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淵明
(宣威市融媒體中心,云南 宣威 655400)
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的數量、傳播的速度都明顯發生了改變,對于社會大眾而言,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多,渠道越來越廣,選擇面明顯擴展。這對于傳統的廣播電臺媒體而言,意味著挑戰和壓力。廣播電臺要想實現更長遠的發展,就必須加強對新媒體的分析和學習,積極找尋與新媒體融合的路徑。對于編輯而言,也要與時俱進,順應潮流,積極主動地進行轉型,尋找編輯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新角度,這樣才能有效提升工作水平,實現跨越式發展。
進入信息時代后,新媒體發展極為迅速,給傳統的廣播電視、電臺、紙媒等造成了十分嚴重的沖擊。在傳播迅捷、信息海量、技術先進的新媒體面前,傳統媒體的弊端完全顯現,其受眾快速流失,影響力不斷削弱。為了拓展生存空間,實現競爭力的提升,傳統媒體必須加速轉型,擁抱時代,利用新媒體和信息技術來創新優化。可以說,廣播電臺的轉型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也是行業發展的必然。
編輯在廣播電臺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是內容生產的主體。進入新媒體時代后,編輯工作發生了明顯的轉變。以新聞稿件的撰寫為例,過去編輯要寫出一份新聞內容,需要通過實地探訪或者一些專門的渠道來獲取新聞素材,稿件內容的整合也主要依靠自身的專業素養來完成。在新媒體時代,編輯可以坐在辦公室里,通過電腦和互聯網獲取各種各樣的新聞線索,這些線索大多已經初步編輯完成,有了大致的框架,編輯要做的工作主要是二次編輯和改寫[1]。可以說,編輯工作內容的轉變同樣要求編輯必須轉型,才能適應當前的大環境和實際工作環境。
在新媒體環境中,還有一個主體也發生了變化,那就是受眾群體。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的地位相對被動,對于媒體類型和節目內容的選擇性比較小,通常是媒體工作者制作了什么內容,受眾就接收什么內容。進入新時期后,由于媒體形式大幅增加,受眾的信息接收終端也從電視機、收音機變成了電腦、手機等智能設備,可以說受眾的選擇面明顯拓展,可以自由切換不同的節目。受眾借助互聯網,更加廣泛地參與到媒介傳播之中,成為了內容的發布者和傳播者,主體地位顯著提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廣播電臺編輯必須更加全面地考慮受眾的需求,制作出讓受眾滿意的節目。
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臺編輯每天都要面對大量的信息和素材,從中分類、篩選和整合,完成新聞選題和策劃。作為新聞素材的加工者,廣播電臺編輯需要保持極為敏銳的新聞判斷力。一方面,面對網絡上真真假假的信息和數據,編輯必須能夠快速、準確地判斷,選擇出真實、客觀的內容,對于不確定真實性和準確來源的信息,要通過有效的方式進行溯源和辨別;另一方面,編輯要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內容,并將其加工成為優質的新聞稿件,很多蘊含著深刻價值的內容往往隱藏很深,需要編輯通過自身的新聞敏感性,準確地提煉出來[2]。
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廣播電臺作為主流媒體,始終應當堅持自身的新聞原則和專業性,做最真實的新聞事件的記錄者。在外部競爭極為激烈的當下,很多媒體為了追求流量而罔顧新聞原則,聽風就是雨,濫用媒體權力,不負責任地發布來源存疑的新聞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前網絡上流言滿天飛的局面,甚至可能會導致群眾恐慌。廣播電臺編輯在記錄新聞事件時,應當盡可能做到全面和客觀,對于當前尚未有定論的內容,一定要注意措辭嚴謹。
除了準確、真實地記錄新聞事件外,廣播電臺編輯還應當對新聞事件適當評論和觀點輸出。在新媒體背景下,互聯網的快速傳播特性不僅讓每家媒體關注和報道的新聞素材大同小異,還讓媒體為了追求時效性而盡量精簡新聞內容,縮短制作周期。目前,很多媒體在進行內容生產時,都傾向于走短平快路線,內容以碎片化的快訊形式為主。但對于受眾而言,千篇一律的新聞報道很難有效激發他們的接收興趣,只有獨特、有深度的內容才值得花費時間去收聽收看。因此,為了提升廣播電臺內容的深度和價值,編輯在撰寫新聞文本時,需要適當地增加評論性內容,引發受眾的思考和品味[3]。
