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治羽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的重要議題之一。養老金融發展既關系到老年人的福祉,也與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討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金融發展的現狀、問題和對策,為推進養老金融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2.8億人,約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接近2.1億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5%。當前,養老產業正處于“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戰略機遇階段,然而商業銀行集團的投融資體系對養老產業的支持還不夠充分。因此,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需要共同合作,從制度設計、標準制定、資源整合、數字化轉型以及金融科技和金融工具的多元創新等方面推動全產業服務的建設。
一、我國養老金融發展背景
(一)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與國際水平仍有差距
截至2022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2.8億人,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9.8%和15.2%。中國正面臨著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加劇,這是由出生率下降和人均壽命延長所引起的。根據國際標準,當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到7%時,國家進入老齡化階段;當達到14%時,則意味著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人口老齡化始發相對較晚,但速度快且呈加速發展態勢。僅僅相隔22年,中國已經從2000年的老齡化階段邁入了深度老齡化階段。中國老齡化“未富先老”現象較為突出,人均GDP水平相對較低,與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中國面臨著老齡化問題所帶來的養老負擔加重和養老金與GDP比例偏低等挑戰。首先,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養老負擔不斷加重,這將對經濟產生巨大的壓力。預計到206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0.5%,老年撫養比將超過54.8%,即兩個年輕人需供養一個老年人。這意味著社會需要提供更多的養老服務和資源,這對經濟發展帶來了挑戰。其次,中國養老金占GDP的比例低于國際水平。根據OECD的數據,一些國家的退休儲蓄計劃資產與GDP的比例超過100%,而中國的養老金占GDP的比例不到10%。這意味著中國的養老金規模相對較小,需要進一步擴大養老金的規模,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在保障層面上,中國的養老金替代率也有提升的空間。根據數據統計,目前離休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收入約為4萬元,而城鎮在崗職工的平均收入為10.7萬元,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僅為37.4%。與國際勞工組織規定的最低養老金替代率55%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中國需要采取措施,提高養老金替代率,以確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保障。
(二)養老金融政策密集出臺,釋放養老金融政策紅利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養老金融政策得到了全面發展和完善。從城鎮到農村,從職業人群到城鄉居民,養老金融政策逐步擴大了覆蓋范圍,為人民群眾的養老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持。政府在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推行了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為個人積累養老金提供了稅收優惠政策。2018年4月,五個部門發布了《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標志著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實施。在“十四五”期間,養老金融政策制定更加密集。例如,《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使個人養老金制度實現了與國際通行標準的接軌,并從試點地區擴展到全國;《關于規范和促進商業養老金融業務發展的通知》對養老金融業務提出了原則性的規定;《關于擴大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范圍的通知》《關于擴大養老理財產品試點范圍的通知》等文件則聚焦于個人養老金業務框架的建設,并確立了具體的業務類型的規定。
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金融發展不平衡
目前,我國的養老金金融體系存在結構失衡問題。第一支柱的占比極高,占到全部養老金金融體系的78.2%。這導致當前存在基本養老金支付壓力過大的問題。雖然在2019年出臺過基本養老金調整政策,上調了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但上調幅度已經連續四年明顯下降,顯示養老壓力正在限制養老金的增長水平。
