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數字經濟發展時代背景下,產業發展出現了新變化,如融合式發展、數字技術主導的產業升級、數據平臺企業的地位日益重要等?;诙嘁氐姆治?,可得出數字化經濟背景下產業發展的政策啟示,例如促進工業基礎能力建設與數字經濟創新協同發展;著力解決大中小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數字化發展的差距;適當放松行業準入管制,完善市場規制,促進產業融合發展;等等。本文就數字經濟時代產業發展趨勢的演變進行研究討論,以期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數字經濟;產業發展趨勢;政策啟示;產業發展特征
[中圖分類號]F49文獻標志碼:A
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數字經濟對社會發展的意義,以及數字經濟的潛力。數字化、智能化將是人類社會未來發展的主流方向,如何盤活數字化資源,推動數字化經濟發展,則成為各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在數字化經濟發展環境下,本文對我國產業發展的趨勢演變特點進行分析探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 數字經濟發展的條件與特征
1.1 數字化基礎設施
數字化基礎設施主要包含超算中心、互聯網、物聯網、5G基站、傳感器、接收器、衛星服務等,基于新型基建項目的推進,可使數字化經濟發揮最大的效能。數字化經濟模式并不是憑空出現的,需要依據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支持,而數字化基礎設施則是由傳統基礎設施升級而來的。例如,靈活賦能物聯網技術、網絡化傳感層技術、嵌入式微機控制技術等,為用戶提供量化的服務,從而全面提升社會基礎服務的效能。
數字化經濟發展的前期,人們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自動化設備儀器,使得工業生產制造的效率得到大幅的提升,但由于自動化設備儀器運用的局限性,無法破除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阻隔、生產制造與產業研發的藩籬、各個車間部門的隔閡,即各個生產單元仍舊獨立地運行,并沒有體現出數字化經濟的運行優勢[1]。
在現代數字化基礎設施的支持下,則可以基于數據互聯互通,將以往分散、孤立、封閉的數據信息進行有機整合,從而構建無縫銜接的網絡物理體系,最大限度地挖掘數據信息的潛在價值,實現工業體系的智慧高效運行。鑒于數字化基礎設施運行的特殊性,數字化信息數據成為產業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關注的重點,在推動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時,應當制定標準規范的數據聯通規則協議,實現對數據信息安全的有效保護。
1.2 適宜的制度法律環境
數字經濟環境中數據信息成為生產要素流動、市場交易配置的核心,如何推動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則需要政府部門從多方面入手完成數字確權,圍繞數據產權、算法安全、隱私保護,積極探索數據采集、儲存、處理的算法規范制度。由此可見,隨著數據信息從低價值密度的無序狀態逐漸向有序的數據要素市場發展,應當創設適宜的制度法律環境,才可使其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在創設適宜的制度法律環境時,應當明確數據治理的方向與目標,從而利用數字技術解決社會治理中的突出難題,如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醫療等,解決數據割據、數字鴻溝等問題,使得數字化經濟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在構建數據治理體系時,需要完善數據監管、數據競爭、隱私數據保護、數據產權等相關政策法律,從而有效解決算法黑箱、信息繭房、信息安全、企業反壟斷等問題,推動數字經濟的高效運行[2]。
2 基于數字經濟條件的產業發展的新趨勢
2.1 融合式發展
數字經濟將推動產業的融合式發展,并生成以下多個融合優勢,如區域效應、消費效應、競爭效應、組織結構效應、創新優化效應等,激發出產業融合的潛能。若基于融合的范圍進行劃分,則可以劃分為產業融合、產品融合與市場融合。
在產業融合時,應當突出傳統產業與數字化產業的融合,即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加速產業鏈上下游資源的整合。產業融合的核心在于傳統產業與數字化產業的融合,從而完成數字信息化的賦能,加速產業的升級轉型。在其融合過程中,對應的產品融合與市場融合則可以起到催化劑的作用,使得產業之間關聯、產業結構、產業組織形態、產業布局均出現質的改變,從而影響到產業演變的最終方向。
在產品融合時,應當突出數字化技術的賦能,完成“數字+產品”的融合創新,如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智能機器人、智能機床等。在產品融合升級過程中,則可以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不斷提升用戶對產品的滿意度與認可度,使得用戶愿意支付更多的錢購買新型產品,從而達到產品融合升級的價值增值效果。
在市場融合時,原本并不交融的各個行業進入同一個競爭市場,即互聯網市場,屆時原本不存在競爭關系的產品,將開始進行相互競爭,如智能手機與電視業務的市場融合、手機攝影與攝影機的融合等,使得行業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由此可見,市場融合將是企業生產邊界擴展的新起點,隨著企業業務的不斷拓展,企業實現多元化經營,降低企業經營風險,并對企業業務運營的成本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帶來數字化經濟的規模效應[3]。
2.2 數字技術主導的產業升級
數字信息技術的升級迭代,將主導現代產業的升級轉型。因為在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將數字信息技術研發作為工作重點,旨在搶奪信息技術革命的第一波紅利,如量子信息技術、5G通信技術、人工智能技術、3D打印技術、智能半導體技術等。
數字經濟效應體現于數字產業化井噴式的發展過程中,縱觀世界500強的企業榜單,則可以發現入圍的企業,主要包含數字平臺類型、智能制造類型、能源產業類型、保險行業類型、金融類型等,每一個產業都與數字經濟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國在探索高質量經濟發展路徑時,堅持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推動數字信息技術的研發生產,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產業的比重。
在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布局進行分析時,可基于傳統工業化理論視域進行衡量,現如今我國的工業生產制造基本進入了后期階段,即工業制造業的占比不斷下降,相反服務產業的占比不斷提升,并且服務業的形態更加多元化。部分專家學者認為我國的經濟占比出現此類變化,屬于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結果,但是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制造業可創造海量的就業崗位,為保證人民群眾的就業穩定,在數字化經濟發展背景下,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合理規劃制造業的比重,避免大量外企撤資,影響到我國制造業的穩健發展。
為了避免產業空心化的現實問題,世界各國均開始大力保護本土的制造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需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數字智能化工業生產為發展方向,吸引國際優質的資本進行投資,加速我國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使得數字化工業生產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并衍生出新型的就業崗位,解決基層民眾的就業問題。