廣播電臺作為主流權威媒體,承擔著輿論監督和輿論引導的社會責任。廣播電臺要通過新聞報道的方式,反映社會民生問題,幫助弱勢群體發聲。同時,廣播電臺還承擔著宣傳國家方針政策,引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責任。廣播電臺編輯在傳播新聞信息時,應當充分注意自身觀點立場的中立客觀性,同時要從新聞事件中挖掘值得宣揚的社會正能量,批判違法亂紀和不道德的行為,讓收聽廣播電臺節目的聽眾能夠接受正確的指引。當出現輿情事件時,廣播電臺要及時引導輿論,向公眾展示新聞事件的真相,盡量避免謠言擴散,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廣播電臺編輯要實現良好的轉型,首先應當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從受眾的角度來說,應當站在受眾的視角和出發點,制作出讓受眾滿意的內容,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提升核心競爭力。從工作內容的角度來說,進入新媒體時代后,廣播電臺編輯應當更具有互聯網思維和服務思維,將廣播電臺節目和新聞稿件作為產品,加強包裝、創新,不斷調整內容和形式,使其更符合市場需求。
編輯的成功轉型離不開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除了新聞專業知識和采編能力以外,編輯還應當加強自身的新聞判斷力和新聞評述力。新聞判斷力的關鍵在于編輯能夠快速挖掘出新聞的價值,并通過合理的編排將這份價值體現出來[4]。總的來說,廣播電臺的新聞時效性遠不如新媒體平臺,因此在追趕新聞效率的同時,也要強化新聞質量,找到新聞事件中最合適的切入口,以獨特的新聞視角來闡釋新聞背后的意義。此外,編輯在撰寫新聞內容時,應當時刻站在群眾的角度,在內容呈現、語言表達上盡可能拉進與受眾的距離,讓新聞價值引發受眾的共鳴。
新聞評述力是強化新聞深度的好方法,通過觀點性評論將新聞事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講述出來,能夠有效發揮媒體的輿論引導價值。編輯在進行評論時,要選取一個比較獨特的角度,從而營造出新聞內容的差異化。但必須注意,新聞評論必須站在客觀和事實的基礎上,不能為了講述某個道理而歪曲新聞事實。
廣播電臺作為主流媒體,一直承擔著黨和政府相關政策方針的宣傳使命,這也是廣播電臺與新媒體平臺之間重要的差異性。廣播電臺編輯作為內容生成的骨干力量,需要著重提升個人的政治意識,才能在工作中更好地履行媒體的責任。
首先,編輯要加強時政學習,關心國家大事,了解國內外的形勢和動態,這樣才能在積累和內化的過程中,對社會發展趨勢和民生大事有清晰的認知。其次,編輯要不斷錘煉自己的價值觀。編輯只有擁有主流、積極的價值觀念和邏輯思維,才能在工作中正確地輸出觀點。如果自身的三觀不正確,必然無法給受眾良好的指引。當前網絡環境復雜,在大量的信息資訊中,往往夾雜著很多不良信息,可能對受眾產生錯誤的引導。這就要求廣播電臺編輯要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社會主流價值觀,將受眾的思維和觀念朝正確的方向引導[5]。最后,編輯在篩選新聞素材時,也要注意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每天,編輯都要面對海量的新聞信息,篩查信息成為主要的工作之一,篩查時不僅要堅持市場導向性原則,也要注意政治導向性原則。新聞內容中應當體現出國家方針政策的正確性,展現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面貌。
廣播電臺編輯在轉型過程中,應當始終懷有危機意識,這樣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夠主動地提升自我,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鍛煉自己的創新思維。編輯只有不斷加強工作創新,才能保證生成的內容能夠符合時代發展的脈絡,滿足受眾對于信息的需求。