第一支柱的平衡條件依賴于政府的財政補貼,這容易加大財政壓力;而第二支柱的發展速度較慢、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也存在。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發達地區,城市年金的發展速度遠遠高于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從行業角度來看,企業年金主要覆蓋在鐵路、石油等國有企業,而民營企業中的覆蓋較少。相對于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發展速度最慢,占比最低,總量最小。
總體來看,我國養老金金融體系存在比重失衡問題,第一支柱占比過重。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緩解第一支柱的壓力,應當大力發展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
(二)養老服務金融創新不足
在國內,商業銀行在養老金融領域的產品數量和規模相對較少,缺乏個性化設計。與其他機構相比,商業銀行在養老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后,如養生企業和養老社區的建設。相比之下,保險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在養老金融領域的起步更早。
目前,我國養老金融產品發展較為快速,相關養老品類不斷增加;然而,仍然存在產品創新不足、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等現象。一些產品設計不能滿足實際老人的生活需求,大多數只提供常規的養老服務,無法真正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金融服務需求,缺乏創新。對于一些特定需求的養老金融產品,數量不足且設計不符合老人需求,浪費了大量潛在資本投入。大多數金融產品的服務對象并非老年人,而是針對一般消費群體,尤其是年輕人。
(三)養老金融服務產品發展不充足
許多金融機構發行的產品仍然缺乏針對老年人需求的特定設計,大多數為常規的金融產品。產品設計傾向于金融機構自身收益,忽視了老年人實際生活需要和對長期生活的規劃,因此無法真正滿足他們對養老產品的需求,制約了產品的供給方向。另外,養老金融服務業的發展也還處于初級階段,尚未形成針對老年服務、醫療、健康和養老相結合的綜合項目。金融機構在養老服務方面的投入還相對較少,缺乏針對老年人需求的創新產品。
同時,老年人對養老金融服務產品的需求也存在一定限制。據調研數據顯示,我國居民退休后主要依靠銀行存款獲得利息來獲得收入,理財途徑較少。當然,受制于我國老人傳統、保守的養老理念,創新型的養老增值產品市場需求較低,這也是阻礙養老金融產品的創新與發展。
(四)養老金融素養滯后
我國居民在養老金融素養方面滯后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傳統保守的養老理念。我國居民在養老理念方面更多地倚重于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根據《世界概況統計》的相關數據,我國2022年的收入儲蓄水平位列世界第三,其中大部分的收入儲蓄用于子女教育、買房、醫療等方面,而較少的儲蓄用于養老。相比之下,西方發達國家更加重視個人的獨立性,子女成年后會與父母彼此獨立,父母更加重視自我養老觀念并進行養老儲蓄。這種傳統觀念的差異導致了我國居民在養老儲蓄方面的投入力度較低。二是缺乏養老金融認知。我國大部分居民缺乏一定的金融知識,對于金融市場、金融法規和金融產品的基本概念了解不足,老年人對于投資品種存在認識不到位,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欺騙。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私募眾籌”“天使投資”等新興金融概念迷惑老年人,以此設置各種陷阱,導致各類金融詐騙案件頻發。據相關研究表明,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群體,55歲以上的中老年更容易在理財等金融活動中受騙。這也說明了中老年群體反金融詐騙意識普遍不強。
三、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金融發展對策
(一)推進養老金融三支柱齊頭并進
在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目標。目前我國整體養老保障體系存在結構失衡的問題,為了解決養老金體系改革中第三支柱嚴重不平衡的問題,我們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讓三大支柱齊頭并進。
第一,可以考慮實行個人賬戶制度,讓每個參與第三支柱的人能夠建立一個養老金賬戶,資金進入賬戶后可以享受稅收優惠。通過引入個人賬戶制度,可以更有效地促進養老金融第三支柱的發展。第二,在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建設中,要尊重投資者意愿和傾向,融入更加多樣性的投資品類。每一個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時,能夠依照自身風險偏好進行任意組合。第三,在制度模式上,需要體現統一性和普惠性。所謂統一性,就是要在統一的管理平臺上,遵守統計規則和監管,這有助于高質量的監管和核算。所謂普惠性,就是要重視公平平等原則,不論投資者職業如何、地區如何,都應當擁有同等的權利,都能享受一樣的稅收優惠政策,都能參與到個人儲蓄養老保險當中。
(二)養老服務金融模式創新
