這種共振填補了人們內心對于情感歸屬與認同的渴望。另一方面,紅色歌曲在經過現代編曲技法的改編和各種音視頻平臺再創作之后,娛樂欣賞性更為明顯,可以使聽眾產生“由樂境、 入藝境、入心境”的目的美,為今后更多優質音樂作品的傳播提供受眾基礎,促進音樂的良性傳播。
四、新時代紅色經典歌曲“再流行”的價值考量
任何類型音樂作品的流行都具有周期性和時效性,紅色經典歌曲的流行也不例外。歷史上一次次紅色歌曲改編再流行、形成社會廣泛關注的現象告訴大家:只有把握好紅色經典歌曲傳播的維度,考量“再流行”紅歌的價值取舍,才能充分激發經典藝術作品的時代精神引領,讓經典永遠流傳。本文認為,紅色經典歌曲“再流行”必須有以下兩方面價值考量。
其一,是否能很好地遵循音樂商品的二重性原則。當今屬于流行音樂產業時代,音樂早已脫離純粹的精神共享屬性,被烙上商業印記。作為商品屬性的音樂作品和普通的商品不同之處就在于音樂商品具有二重性,即:藝術性和商業性并存。如何避免消費主義的邏輯和流量唯上的商業傾向對紅歌內核的侵蝕,是事關經典傳承的首要問題。通過改編新唱能讓“過去式”的歌曲煥發新生,不僅能讓受眾得到感官上的享受,愉悅身心,更重要的是能從傳唱中汲取精神力量,找到文化認同感和當下時代追求。過度改編和隨意演唱,通過制造噱頭迎合商業利益,不僅無法凸顯紅色經典歌曲的深層藝術價值,而且不利于民族優秀文化和中國人文精神傳承。因此,紅色經典歌曲的“再流行”必須遵循藝術表演規律,強調其藝術審美性對商業性的統領和支配,即在不違背紅色歌曲政治意蘊的前提下,考量國家意識形態的傳導,以及商業邏輯的挖掘。
其二,能否構建良性的雙向傳播機制。雙向傳播,顧名思義,是指存在反饋和互動機制的一種傳播活動。在雙向傳播過程中,雙方存在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紅色經典歌曲的流行制作必須在音樂受眾與歌曲之間建立雙向作用。一方面利用各種媒介和手段推廣傳播,使受眾熟悉并了解紅色歌曲。尤其是在媒介融合的社會當下,大眾傳媒在意識形態構建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通過媒介來呈現、轉譯、解碼、流傳“紅色”文化資源,以加速集體民眾對“紅色記憶”的再生產,對于紅歌來說,受眾基于歌曲的推廣和傳播正是新時代環境下一種必然選擇。反過來講,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紅色經典歌曲無不具有精神崇高、樂觀向上、豐富感染力的藝術特征,像《黃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南泥灣》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一代代傳唱中,其革命精神已然內化成為人們的精神內核。 因此,紅色經典歌曲不僅是音樂藝術教育的組成部分,而且其教育價值更是體現在對社會民眾的革命歷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培育等諸多方面。雖然歷經歲月洗禮,但紅色經典歌曲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對于滌蕩不良社會風氣、彰顯社會正能量、激勵共創和諧社會無疑具有積極作用。
五、結語
紅色歌曲是我國音樂藝術瑰寶,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獨特的藝術內容賦予它們強大的傳播潛力,使其能夠突破一切歷史條件的阻礙傳唱至今。新時代,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步伐平穩邁進,黨和國家越來越重視主流文化的發展,紅色歌曲也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視覺與聽覺、“老歌”與“新編”“新唱”的碰撞下,經典紅色歌曲走下神壇,不再作為政治宣傳的附屬品,更多地發揮其藝術價值、傳播商業價值,以及教育普及價值,凝聚了新的傳承動力,延長了藝術壽命,為新一輪的音樂流行奠定基礎。面對紅色經典歌曲“再流行”中的價值嬗變,必須加強其價值考量,只有遵循適度原則,不斷平衡藝術性和商業性,通過繼承和發揚,才能讓傳播價值和教育價值相輔相成,讓老歌在新時代的藝術舞臺和民眾生活中綻放新的光彩。
參考文獻:
[1]周耘.紅歌:特定時代的歷史記憶[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02):26-32.
[2]王新樂.“紅歌”隨想[J].新聞愛好者,2010(01):80.
[3]杜建華.“紅色記憶的嬗變”:對“紅歌”媒體呈現的考察(1979—2011)——以江西衛視“中國紅歌會”為主[D].上海:復旦大學2012年.
[4]紅歌專輯《紅太陽》席卷全國:720萬盒驚人銷量,至今無人超越[DB/OL].搜狐網,2019-04-10.
[5]王菲版《我和我的祖國》在網易云音樂播放破億[DB/OL].中國青年網,2019-10-10.
[6]魏巍,魏煌.關于歌曲《我和我的祖國》的詞曲創作[J].人民音樂,2020(03):76-79.
作者簡介:馮玲,南京藝術學院流行音樂學院副教授,音樂學博士。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名稱:中國當代流行音樂文化價值觀研究:1978-2018,項目編號:2019SJZDA122。本文為南京藝術學院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名稱:江蘇紅色資源在藝術類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中的路徑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JYZD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