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幸怡/文
戲劇與影視學(Drama and Film Studies)是“藝術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它與戲劇學同屬于藝術學范疇,在學科屬性上與美學、藝術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等有密切聯系。戲劇與影視學的研究對象是“戲劇藝術”和“影視藝術”,是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一級學科。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文藝理論和美學思想的深入發展,戲劇與影視學的研究對象也逐步從“藝術”擴展到“表演”“導演藝術史”“影像理論”等領域。本文對新時期戲劇與影視學發展展開思考,以期為相關從業者提供專業建設的思路和啟示。
戲劇與影視學是國家一級學科,下設表演、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導演、戲劇戲曲學、戲劇影視文學、電影學、影視攝影與制作、戲劇影視美術設計、錄音藝術、視覺傳達設計、動畫、數字媒體藝術等專業。
我國戲劇與影視學的學科建設起步較晚,這是由戲劇與影視學本身的特點和我國戲劇與影視學的發展歷程決定的。戲劇與影視學具有明顯的跨學科性,涉及多個學科門類。它既涉及戲曲藝術,又涉及電影、電視藝術;既涉及戲劇舞臺藝術,又涉及影視制作技術;既涉及戲曲與影視表演藝術,又涉及影視藝術。此外,戲劇與影視學還與藝術學、傳播學、音樂學、歷史學等相關學科存在交叉關系。電影學在國際上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隨著電影藝術日益成熟而逐漸興起。在其發展過程中,既與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等產生聯系,又與美學以及藝術學其他分支相互影響。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跨學科研究的日漸開拓,電影研究與其他學科研究的相互結合更趨密切,出現了一些新的分支,如電影美學、電影哲學、電影詩學、電影心理學、電影社會學和電影符號學等。在此之后,又出現了以此為基礎的戲劇與影視學。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決定將藝術學升格為學科門類,戲劇與影視學也在這時被升格為一級學科。
近些年來,戲劇與影視學的發展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自2000年以來,有關戲劇與影視學方面的論文和著作顯著增加,涉及戲劇、影視等學科領域。從整體上看,全國高校戲劇與影視類學科的科研質量和學術水平有了明顯提升,但是也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有的研究項目選題重復、研究主題偏離、研究方法陳舊、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脫節;部分研究項目的質量不高;有些研究課題存在著研究內容空洞、學術價值不高的現象。
加強學科建設,提升學科水平,推動學科建設向高質量發展,成為相關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培養戲劇影視藝術人才,是高等學校的基本任務,也是我國戲劇與影視學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戲劇影視藝術人才、骨干對于繁榮我國文化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人才培養是學科建設的基礎,而學科建設又為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目前,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在全國范圍內招生,招生規模大,在校生人數多,這一現狀有利于學科的發展。但是,該專業的學生在學習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是學生不能做到深入學習,不能結合實際進行拓展性學習;二是學生學習方式落后,沒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知識學習,也不能與教師進行學科知識的有效溝通;三是一些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和實踐能力。因此,提供學生更多的實踐學習機會,特別是在本科階段,讓他們能夠深入到實踐基地、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體驗,是戲劇與影視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環節[1]。
目前,全國各地高校普遍設立了戲劇影視表演專業,也開設了影視導演、廣播電視編導等專業。由于學習體制、學習理念、學習方法等方面的差異,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在藝術實踐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要使這些畢業生在進入社會后迅速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必須積極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訓練和綜合素質,這是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途徑。
戲劇與影視學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其課程設置也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高校戲劇與影視學的課程設置,一般是根據學生的專業方向而定。隨著學科發展,許多高校陸續設立了不同的課程設置。例如,南京藝術學院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將“表演”課和“導演”課分開授課。而戲劇影視導演專業則是將“導演”和“表演”合并在一起講授。現在,已經進入了一個學科交叉的時代,為了適應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發展的需要,高校在新時期戲劇與影視學的課程設置上,應更好地體現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特點。
學科建設的根本是師資隊伍建設,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沒有高水平的學科建設。目前,我國高校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師資隊伍總體上呈現出“散”“弱”“亂”的狀態,人才斷層、青黃不接的現象較為嚴重,具體體現為:一批有志于從事戲劇與影視學研究的中青年教師難以得到有效的培養和支持;一批優秀的中青年教師進入學校后不能順利實現角色轉換和崗位適應,有的甚至被迫轉行;一些學科帶頭人長期擔任行政職務,造成教學科研工作“兩張皮”。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戲劇與影視學學科發展就很難得到突破。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加強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和管理。
