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
【摘? ?要】傳統音樂是我國文化的瑰寶,不僅代表某一時期的社會現狀,而且更重要的是體現人民對藝術的審美。隨著最近幾年喜歡中國傳統音樂的人越來越多,關于此方面的研究也越來越完善,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使得這一學科在不斷創新與深入研究中得以更好的傳承。越來越多的學者、音樂家將目光放在了傳統音樂學科分析及研究層面,而本文在對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內涵及成就進行分析的基礎之上,站在學風、研究理念、研究內容三個層面探討了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現狀,同時也簡單敘述了傳統音樂學科研究中面臨的挑戰,進而提出了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傳統音樂學科? 研究現狀?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6-0171-06
中國傳統音樂學科是隨著歷史發展進程逐漸由無到有形成的,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傳統音樂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起來,可以說彌補了音樂學科的空缺。在眾多音樂學者的努力下,傳統音樂學科經歷了歲月的蹉跎,在不斷更新換代中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就。中國傳統音樂在多樣化音樂文化思想交融與碰撞中逐漸展示出自己特有的優勢,并在中國深厚的歷史內涵的支持下得以源遠流長。現如今的傳統音樂學科研究成績顯赫,科研氛圍濃厚,學術思維也越來越活躍,學術成就更是顯而易見。在專業的學術團隊引領下,老一輩音樂家創作了很多備受歡迎的優秀傳統音樂作品,這些音樂作品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也使得民眾精神世界更加豐富,精神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學者們的深入研究在推動傳統音樂學科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平臺。通過音樂學科這一重要載體,傳統文化和音樂完美融合,以一種創新的形式傳播傳統文化。基于此,本文重點針對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現狀與發展策略進行了分析,在了解此學科內涵及取得的成就的同時,總結傳統音樂學科在研究內容、理念等方面的造詣,并梳理了傳統音樂學科發展策略,旨在促進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健康持續發展。
一、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內涵及取得的成就
(一)傳統音樂學科的學科名稱及內涵
針對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越來越多,關于如何更好地界定傳統音樂的范疇成為諸多學者關注的重點。在對學者研究成果進行深入剖析的同時,總結了傳統音樂內涵,其中涵蓋了中華數千年發展史中歷朝歷代、由古至近形成的流傳于現在和古代歷史發展中少數民族地區、國外民族等傳入我國,并在國內得以相傳的音樂作品。如果進行細化,既包含歷史中世代相似的古代音樂作品,同時也涵蓋了當代中國人民以本民族特有的方式、方法、形式創作而成的音樂作品。進一步總結及補充中國傳統音樂,實際上是以文化、歷史、傳統為核心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形式、作品。這時重點提及傳統中國,目的就是為了進一步強調“音樂傳統”,亦即靜態現象和實體音樂作品的有效結合,其中既包含音樂作品研究的方式方法及形態,同時也涉及了在社會發展、文化傳承與使用的動態全過程。因此,根據該學科研究范疇,其研究對象包括: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與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器樂音樂。同時,也深入了解及考察了各個民族的具體情況,旨在系統化認識各個民族音樂文化在我國以及人類音樂發展史中的價值及地位。從學科整體建設來說,此學科是對中國傳統音樂概覽性的介紹,涉及中國傳統音樂的方方面面,使越來越多的群眾了解傳統音樂,并且對傳統音樂文化形成系統化、整體性的認識。隨著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以及此學科的逐漸成熟,可以從民族戲曲音樂、中國民族器樂方面進行劃分,較為具體地逐一介紹中國各傳統器樂文化和中國戲曲藝術,與《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形成呼應。
雖然就當前發展實際情況而言,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發展收獲了顯著的成就,但同時也存在諸多問題及不足,無形之中對中國傳統音樂學科長遠發展造成了較大的影響。例如學科名稱、實質,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發展速度較快,同時有關學科名稱方面的研究也逐漸深化,隨之而來的便是學者關于學科名稱的不同理解,進而劃分為不同的形式及內容,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導致此學科名稱較為模糊,無統一界定。很多人不理解傳統音樂學科內涵,對傳統音樂學科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社會影響力、知名度較低,阻礙了傳統音樂傳承,無形之中也造成此學科未來發展道路受阻。
