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雯/文
我國歷經數千年發展,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寶貴的精神文明和文化財富,形成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新時代傳統文化教育十分重要,為了更好地弘揚和繼承傳統文化,教育工作者應該將傳統文化與日常教育進行有機融合,找準時機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滲入,增強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增強其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在小學時期,學生們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尚未成型,正是接受傳統文化滲入的關鍵階段。以此為導向,小學語文應當成為傳統文化滲入的主陣地,語文教師要緊抓時機,把傳統文化與語文課程深度融合,利用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文化知識與精神內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發展,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光彩。基于此,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的實踐進行研究。
傳統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著優秀的實踐經驗和精神內涵,具有濃厚的教育意義。小學時期,學生的意志力和分辨力還不夠成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學生極有可能走彎路、走錯路。因此,在小學教育中對學生滲入傳統文化十分重要。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展開論述,對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入價值展開具體分析。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良好的精神品質、道德素養內涵,基于語文學科教學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入,能夠顯著提高語文課程的立德育人水平,不僅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還能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使其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從這一角度說,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積極影響。
小學語文課程側重于傳授理論知識,對于學生來說,理論知識較為枯燥,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淡薄,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后,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教學方法會進行相應的調整,變得更加多樣化。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愈發高漲,小學語文課堂氛圍也會更加積極活躍,有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長大后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依托小學語文教學滲入傳統文化,可以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其找到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一方面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豐富國家的人才儲備,促進國家的穩定發展。
現階段,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愈發頻繁,小學生處在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密切交融的大環境下。通過小學語文學科教學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滲入,不僅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與認知,而且能夠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其發自內心地認同傳統文化、繼承傳統文化,對于我國的社會發展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既能保證我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后繼有人,又能推動我國文化事業穩步發展。
近年來,伴隨我國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與日俱增。以此為契機,小學語文教材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持續增加。鑒于此,語文教師在日常活動中,若想實現預想的傳統文化滲入效果,可以立足語文教材,深度挖掘其中傳統文化內容,逐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傳統文化。立足語文教材,引導學生認識傳統文化,更容易被學生接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此外,立足語文教材進行傳統文化的滲入,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例如《北京的春節》講述了老北京的春節風俗,是一篇展現傳統文化的散文。講解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科普春節的由來、習俗等知識,讓學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了解春節文化的精神內涵,這樣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又能使學生認識到春節文化的獨特價值,增加文化認同感。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傳統文化內容較多、體裁豐富,除了散文之外,還有很多的優質古詩詞和文言文,這些內容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是滲入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教師在講解課文時,亦可以結合古詩詞和文言文內容來進行傳統文化的有效滲入,讓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發更為全面和深刻的感悟。
再以《北京的春節》這一課為例,在正式講課之前,老師可以將學生已經學過的古詩詞作為本節課的導入,這種方式既可以給學生帶來一種奇妙、新穎的感覺,又有利于學生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表達自己對“春節”的看法,助力教師構設高質量的、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回顧以往講解過的古詩《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總把新桃換舊符”等詩句可以喚醒學生對春節的認知,讓學生聯想起“貼春聯”“燃放爆竹”等習俗。教師可以問學生一些問題,如:“春節,在家里通常會安排哪些活動?”“不同城市慶祝春節的方式一樣嗎?”待學生積極回答后,教師可以正式講授《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
《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與《元日》這首古詩,二者有著相似的地方,都在描述“春節”,也有著許多可以聯系的地方。用這首古詩來進行本篇課文的導入,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學生接受、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保證傳統文化滲入的質量與效果。
小學教育階段,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學生對形象思維的依賴性較強,因而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還不夠深刻、思考還不夠全面。這一思維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滲入效果。對此,教師可以營造學習氛圍,給學生構建相對真實的傳統文化情境,引導其深入思考、全面思考,在“身臨其境”中感知傳統文化。
教師營造學習氛圍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與多媒體技術相結合的形式。角色扮演可以讓學生真正融入傳統文化情境,使其站在情境人物的角度分析課文內容、感受傳統文化。多媒體技術能夠重現時代背景,營造出最為真實的傳統文化氛圍,給學生以很強的代入感、氛圍感。
例如,學習《十六年前的回憶》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搜索真實的影像資料,利用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技術給學生營造一種氛圍。有了背景氛圍的輔助,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揣摩人物的情緒轉變和心理變化,確保學生能夠把握人物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的描述開展情境演繹。學生角色扮演的過程,既是其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也是其感受革命傳統文化精神的過程。經過角色扮演,學生會更深刻理解革命先烈堅貞不屈的高尚品質。總而言之,營造學習氛圍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適宜的學習氛圍中滲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與小學生當下的思維需求相契合,而且還可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從而進一步提高傳統文化滲入的整體效果。
小學語文教材雖然優質,但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教材內容無法面面俱到。要想進一步提升傳統文化的滲入成效,還需要教師有意拓展教學內容。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與拓展,讓學生接受到更加系統化、全面化的傳統文化教育。現階段,講解傳統文化故事是拓展教學內容的有效途徑,以趣味故事為契機滲入傳統文化,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使其對傳統文化更感興趣。有了濃厚的興趣作為學習驅動,學生就會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中華傳統文化。例如,講解《竹石》這首古詩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拓展作者鄭燮以“怪”聞名的故事,說到以“怪”聞名,學生一定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學生好奇心、探索欲最為濃厚之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詳細講解鄭燮的人物故事,讓學生真切感受到鄭燮愛憎分明、憤世嫉俗、清醒獨立的高尚品質,將作者品質與古詩內涵深度融合,便于學生深刻理解古詩詞。在此過程中達到優秀傳統文化滲入的目的,拓展教學內容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效的有力舉措,亦是引導學生思考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隨著教學內容的持續延伸,學生的思考也會逐漸深入,從這一角度分析,拓展教學內容有利于更好地弘揚傳統文化[1]。
小學時期,學生的思維水平還處于發展階段,其好奇欲、探索欲雖然旺盛,但持久性不強。若是長時間學習理論性知識,學生的好奇欲和探索欲就會逐漸降低。從長遠來看,這不利于學生繼承傳統文化。鑒于此,教師需要勤于組織實踐活動,通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的相輔相成,進一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效,也進一步拓展傳統文化的滲入渠道。具體來說,教師組織實踐活動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其一,組織課內實踐活動,包括“傳統文化知識競賽”“傳統文化演講”“傳統文化話劇展演”等。此類實踐活動趣味性較強,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促使學生成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除此之外,此類實踐活動還能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非常符合“雙減”政策的具體要求。其二,組織課外實踐活動,包括參觀民俗文化展覽館、參與傳統節日慶祝活動、參觀革命戰爭紀念館等。此類實踐活動氛圍感強烈、教育意義濃厚,學生參與此類實踐活動時,會不自覺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如此一來,傳統文化的滲入效果就會更好。例如,學習《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篇課文,教師完成基礎知識的講解后,可以利用課后時間帶領學生參觀革命戰爭紀念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也讓其感受到先烈們不畏犧牲、為國奮斗的精神意志,借此培養學生勇擔國家重任的意識,促使其繼承先輩遺志,成為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的繼承者。由此可見,組織實踐活動是滲入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學生可以此深刻領會傳統文化,也可以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2]。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既有利于學生未來發展,又有利于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基于此,教師需要以傳統文化的滲入為重要目標,進一步創新教學活動、優化教學方法、改革教學策略,積極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著重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促使其成為傳統文化的新一代繼承者。■
引用
[1] 王亞麗.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及方式[J].灌籃,2020(33):134-135.
[2] 高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入傳統文化的學理和實踐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0(7):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