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賴瑛 王志文 陳培雄 汪國欽
浙江作為全國首個清潔能源示范省,在雙碳背景下更要積極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堅持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
氣候變化是目前全球面臨的嚴峻挑戰,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是近年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識。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電力綠色轉型戰略的實施,為我國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發展機遇。浙江省擁有豐富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海上風電等多種資源,其中可開發的潮汐能源裝機容量約占全國的40%,而潮流能占據全國一半以上的份額,具備巨大的潛力。浙江作為全國首個清潔能源示范省,在雙碳背景下,更要積極推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堅持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浙江貢獻。
近年來,浙江經濟持續增長,能源消費逐年攀升,顯示出巨大的能源需求潛力。節能環保已成大勢所趨,大力發展海洋可再生能源成為浙江能源戰略的重要方向。潮汐能、波浪能、海上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在浙江沿海地區正蓬勃發展,取得了積極進展。國內其他沿海地區相比,浙江在潮流能等領域的開發利用技術方面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然而目前在該領域的經驗積累還不夠充分、總體儲備不足,與太陽能等相比還有一定差距,離大規模產業化發展尚需時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政策配套體系不完備。一是政策制度不夠完備,激勵力度不夠大。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需要較大的投入、面臨較大的風險以及技術上的復雜性,政策和資金的支持至關重要。目前,浙江支持海洋能開發利用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夠大、經濟激勵措施不足、相關政策之間協調配合不夠等問題仍然存在。二是對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產業布局缺乏統籌。主要表現在海上風電相關配套產業尚未形成完整體系,存在一些重要鏈條缺失、企業競爭力良莠不齊、服務能力不強等問題。三是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受土地、用海等制約,一些可再生能源項目落地難、推進慢。部分項目受制于土地使用、用海審批等因素,被迫放棄投資。此外,由于可供開發資源減少、項目收益降低,可再生能源可發展空間有限。
開發利用程度不高。一是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項目受基礎設施、資源量、場址等多個方面因素的限制,加上在省內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需要投入大量土地和人力成本,從而限制了其開發利用的程度。二是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開發環境下的不穩定性導致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成本持續不斷地增加。深海的開發利用成本更大,而且深海海洋環境非常嚴酷,對所使用的設備有很高的性能要求,例如防腐蝕、防污染、防生物附著等方面的挑戰,以及來自巨大的風浪沖擊形成的破壞力,也導致成本不斷上升。三是產業鏈技術創新體系還不健全。盡管浙江對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早,但是目前海洋能產業鏈結構還不夠完善,從事技術研發的比重偏大,而裝備制造、海上施工、并網等環節的單位數量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浙江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公共服務平臺和標準建設滯后。一是海洋能發電裝備在機組可用率、可靠性、穩定性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海洋能裝備技術的長期運行測試對技術提升及產品定型十分重要,為解決實海況試驗的用海難、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快構建以海上試驗場為核心的海洋能公共服務平臺。二是海洋可再生能源勘察與工程評價相關標準規范體系有待健全完善,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創新與創業的服務保障有待加強。
頂層謀劃海洋可再生能源空間規劃布局。結合浙江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海域使用布局,做好統一規劃。當前,根據多規合一的要求,迫切需要進行陸海統籌規劃,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國土空間規劃、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規劃對海域使用提出了新的管控要求,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需要與海域使用空間布局、海域立體使用政策相銜接,安全有序推進沿海核電基地建設,深化深遠海風電布局研究,實施“風光倍增”工程,發展“漁光互補”項目,建設海上風電母港,組建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聯合體,構建形成以沿海核電為主體,海上風電為重點,海上光伏、氫能、LNG、海洋能等為補充的海洋可再生能源體系。
加快出臺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政策。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關于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監管政策體系的意見》的指導方針,需要從高效低成本發電裝備技術研發、拓展應用領域、制定產業激勵政策等方面共同推動海洋能的規模化開發利用。研究制定適用于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新一輪支持政策,如借鑒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初期的支持政策,探索出臺海洋能發電項目省級投資補助等過渡性鼓勵政策,鼓勵電網企業優先消納海洋能源電力,支持海洋能發電企業參與綠色電力交易、享受綠證收益,同時滿足海洋清潔能源項目用海需求,簡化審批手續,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的規模化發展。
積極打造海洋可再生能源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大力推進東海實驗室、白馬湖實驗室建設與發展,支持浙江大學、浙江海洋大學、國家自然資源部海洋二所等相關高校和研究機構在海洋領域的發展,可通過建立“企校雙制、工學一體”的合作方式,培養高技能人才,實現人才的合理梯次布局。同時,推進海洋能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平臺建設,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在海洋能發電裝備研發設計、新材料、專用電機等環節培育專業化企業。加大海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完善提升舟山潮流能源試驗場的服務功能和水平,爭取早日升級為國家級海試平臺。探索在大陳等波浪能資源豐富海域建設波浪能試驗場,促進海洋技術裝備研制和產品化,提升浙江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不斷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水平。推進高效低成本的海洋能發電設備技術研發,通過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發和優化,改進潮流能、波浪能以及溫差能的轉換技術,降低海洋能發電成本。拓展海洋能源利用技術的應用領域,結合深遠海開發、海上能源補給、海上國防建設、制淡制冷等應用,提高海洋可再生能源發電之外的附加值,推動海洋能盡快成為偏遠海島和深遠海海上活動的能源保障。積極借鑒國際上在建設海上試驗場和各類試驗平臺方面的先進經驗,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建立健全技術服務體系,提高中介機構的技術支撐、工程咨詢和信息服務業務水平,大力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研發和試驗示范。
加快海洋可再生能源技術成果轉化。探索建立包括政府、企業、大專院校、服務機構等在內的多跨協同的省級海洋能源創新與產業發展聯盟,加強涉海龍頭企業與大專院校的緊密合作,推動更多從“0”到“1”的技術成果轉化。依托寧波海洋中心城市建設,積極吸引國內外海洋金融機構落戶浙江,設立海洋金融服務總部,培育和孵化創新型科技企業,并加快建設一批海洋科技專業孵化器和產業園,推動海洋能源領域的創新發展。以寧波—舟山港為核心,著力構建臨港產業集群,積極發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時打造潮流能源產業示范區,提升臨港產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穩妥制定出臺電價等配套措施。加快制定海洋能上網電價激勵措施,探索海洋能電站試行上網電價單獨審批。推動商業金融對海洋可再生能源電站建設提供信貸優惠支持,鼓勵企業以股權融資等方式建設海洋能項目。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機械載荷、功率特性、電能質量、并網檢測以及關鍵部件的可靠性、環境適應性等監測技術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檢測的資質認證認可,促進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檢測認證的國際互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以競爭配置方式組織建設項目,以此引導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成本下降,減少補貼需求,適應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退坡的形勢,同時加強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市場的規范管理,著力營造有序競爭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