(二)傳統音樂學科取得的成就
中國傳統音樂學科是在20世紀逐漸興起的,在諸多音樂學家共同努力下,創作了很多優秀的音樂文學作品,填補了音樂領域空白。隨著音樂作品越來越多,民眾娛樂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精神需求也逐漸得到了滿足。在此背景之下,中國傳統音樂在20世紀80年代到達了發展繁榮時期,這一階段關于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較多。1987年,黃翔鵬提出的“史學斷層論”中談到了先秦鐘鼓樂、中古伎樂、近世俗樂的分類觀點。同年,在苗晶和喬建中研究基礎之上形成的“地域色彩論”中研究了“民歌色彩區”。1988年,費師遜提出了“文化流論”。董維松發表《中國傳統音樂學與樂種學問題及分類方法》時提出的“中國傳統音樂學”是一個專門研究“中國”的“傳統音樂”的學科。王耀華于1989年在中國臺灣出版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也贊成董維松這一說法。袁靜芳的《樂種學導言》中也用了“中國傳統音樂學的建設”的文字。
傳統音樂學科收獲了較好的研究成就,特別是在音樂形態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果實,傳統音樂學科研究人員基本功扎實,音樂底蘊深厚,在研究過程中滲透了自己對音樂學術的獨特見解,以負責、忠誠的研究態度看待傳統音樂學科發展,研究過程中付出了較多的時間,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充分體現了自身較深的學術功力,并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果。其中在傳統音樂學科發展階段,曹安和、于會泳、喬建中等音樂家做出了顯著的貢獻,曹安和創作了《時薰室琵琶指徑》《民族器樂獨奏曲選》等,于會泳創作了《山東大鼓》《膠東民間歌曲選》《陜北榆林小曲》《單弦牌子曲分析》等。于會泳撰寫的論文《關于我國民間音樂調式的命名》和《關于辨別調式問題》中提出調高沿用西洋音名命名,調式以傳統的宮商角徵羽命名,并提出了“主宰音程關系”的新概念,引起音樂理論界的重視,被普遍采用。于會泳撰寫的《民間曲調研究》《腔詞關系研究》成為上海音樂學院本科和專修科的指定必修教材。喬建中與苗晶合著的專著《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首屆學術成果評選專著三等獎。這些音樂學者在傳統音樂發展中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在深入分析以及探討音樂結構、規律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音樂形式,并且為傳統音樂學科未來發展與研究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西方民族音樂研究相比較,國內學者們在音樂學術中關于音樂品種、類型的研究更有深度,更加細致入微,取得的成就更有利于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增強,傳統音樂學科依然會繼續發展與弘揚,而這些老一輩音樂學者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應該發揚與傳承。
二、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現狀
(一)實證性學風盛行
任何一種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都是機遇與挑戰共存的,在面臨高速發展階段時,同樣也會暴露出很多問題,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發展亦然如此。在逐漸形成完善的學科過程中,很多理論需要進行實踐的檢驗,進而才能在完善中重塑。傳統音樂學科是理論體系,也必然要進行實踐考證,換言之,傳統音樂學科研究方法、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時要證實其是否具備較強的可操作性。由古至今,實證性學風這一傳統由來已久,古人以采風的形式考證音樂,而現當代人則以實踐的形式驗證。在眾多音樂前輩采風、實踐中對傳統音樂學科進行深入研究,進而形成了現實生活中被人們所認可的實證性學風。傳統音樂理論學術理念并非一成不變的,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需求發生了較大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傳統音樂學科理論加快了轉型的步伐,關于此學科的研究不僅涉及了田野調查、實踐調查等,而且還包含了文化生態語境下的諸多研究,更加全面,并且這些研究范式得到了廣泛應用,備受當代音樂學者的歡迎。在當代關于傳統音樂的研究以“文化”這一學術理念為主,實踐結合文化的研究使得傳統音樂學科理論更加完善,其價值也更加突出,特別是在現實音樂生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引領作用,理論依據更豐富,現實意義更明確。例如蕭梅撰寫的《田野的回聲:音樂人類學筆記》應用的便是實證研究方法,運用田野調查法對中國漢族地區及少數民族地區傳統音樂進行實地考察,理論結合實踐積累了包括蒙古、納西、錫伯、苗、侗、土家族等21個少數民族以及漢族民歌及民間儀式的第一手采訪筆錄、音響、照片、幻燈、錄像等資料,充分體現了實證性研究法的理論價值及現實意義,也是實證性學風極具代表的作品之一。
