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基層農業執法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相關經驗,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這些策略包括完善農業執法法律體系、加強執法機構建設、提升執法人員素質、推廣信息化技術應用等。此外,針對特定的問題,還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本文對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能夠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基層農業
[中圖分類號]C93文獻標志碼:A
隨著現代社會農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農村法治建設的加強,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為了保障農村法律秩序、維護農民合法權益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制定并落實一套行之有效且科學合理的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 現代社會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重要性
1.1 提高執法效能與公正性
規范化建設能夠確立科學、合理的執法標準和程序,提供明確的執法指南,使執法人員能夠更加高效地開展執法工作,提高辦案效率。建立健全的執法檔案管理系統,能夠有效記錄執法行為和案件信息,減少執法過程中的瑕疵和漏洞,避免出現執法不公和濫用職權的問題。規范化建設還可以加強執法人員的培訓和監督,提高執法素質和水平,減少執法差異,確保執法結果公正。
1.2 保障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
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可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明確責任分工和執法標準,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監督和檢查,保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權益。規范化建設還能推動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用品的合理使用,維護農田生態環境的穩定,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3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規范化的農業執法能夠加強對耕地、農產品質量、農業生產技術等方面的監管,防止濫采濫挖、亂砍濫伐等不合理利用資源的行為,奠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通過規范化建設,能夠增強農業從業者的素質,推動農業生產管理標準化、規?;?,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同時,規范的農業執法還能夠加強對非法漁、獵、采、捕等非法經營行為的打擊,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2 現代社會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困境
2.1 意識層面
許多農民對法律法規的了解程度有限,缺乏法律常識和法律意識。這會導致一些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忽視法律規定,出現違法行為。部分農民對農業法規中存在的潛在風險缺乏充分認識,不了解違法行為可能帶來的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后果,容易在農業生產中做出違法行為而不自知。
2.2 人員層面
一些基層執法人員專業水平和法律意識相對較低,缺乏必要的執法能力和素質。這使得他們在執行執法任務時容易出現偏頗、錯誤判斷,影響執法結果的公正性。一些地區基層執法人員數量相對匱乏,導致執法資源的不均衡分配。這就限制了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有效推進,難以滿足農業執法的全面需要。
2.3 制度層面
執法標準的制定和執行缺乏統一的指導和規范,不同地區、不同執法部門之間存在差異。這就容易導致執法結果的不公正和執法行為的不確定,對農業生產和市場秩序造成不利影響?;鶎愚r業執法的監督和評估機制不夠健全,缺乏有效的監督措施和手段,這就可能出現執法權力的濫用和執法責任的逃避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農業執法的規范化和規范執行。
3 現代社會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
構建現代社會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的法律法規體系是實現農業生產和市場秩序穩定的關鍵一環。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聚焦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設方向。
第一,法律法規是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核心基礎,應當完善農業領域的法律法規框架,包括土地管理、農產品質量安全、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應當覆蓋全面,明確權責,確保農業生產各環節的合法化和標準化。
第二,農業執法涉及眾多具體細節和實踐操作,法律法規必須具備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以確保執法實踐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制定法律法規時,應充分考慮農業特點和實踐需求,采取靈活的措施和具體規范,給基層執法人員提供明確的指導和操作流程。
第三,僅僅制定法律法規還遠遠不夠,必須開展廣泛的宣傳和普及工作,提高農民和基層執法人員對法律法規的認知和遵守意識??梢酝ㄟ^開展培訓和教育活動、制作宣傳資料、利用新媒體等渠道,向農民和基層執法人員普及農業法律法規的內容、意義和要求,促使其形成規范化執法的自覺性。
第四,一個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離不開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相關部門應當加強對基層執法活動的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糾正。同時,應當定期開展評估工作,對基層執法人員和工作進行全面評估,保障農業執法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法律法規的建設方向應當與社會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實際需求緊密銜接。要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總結和修正法律法規,及時跟進農業發展的新問題和新情況,以適應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需求變化[1]。
3.2 提升執法人員素質和能力
基層農業執法人員需要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和業務能力。為此,應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和教育,包括提供法律法規的系統學習和實地指導,使其能夠熟悉和掌握農業領域的法律政策,并能夠靈活運用于實際執法工作中。
第一,道德倫理是執法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加強對執法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的教育,建立起一套嚴格的職業準則和守則。這有助于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保持公正、廉潔和勤勉的態度,確保農業執法工作的公信力和可靠性。
第二,農業執法是一項復雜的工作,要求執法人員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靈活應變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強對執法人員執法技能的培訓,包括偵查取證、案件處理和調解等方面的技能訓練。通過提供實際案例分析和模擬演練等方式,提高執法人員在實踐中的應對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第三,農業執法需要不同執法部門之間的協作和配合,以及與農民和相關利益方的有效溝通。因此,執法人員應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溝通技巧,能夠有效協調資源,形成合力,提高執法工作的效率和成效。