2.3 數據平臺企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為使得數字經濟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則需要積極推動數據平臺的架構,完成海量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從而提升企業的市場核心競爭力,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品質服務。若對數據平臺的內容、功能與性質進行分析,則可以發現數據平臺分為數據儲存類平臺、數據挖掘類平臺、數據分析類平臺等,相關的數據平臺運行時,主要進行數據采集、數據儲存、數據的結構化處理、數據的深度挖掘分析、數據演變的預測、數據分析結果的應用等。隨著數字化經濟的飛速發展,數據平臺的數據儲存量、數據處理效率、讀寫效率、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儲存支持能力、訪問能力等,將決定數據平臺運行產生的價值。
在現代企業發展過程中,為抓住數字化經濟發展的契機,必須認識到數據平臺架構升級的必要性與迫切性,通過引進大數據技術、數據挖掘技術、智能算法技術等,不斷提升數據平臺運行的效能,輔助企業進行戰略決策與業務統籌,推動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數據信息是數字經濟運行的核心要素,企業以往的數據信息處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的市場經濟環境,必須積極推動數據平臺的架構,串聯起生產廠家、服務商家、消費者,使其能夠相互交流,基于智能算法的支持,從數據平臺提供的海量信息中,分析消費者與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科學合理地制定產品價格,從而保證產品的市場暢銷度,達到企業與消費者的共贏。
由此可見,數據平臺的架構與完善,不僅對企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對產業發展、國家社會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數據平臺的運行下,產業升級迭代的速度會加快,而國家政府部門可基于數據平臺的信息獲取,制訂更加人性化的社會治理方案,出臺更加完善的法律政策,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數字經濟的確推動了平臺型企業的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如利用平臺優勢進行行業壟斷、操控產品價格,嚴重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為此,在數據平臺架構發展過程中,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平臺企業壟斷識別與反壟斷的相關工作。
3 基于數字經濟條件的產業發展的政策啟示
3.1 促進工業基礎能力建設與數字經濟創新協同發展
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客觀認識到當下科學技術創新的不足,在部分關鍵技術與核心零配件生產中仍舊存在“卡脖子”問題,如芯片制造的光刻機研究,需要長時間地投入海量資源進行研發,逐步取得科研成果,進而推動產業的升級與轉型。為此,在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背景下,應當積極推動工業基礎能力建設與數字經濟協同發展,加快新型基建項目的落實,完善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培育體系,彌補我國科研人才的缺乏。
3.2 著力解決大中小企業之間、行業之間的數字化發展的差距
我國作為世界上的第二大經濟體,市場經濟中包含大量的大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為社會創造了就業崗位,并帶動了市場經濟運行,但在數字化經濟發展背景下,企業的升級轉型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大型企業由于經營規模的影響,在數字化轉型時存在步伐緩慢的問題,而中小微企業在經營管理中,由于數字技術的缺乏,存在不敢轉、不會轉、不想轉的顧慮,阻礙了我國企業整體的高質量發展[4]。
為此,在數字經濟條件下,產業發展演變時,相關政府部門應當思考如何解決大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遇到的各類問題,并縮小區域經濟的差距,盤活數字化資源,釋放企業的市場經濟潛能。為此,在相關工作開展時,應當以新基建為工作切入口,突出5G基站、通信網絡、大數據平臺的建設,從而為行業的溝通、產業的融合、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3.3 適當放松行業準入管制,完善市場規制,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數字化經濟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現代市場經濟更加突出全球的合作。為此,在我國的產業發展過程中,應當適當放松行業準入管制條件,使得社會資源、國際機構、外資企業可以進入相關的行業,并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理念,從而加速我國數字化產業的升級。
在行業準入條件放松后,為避免出現違規違法問題,應當不斷完善市場的監管制度與懲罰措施,持續優化我國的營商環境,保證企業的合法權益與投資利益,進而推動相關產業的融合式發展。同時,在產業融合過程中,應當不斷完善行業的技術標準與考核監管規范,避免由于對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監管不力,而引發不良的社會影響[5]。
4 結語
本文從數字化經濟研究視域切入,針對我國的產業發展條件與特點、發展新趨勢、政策啟示進行了論證說明,旨在說明數字化經濟對產業變革產生的客觀影響。在數字化經濟發展進程中,為推動各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應當緊扣數字化經濟發展的趨勢,抓住時代發展的契機,從而完成產業升級與轉型,挖掘數字化產業發展的潛能。
參考文獻
[1]田秀娟,李睿. 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基于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J]. 管理世界,2022,38(5):56-74.
[2]繆陸軍,陳靜,范天正,等. 數字經濟發展對碳排放的影響——基于278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分析[J]. 南方金融,2022(2):45-57.
[3]焦豪,楊季楓,王培暖,等. 數據驅動的企業動態能力作用機制研究——基于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數字化轉型過程分析[J]. 中國工業經濟,2021(11):174-192.
[4]趙濤,張智,梁上坤. 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J]. 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5]李春發,李冬冬,周馳. 數字經濟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基于產業鏈視角的分析[J]. 商業研究,2020(2):73-82.
[作者簡介]李亦雯,女,河南新鄭人,河南經貿職業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數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