(二)包容性研究理念占主導地位
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本民族骨子里所散發的包容性。民族的開放性、包容性體現在積極汲取其他國家優秀的文化成果,為本民族發展獲取更加豐富的經驗。傳統音樂學科發展中也應該以包容性作為重要的研究理念,這也是其保持持久發展的動力,包容性理念主要體現在借鑒及汲取多個學科的理論、方法,并且在研究中加以應用,促進傳統音樂學科能夠更好地發展。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傳統音樂學科借鑒其他國家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優秀文化的同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中國傳統音樂的發展與國外先進研究方法、理念有效結合,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成果,逐漸拓展學科研究領域。二是包容新的、網絡中人們喜歡的音樂類型,堅持以時代為背景、以群眾喜愛為導向,既要旋律優美、朗朗上口,又充分體現了生活常態,發揚我國傳統文化。內容上通俗而不庸俗,又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這些內容結合起來,多維度、全方位的評價,實現了傳統音樂學科的不斷創新。特別是網絡時代,可以借鑒的優點有很多,而傳統音樂學科在旋律上、節奏上、語言表達上可以包容多種形式,獲得年輕觀眾的喜愛,這也充分體現了音樂學科的包容性。
(三)研究內容逐漸拓展與創新
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不同的學者研究視角不同,進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內容,其中也包含了學者個人的興趣及愛好,但這也充分說明了傳統音樂學科研究內容正逐漸拓展與創新。最近幾年,傳統音樂學科研究內容逐漸變得多樣化、新穎化,其中既涉及了區域音樂、儀式音樂,同時也包含了非遺文化,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傳統音樂學科研究的不斷創新與拓展。例如關于區域音樂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的是東北傳統音樂研究、北方草原文化音樂研究、楚音樂文化研究,這些研究帶動了當地音樂研究快速發展,并且收獲了較好的成果。儀式音樂研究成果中極具代表的便是楊民康主編的《瑤族傳統儀式音樂論文集》,對云南、廣西等地瑤族道教儀式音樂做出較為系統的音樂民族志研究。非遺文化代表性研究成果是田聯韜主編的《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其中不僅詳細介紹了中國55個少數民族地區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宮廷音樂,而且在論述過程中將各個民族音樂作品的研究細致劃分、獨立成章,內容非常豐富,既有民族歷史文化背景,同時也包含了傳統音樂流傳史及不同的類型、形態,明確了音樂和生活二者間存在的內在關聯性。研究內容的日益豐富、多樣、多元在很大程度上也補充了傳統音樂學科相關理論。
(四)傳統音樂學科研究面臨的困境
傳統音樂學科研究面臨的困境,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研究對象不夠明確。民族音樂理論研究過程中涉及了傳統音樂學科名稱,但是針對此學科的名稱,目前學者并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在中國傳統音樂專業中本土音樂成為重點研究對象,在很長一段歷史發展階段,西方音樂學科并沒有對傳統音樂進行相應研究,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我國傳統音樂學科研究處于模糊狀態,研究對象一度陷入不明確。二是研究方法同質化,缺乏個性研究內容。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現狀更多以學科名稱提升為主,大多數都未形成較為固定且專業的研究團隊,進而導致一些學者在研究此學科過程中極易出現思想固化現象,造成學科認識較為模糊、課程設置趨同問題的發生。也正是由于此問題的存在,使得部分學生即使學習了此學科多年,也依然不清楚自己專業學科的內涵,很難清晰分辨傳統音樂、民族音樂等學科間的差異性。總而言之,學科名稱的明確極其關鍵。但是如何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傳統音樂形成的背景以及未來發展的動力,這才是學科建設的切入點及落腳點。而在研究理念及研究內容方面則需要有創新性,特別是在目前各個學科融合發展的背景下,要勇于打破學科間的界限,發揮各學科優勢,找到研究的創新點。
三、傳統音樂學科的發展策略
(一)強化傳統音樂學科研究的系統化
