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樂長歡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始于黃帝,備于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
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明顯區別于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繡等杰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三十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定型于周朝,并在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后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國、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征。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是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為依據,大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也是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以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
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漢族古代的袍服最能體現這一風格,這種袍服的主要特點是寬袍,大袖,褒衣博帶。從漢代的帛畫和魏晉隋唐遺留下的一些人物畫中可以窺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簡單的漢裝大衣附著在不同體態的人物身上頓時具有了一種鮮活的生命力,線條柔美流暢。袍服充分體現了漢民族柔靜安逸和嫻雅超脫、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審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為例,其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深衣的下擺所用布帛共12幅,以應一年有12月之意,體現了強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處成矩形以應方,這代表做人要有規矩,即所謂的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衣帶下垂很長,一直到腳踝,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這之中便包含著很多的儒家思想。當人穿上漢服,自然就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由此可見,漢服里蘊涵著相當的文化內涵,受“儒、道、墨、法”等縱橫諸家的哲學思想及倫理道德的影響便充分在服飾里體現出來。
追求平和自然,與世無爭,寬厚仁愛的境界,塑造了漢服“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風格。“漢服”也體現出穿著者的寬大、隨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氣度,這也是漢服“天人合一”的講究說法之一。
漢服由于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兇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此謂“蕃主服其國服”。
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

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后,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歷朝有《職貢圖》描繪他國國使服飾。
其中,漢服的形制主要分為上衣下裳,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而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復雜,且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種類。
第一種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連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為它上下相連,“被體深邃”,稱之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長衫等,這類屬于長衣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開裁剪,在腰部相連,形成整體;上下連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別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縫綴在一起,最后衣服還是一體的樣式。
衣服縫成一體是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則是為了遵循古制傳統。深衣男女均可穿,既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服飾。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時服裝,燕居指非正式場合,屬于休閑類服飾。深衣普及率很高,流傳的時間有三千多年,從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漸形成了深衣制。
第二種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參加祭祀等隆重儀式的正式禮服。顧名思義是分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華夏服飾自古以來,崇尚上衣下裳,并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說,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黃”,因為天是清輕之氣上升而成,所以用純色,地是重濁之氣下降而成,所以用間色。
第三種為“襦裙”制,主要有齊胸襦裙、齊腰襦裙、對襟襦裙等,實際上也屬于上衣下裳制,但是,這種方式沒有很多的禮儀規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頭,兩截穿衣”成了傳統女子的服飾特點的描述。
漢服的款式多樣,以交領(兼有圓領、直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而交領右衽是貫穿始終的靈魂所在,漢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沒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蓋人體的最小需要,這也是大家所見的漢服最為明顯的特征。
漢服能夠延續至今,有幾千年文化傳承,自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文化內涵,這也是華夏文化發展的最佳見證。“天人合一”的寓意源自于漢服的理念,古代皇室的統一著裝也是等級、親屬、長幼的儒家思想的最直接體現,因此漢服得以被傳揚,歷經千年而不衰也是最好的回應。
(源自“百度網站”,有刪節)
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