師資隊伍建設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引進,二是培養,三是激勵。引進是基礎,培養是關鍵,激勵是動力。引進、培養、激勵三管齊下,才能形成良性循環的人才格局。
中國的戲劇與影視學在改革開放之后得以逐步發展。該學科在國外尤其是在發達國家已經有了百年歷史,國外高校和學者在戲劇與影視學的研究領域中有著豐富的經驗。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我國高校的戲劇與影視學教學、科研也應該順應時代潮流,積極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因此,國內各大高校應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加強與國外同行的交流。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引進國外人才、開展國際合作、舉辦學術會議等多種方式,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充分利用國外知名院校所擁有的雄厚的師資力量、豐富的學習經驗、先進的學習理念以及先進的學習手段和技術等優勢條件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適合我國發展需要的學習模式與學習內容,從而達到推動我國戲劇與影視學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要求。
信息網絡是現代社會中各種信息傳播和交流的平臺。高校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的信息網絡建設,在為學生和老師提供最新的國內外戲劇影視資訊,方便他們掌握最新的戲劇影視科研動態,獲取最新的戲劇影視資料,了解戲劇影視演出信息以及發表自己對戲劇影視的評論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的信息網絡建設,無論在廣度還是深度上都遠遠不夠。因此,各大高校應充分認識到信息網絡建設在這一專業科研工作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學校與教師可以通過與廣播電視藝術院系、社會相關部門和相關企業合作,共建共享資源,共同組建服務于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發展的信息網絡平臺;也可以通過與出版社、期刊、電視臺和其他媒體合作,更好地為學科建設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就戲劇與影視學而言,該學科的學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在進行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有大量資金投入。除了國家撥款以外,學校還需要通過自籌等方式,籌集經費。以北京電影學院為代表的高校,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學科建設。這些高校將學科建設成果納入學校目標管理系統中,給予相應研究人員一定的物質獎勵,鼓勵大家在科研中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形成良性循環。該措施對于提高學科建設水平和促進學科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值得借鑒和學習。
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是近年來高校教育中一個值得重點研究的課題。
但是,目前很多學校的課堂教學仍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機械地記憶知識。這種現象與新時期的素質教育理念是相違背的。
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積極探索、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可以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手段制作課件、播放影像資料、視頻短片,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幻燈片、錄音錄像等手段,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啟發他們拓展思維;利用影視作品組織課堂討論;鼓勵學生自主創作,通過舉辦小組活動,提供學生進行自我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
從學生主體的角度來看,學生若要提高自身素質,成為滿足時代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就要對學習方法進行改善。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深入探究并且舉一反三。
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學生需要學習影視藝術史、影視理論、影視批評、影視創作、電影語言等多方面的知識,這就要求戲劇與影視學專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基本理論的學習,而且要加強對自身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為此,在實際的知識學習過程中,學生必須結合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增加實踐環節;學生要積極走出課堂,赴基層采風、觀察;利用課余時間多讀書、讀好書;在學習中要充分利用影視資源來豐富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在完成課堂內容的學習之后,也要積極進行獨立思考與創作。另外,需要加強與影視實踐單位的聯系,定期去實習基地實訓。可以加強與廣播電視局、電視臺以及高等院校合作等[2]。
總而言之,新時期戲劇與影視學的發展呈現“飛速化”趨勢。要加強學科建設,提高學科水平,培養人才骨干,繁榮文化事業,各大高校必須加強人才培養力度,積極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訓練和綜合素質;課程設置應更好地體現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特點;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加強信息網絡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學生也應該注重改善學習方法,積極響應學校和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努力提高綜合素質,成為符合社會實際需要的人才。■
引用
[1] 胡智鋒,張國濤.新時代十年中國戲劇與影視學科建設回顧與前瞻[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44(10):88-94.
[2] 胡佳穎.關于新時期戲劇與影視學發展的探討[J].中國報業,2022,535(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