為了進一步推動養老金融發展,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專門的“養老服務業”類別,并制定特殊的信貸政策和管理制度。同時,金融機構還應創新適合老年人特色的理財產品和信貸方式,為養老金融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通道,包括提供信貸優惠和降低融資成本,并加快貸前審查速度,提高審查效率。在設計養老金融產品時,金融機構應將投資和保障相結合,這使得養老金兼具保障性和收益性。這種設計方式,有助于擴大養老金融的覆蓋面,增強養老金融的吸引力,促進那些對養老金融認識偏差的人員主動參與到養老金融活動中。以養老信托產品為例,信托機構加大與保險、基金、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提升信托產品服務質量,增加服務品類。信托工具的應用不但能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還能夠促進我國養老產業進步與發展,為中老年提供財務管理和繼承的新思路。
(三)養老金融服務產品的多層次、多元化發展
為了滿足養老金融的特點和填補市場上的空缺,各國開始嘗試不同類型的養老金融產品,比如:長期護理保險、反向抵押貸款和生命發展基金。這些金融產品的設計,兼顧了老年人實際養老需求,并取得了成功。我國也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并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特色進行相應的產品設計。然而,由于我國的人口結構、社會文化和老年群體的消費特點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所以在借鑒經驗和做法時需要充分考慮中國的情況。例如,在實行反向抵押貸款時存在難度,這是受我國長期以來的家文化觀念影響,一直以來,家是人們精神寄托,有著濃厚的感情。而這種貸款是在當事人去世后,將房屋產權轉移給金融機構,這對于傳統中國人而言是難以接受的。所以,在產品設計和理念引進的時候,要注重因地制宜,對產品內容進行符合我國國情的變化和設計,注重創新并適應中國實際情況的產品非常重要。
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養老金融體系的建設至關重要。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針對機構特色創新開發養老產品是大勢所趨。以理財機構為例,可以開發符合生命周期,滿足長期養老需要的理財產品,商業銀行可以重點開發養老儲蓄相關的金融產品,保險公司可以開發安全性高、保障性強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另外,重視適老性服務培訓也是金融機構的工作重點,避免出現不良的理財引導,誤導中老年人投資方向,同時要更新升級金融服務線上平臺服務,提供更加服務老年人的適老性服務。
養老金融體系的建設不僅可以完善養老保險體系,也能促進金融業供給側改革,加快金融行業發展,從而為實體經濟發展增添動力。為了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目標,我們應當多方面提供幫助和支持,不僅要重視政策引導、資本投入,還要加大金融服務、教育引導等,真正搭建一個多層次的綜合性養老服務體系,助力養老金融的發展。
(四)社會各方積極推進養老金融教育普及
養老金融教育普及需要關注兩個方面。首先,要加強公眾的養老意識。人們需要認識到個人養老是必不可少的,而不僅僅是一種額外的補充。特別是在我國獨生子女較多的情況下,未來會有更多人需要獨自承擔養老責任。因此,需要加強養老意識教育,讓每個公民都認識到個人養老的重要性。其次,要提高公眾對金融詐騙的防范意識。一般而言,非法集資、商業運作、信息手段是大多數養老金融詐騙犯罪的表現形式。由于缺乏金融理財知識和風險意識,老年人往往成為詐騙分子的目標。為了應對這一問題,金融機構可以采取設立優先服務窗口的方式,為中老年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完善中老年消費群體的配套服務,準備輪椅、急救箱、老花鏡等。同時,可以制作老年人易于理解的宣傳材料,聚焦“適老”金融知識的宣傳普及,或通過短視頻平臺發布科普短視頻,提醒金融消費者有關投保的誤區和注意事項,以提高公眾對金融詐騙的防范意識。這樣可以幫助老年人樹立良好的金融意識和消費觀念,保護他們的財產安全。
四、結論
養老金融作為提供養老基金服務和針對養老產業提供的金融服務,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時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未來,我國養老金融發展應綜合考慮養老金融產品創新、養老金融知識普及、監管和風險防范、養老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以及國際合作與經驗借鑒等方面,以滿足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的養老金融需求。
參考文獻:
[1]黨雪,完顏素娟,周振國. 老齡化背景下商業銀行養老服務金融發展及其效率提升策略[J]. 西南金融,2022,(11):96-106.
[2]王紫臻,王彬,鞠雨晴.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保險及養老金融對商業銀行的趨勢性影響[J]. 黑龍江金融,2022,(09):18-21.
[3]趙婷.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產業發展探討[J]. 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06):12-14.
[4]周言.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金融產品發展研究[J]. 新金融,2020,(08):40-44.
[5]趙廷彥,潘亞男.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養老金融發展問題與對策研究[J]. 現代商業,2020,(06):87-88.
[6]陳翠霞.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發展養老金融的現狀與路徑分析[J]. 保險職業學院學報,2019,33(03):31-35.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