當前關于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成果日益豐富與完善,音樂類型越來越多,研究方法逐漸趨于多元化,研究內容更具深度與廣度。但是站在整體視角而言,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研究較為零散,未形成一個系統化的體系。為此就需要不斷強化傳統音樂學科研究的系統化,基于音樂基礎資料的不斷完善,全面梳理傳統音樂發展史,詳細總結藝術規律,構建系統化的理論體系。不同的學者對于傳統音樂學科有著不同的理解,將這些學者不同的見解整合在一個音樂體系中,不僅方便管理,而且為傳統音樂未來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使得音樂內容、類型更加豐富的同時,傳統音樂影響力隨之提升,社會民眾更加了解傳統音樂,由了解到認同,進而轉變為自覺傳承,這樣更有利于傳統音樂的發展。
(二)進一步拓展傳統音樂研究領域
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快,民眾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在傳統音樂學科的認識層面逐漸深入,無形之中也會對此學科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現行傳統音樂學科相關內容的研究已經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為此進一步拓展傳統音樂研究領域成為促進其發展的關鍵。除了與流行音樂研究領域結合以外,還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一是從史料發掘入手,在眾多民族中,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發展史,在不同階段形成了不同的音樂形式,而且這些音樂與其他民族均有著明顯的差異,有些音樂得以較好的傳承,也有些則銷聲匿跡,但是目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史料的積累,相對漢族音樂史料來說較為匱乏,通過深入挖掘、整理、考辨,便可以拓展傳統音樂領域的研究。二是淵源探索,由現狀研究到歷史回溯,既是傳統音樂學科研究者的使命,同時也是現代研究深入到一定層面后的必然走向,傳統音樂的尋蹤溯源同樣也能夠拓展研究的領域,了解各個民族的樂器、音樂作品、音樂文化等,進而使傳統音樂學科研究的對象、內容更加豐富。把握了傳統音樂歷史發展脈絡及線索,也就為此學科的發展積累了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料。
(三)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性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題材各不相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傳統音樂學科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所以傳統音樂學科在發展中要將傳統文化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促進民族特色的增強以及理念內涵的不斷豐富,以便鞏固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發展的地位。但在經過數年的發展,中國傳統音樂學科更加重視西方文化的研究,導致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音樂學科未實現深度結合,傳統音樂學科發展進程中很少見到傳統文化研究成果。針對此情況就需要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推進傳統音樂學科發展和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將文化精髓滲透到音樂學科發展各個層面。一方面使中國傳統文化理論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另一方面也使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理論價值、內涵不斷增強,突顯出民族特有魅力,為傳統音樂學科健康長遠發展奠定扎實的文化基礎。除此之外,傳統音樂學科的發展需要借鑒外來文化,但并非無節制的吸收,要重點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嚴禁出現中國傳統文化在傳統音樂學科發展中處于本末倒置地位的現象。所以強化母語教育主體地位是極其重要的,將中國傳統文化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中國傳統音樂學科優勢,彰顯文化魅力。
(四)強化傳統音樂翻譯推進國際化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保持持久發展活力的根本在于國內外市場的雙向開拓。不但要加大國內市場開發力度,使越來越多的國人對傳統音樂更加了解,增加受眾數量,而且還要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使受眾人數不斷增加,受眾范圍不斷擴大。換言之,要將中國傳統音樂優秀作品推向國際市場,鼓勵翻譯人員將這些音樂作品翻譯成不同語言,讓更多的國外受眾能夠欣賞到中國傳統音樂作品,從而使中國傳統音樂在國際市場上得以有效傳播。中國傳統音樂國際化發展具備其自身優勢,此學科在發展時已逐漸形成獨特研究方法以及音樂文化體系,中國傳統音樂中的優秀作品不僅僅屬于中國的音樂成就,當然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中也做出了顯著的文化貢獻。所以引進優秀的翻譯人員,將優秀的音樂作品翻譯成多種語言,這樣更有利于在國際上的傳播,促進優秀文化的共享。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國家間的競爭核心放在了文化產業層面,強化中國傳統音樂的翻譯,無形之中提高了我國軟實力,是傳統文化走向國際的重要舉措。