第四,監督機制的完善可以對執法行為進行監督和評估,避免濫用職權和執法不公。應建立獨立的執法監督機構,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業績考核和行為紀律的監管,為執法人員提供一個公正、透明的工作環境。
3.3 引入信息化技術與工具
通過建立農業執法信息化平臺,實現執法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可以加快信息傳遞和執法進程。執法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隨時查詢和更新執法信息,高效地開展執法工作,提高執法效率。執法信息化平臺能夠實現數據的在線填寫和存儲,減少傳統手工記錄煩瑣和容易出錯的問題。同時,利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數據分析和挖掘,可以提供決策支持和依據,確保執法決策的科學和準確性。另外,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能夠提升執法實時監測和追溯的能力。例如,在農業生產環節中,通過使用智能傳感器和互聯網技術實現對農產品生產和流通過程的實時監測,可以及時發現違規行為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食品安全和農產品質量。
例如,執法人員可以通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執法數據和信息,實現執法現場的實時記錄和上傳,提高執法工作的響應速度和靈活性;執法人員可以利用移動應用程序記錄和拍攝地理位置、時間、證據等關鍵信息,有效輔助執法決策和證據收集;通過安裝監控設備和攝像頭,執法部門可以實現對農業生產經營場所進行遠程實時監控,有效擴大執法工作的覆蓋范圍和提高監管能力。遠程監控技術還能夠用于對重要農業資源的監測和保護,如對水資源、土壤質量、農作物生長等方面進行實時觀測和預警,確保農業經營的規范性與可持續性。
3.4 加強執法監督與評估
執法監督與評估旨在加強對基層農業執法行為的監管,提高執法工作的透明度、合法性和效能,并為農業執法的持續改進提供指導。通過監督執法機構在農業執法過程中是否依法行使職權,是否以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處理案件,能夠防止執法機構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等違法行為的發生。監督者可以通過現場監督、聽取當事人陳述、調閱案卷等方式,促使執法行為合法合規。監督機構應密切關注執法人員是否存在貪污受賄、徇私枉法的問題,確保執法工作廉潔高效。此外,執法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激勵和懲戒機制,提供舉報渠道,鼓勵廣大群眾參與監督,發現和揭露涉嫌違法違紀的行為。監督機構可以通過定期評估執法機構的績效,包括案件處理時效、辦案質量等指標,評估執法工作的成績和問題。評估結果可以作為改進執法工作的依據,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和整改。同時,執法監督機構可以通過聽取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了解社會對執法人員的滿意度,為執法人員的專業成長提供指導和支持[2]。
3.5 建立合作與協調機制
建立有效的合作與協調機制可以促進不同執法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和協同行動,加強執法力量的統一并形成合力,提升執法工作的效能和公正性。農業執法涉及的領域眾多,涵蓋農業生產、環境保護、食品安全等多個方面。因此,需要搭建多部門合作的平臺,包括政府部門、農業、環保、食品藥品監管等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通過建立定期溝通、信息共享和協商決策的機制,促進各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執法行動的協同。除了政府部門之間的合作,還需要廣泛吸納社會各界的參與,包括農民、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非營利組織等。通過建立農業執法的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制定執法標準、開展宣傳教育和為農民提供培訓,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達到有效監督和約束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合作與協調的基礎,建立信息化平臺和數據交換機制,有利于實現執法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同時,通過協同執法的方式,不同部門之間可以形成協同作戰的合力,共同打擊農業違法行為,實現執法資源的最優配置。
在建立合作與協調機制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不同部門、不同利益相關方之間可能存在利益分歧和競爭。因此,需要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和利益平衡的方式來協調各方的關系,使合作與協調機制形成真正的合力。加強法律法規和制度的支持,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權限,確保執法工作能夠依法進行。建立規范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明確工作目標和執法標準,提高工作效率。
3.6 加強宣傳與資源支持
通過宣傳執法政策法規、執法標準和執法原則,使農民了解自己的權益和義務,增強法律觀念。向農民傳遞執法公正、透明和嚴明的信息,培養農民對執法機構的信任感。農民會認識到,執法不僅僅是抓捕違法者,更是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民利益的重要手段。這將激發農民積極配合執法工作的熱情,提高執法的實效性。通過宣傳新技術的成果和應用案例,向農民普及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F代農業發展日新月異,新技術和新知識的應用成為農村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在進行宣傳工作時,要具有針對性。針對不同農民群體的特點和需求,采取相應的宣傳手段和渠道,確保信息傳遞的有效性和精準性。在宣傳中,要客觀公正地介紹執法工作的成果,避免夸大宣傳、虛假宣傳等不良行為,以保持宣傳的可信度和有效性[3]。
現代社會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需要得到充分的資源支持,以確保執法工作的順利推進和有效實施。增加財政撥款或專項資金,向基層農業執法機構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這些經費可以用于購置執法設備、改善執法條件、培訓執法人員以及進行宣傳推廣等方面。政府應該認識到基層農業執法的重要性,充分理解并支持執法工作所需的經費投入。政府可以制定相關政策,招募和培養更多專業執法人員,或者借助外部專業力量,如律師、法律機構等,提供專業的法律支持和咨詢服務。同時,要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提升他們的知識水平和執法技能,使其能夠勝任日常的執法工作。社會組織、農民合作社等非政府力量在農業執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政府可以通過與這些組織的合作,共同推進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發揮各方的優勢和資源。此外,建立監督機制,接受社會和公眾的監督,有效解決執法中的問題和糾紛,提高執法的公信力和合法性。
4 結語
現代社會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推進離不開各方主體的共同參與和配合,完善農業執法法律體系是推進規范化建設的基礎,加強執法機構建設和培養執法人員的專業素質是保障農業執法效能的關鍵舉措。此外,信息化技術在農業執法中的應用可以提高執法效率和公正性,推動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為農業發展和社會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莎,唐炳.基層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思考[J].新農業,2020(23):81.
[2]劉旭鳳,孫林平,李雁,等.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環渤海經濟瞭望,2020(4):153-154.
[3]衛斌鵬.農業執法規范化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鄉村科技,2017(35):24.
[作者簡介]王秋晨,女,山東泰安人,碩士在讀,山東理工大學,研究方向:農業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