首先,廣播電臺編輯應當創新電臺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這是由于節目的質量是吸引聽眾收聽的根本,如果節目內容無趣、質量低下,必然會讓聽眾感到厭倦和無趣,導致收聽率下滑。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下,網絡平臺上涌現了很多優秀的電臺節目,編輯可以多收聽和學習新媒體廣播內容,了解這些節目受歡迎的根本原因,借鑒其優勢并應用到自己的節目之中。
其次,廣播電臺編輯還要加強新聞策劃工作。新聞策劃是內容制作前的關鍵步驟,好的策劃方案能夠有效指導后續工作,大幅度提升節目質量。策劃選題的方向很多,例如可以從社會熱點入手,從當前比較熱門的社會事件中選取合適的視角并展開,借用熱點事件的關注度,同時呈現出差異化、個性化的內容,提升受眾的興趣度。編輯還可以從社會民生出發,選擇大眾最關切的新聞主題,這一類事件通常能夠切中大眾的內心需求,引發大眾的共鳴。但是必須注意,這一類主題通常都有很多媒體關注,在內容整合時要注意加強創新[6]。
最后,廣播電臺編輯要提升自身的編排能力,這是由于在新媒體環境中,大眾的注意力很分散,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走。當前,很多人已經沒有耐心去收聽長篇大論的新聞內容,只有富有新意的編排和良好的節奏把控,才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在這樣的情況下,編輯應當更加注意節目的片頭,通過設置懸念、拋出重點等方式快速取得聽眾的關注。
在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臺編輯主要是幕后工作人員,但在新媒體時期,編輯需要走到臺前與受眾互動。當然,這不是要求編輯拋頭露面,而是指編輯應當提升自身的服務意識,加強與大眾的互動,通過各類渠道聆聽受眾的聲音,了解受眾的心理動態。
過去,廣播電臺的互動手段比較單一,以熱線電話居多,這種方式相對來說便捷度比較差,很多聽眾并不愿意打電話溝通。當下,互動的方式變得簡單很多,只需要在官方賬號、社交平臺、新媒體渠道上留言互動即可,這也使得大眾的表達欲比過去更加旺盛。編輯要定期查看這些留言和評論,了解聽眾的想法,關注聽眾的需求,并且在工作上及時調整。此外,編輯還可以用投票調查、話題討論等形式向大眾征集電臺節目選題,這樣能夠確保選擇的選題符合聽眾的期待[7]。
編輯應當給聽眾提供更多的互動渠道,例如可以在節目中播放聽眾的互動音頻,或者通過新媒體渠道互動交流。與聽眾互動不僅能夠了解聽眾的想法,還能夠提升黏性,形成粉絲效應,進而實現粉絲群體的二次傳播。
無論是為了提升廣播電臺節目的影響力,還是提升廣播媒體自身的競爭力,編輯都需要努力創新節目的傳播途徑。當前傳統廣播電臺的收聽渠道逐漸收窄,因此編輯應當加強創新、拓展移動端和新媒體端。通常來說,廣播電臺具有較強的地域性,這是由于廣播節目是通過廣播頻率傳輸的,其覆蓋范圍比較有限,聽眾的數量也較為恒定。借助新媒體等渠道傳播的話,廣播電臺節目就可以完全突破地域的限制,讓更多的聽眾聆聽,大幅提升了傳播力。
一方面,廣播電臺可以將電臺節目上傳到新媒體平臺上傳播;另一方面,廣播電臺也可以與新媒體平臺合作,打造線上渠道獨播的節目。例如當前短視頻平臺十分流行,那么廣播電臺可以將音頻節目配上圖片、文字、動畫等內容,形成特殊的短視頻內容進行多渠道傳播[8]。此外,還可以調查當前聽眾喜歡的節目類型,例如近年來很火的有聲小說、廣播劇等形式。編輯可以將這些內容制作成電臺節目,并通過新媒體渠道宣傳,提升節目的創新度和競爭力。
除了電臺節目以外,當前廣播電臺普遍開通了新媒體渠道的賬號,編輯就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和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發布碎片化的信息,便于提升信息的時效性,也方便聽眾隨時收聽。
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臺編輯要實現轉型和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廣播電臺編輯不僅要及時更新自身的媒體思維和工作理念,還要不斷強化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政治素養,加強研究和學習新媒體,不斷優化創新電臺節目的內容和形式,這樣才能夠從多個層面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讓廣播電臺的節目質量和核心競爭力能夠不斷提升,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