(五)傳統音樂數字化發展擴大學科影響力
數字化時代的到來,為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資源以及廣闊的平臺,所以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著眼于傳統音樂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學者站在多學科視角以及不同維度下,借鑒了多種研究方法,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的便捷性優勢搜索、整理、分析傳統音樂相關資料。傳統音樂研究與數字化、計算機等技術的巧妙結合,成為現代化社會發展過程中,傳統音樂傳承與發展的創新之路。其中“非遺”話題成為熱點,在各個地區不斷推進非遺工作的同時,學者們關于如何更好地保留傳統音樂原生態、如何重塑傳統音樂話語權的探討逐漸升溫。在互聯網、數字化普及的當今社會,人與人、人與時空、人與環境、環境與時空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固定看待傳統音樂的現象也將被改變,這也在很大程度上為傳統音樂學科在現代社會領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了音樂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強化了音樂制作風格以及審美性,在技術變革中,傳統音樂學科研究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推進傳統音樂數字化、世界數字音樂發展。但是關于具體技術的相關研究、應用、保護依然需要進一步加強,適當汲取現代化音樂制作技術,擴大傳統音樂覆蓋面,加大傳統音樂在信息技術時代的研究力度,豐富傳統音樂傳播渠道,使越來越多的人能夠接觸到傳統音樂,從了解到理解,再到喜歡與研究,強化對傳統音樂學科的認識,推進傳統音樂現代化、多樣化發展的同時,借助現代化手段擴大傳統音樂學科影響力以及知名度。
四、結語
傳統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人非常寶貴的精神食糧,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更高精神文明的追求。在歷史車輪的轉動下,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每一個時期都有自己具有時代特色的音樂藝術作品,這些優秀的音樂著作離不開眾多音樂學者的辛勤與付出,他們在學科方面的造詣是顯而易見的。隨著中國傳統音樂學科逐漸成熟,進一步推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但是時代在發展,中國傳統音樂學科的研究也必將在不斷創新與優化中尋找更好的出路。面對發展環節遇到的種種難題,既需要系統化分析、探討與研究,同時也要結合我國國情逐漸深化、拓展領域、充分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體現民族特色。另外還要強化傳統音樂的翻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優勢,加大傳統音樂學科宣傳力度,擴大影響力、知名度,逐漸向著數字化、智能化前行,推進傳統音樂優秀作品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牛娜娜.朱載堉實證主義哲學與傳統音樂理論構建研究[J].河南社會科學,2023(03):96-103.
[2]周蕓.中國傳統音樂年會的學科性與時代性議題[J].百花,2023(02):38-41.
[3]劉超男,從夢瀅.談民族音樂學理論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影響[J].戲劇之家,2022(25):105-107.
[4]張承嘉.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方法發展脈絡述略[J].藝術大觀,2022(19):19-21.
[5]余艷.中國傳統音樂研究——以侗族大歌為例[J].藝術品鑒,2022(06):55-57.
[6]余永蓮.當代民族音樂學理論對中國傳統音樂研究的影響[J].戲劇之家,2021(32):81-82.
[7]胡宓辰,李浩宇,李雪峰.淺論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現狀與發展[J].明日風尚,2021(05):17-18.
[8]楊善武.找準定位:明確傳統音樂研究的學科屬性[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8(02):42-51+60.
[9]龐婷文.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現狀與發展探究[J].大眾文藝,2018(01):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