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曉敏 龔冰璐 祝玲婷 薄海艷
(1.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上海 200435;2.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上海 200435)
隨著社會經濟和醫療保障的發展,我國居民的平均壽命顯著增長,正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各類慢性疾病在老年人群中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1]。慢性疾病具有持久、不可逆的特點,在長時間的治療中,部分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可能會發生轉變,出現包括恐懼、自卑、厭煩等負性情緒,此類情緒會對身體產生一定影響,從而加重原有基礎疾病或引發新的軀體疾病[2-3]。相關研究顯示,對焦慮、抑郁患者采用中醫情志治療、穴位治療、針灸等中醫藥療法,具有不良反應低或長期治療無不良反應等優勢[4-5]。本次研究對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老年慢性病患者開展焦慮抑郁狀況及中醫藥服務需求的調查研究,為有效降低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焦慮抑郁發生率、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參考。
采用單純隨機抽樣方法選取于2019 年8 月—2022年8 月在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就診的220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6]:(1)年齡≥60 周歲;(2)臨床資料完整;(3)慢性病病程>1 年,且每年急性發作次數>1 次;(4)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5)未合并精神、認知障礙,能夠完成問卷調查。排除標準:(1)存在長期酒精濫用史;(2)合并軀體殘疾;(3)合并惡性腫瘤;(4)患有甲狀腺、血液系統等其他容易導致負性情緒的疾病。
220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男性124 例(56.4%),女性96 例(43.6%);年齡在60~95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7.54±4.63)歲;文盲15 例(6.8%),小學學歷59例(26.8%),中學學歷135 例(61.4%),大專及以上學歷11 例(5.0%);未婚5 例(2.3%),已婚193 例(87.7%),離婚1例(0.5%),喪偶21例(9.5%);獨居者22例(10.0%),非獨居者198 例(90.0%);患有1 種慢性病的22 例(10.0%),2~3 種的161 例(73.2%),4 種及以上的37例(16.8%);醫療支出占收入比例≤5%的39 例(17.7%),占6%~15% 的67 例(30.5%), 占16%~25% 的70 例(31.8%),>25%的44 例(20.0%)。
問卷主要內容:(1)老年慢性病患者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居住狀況、慢性病患病數量、醫療支出占收入比例等。(2)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7],SAS 由william W.K.Zung 于1971 年編制,能比較準確地反映有焦慮傾向個體的主觀感受[8]。SAS 共有20 個條目,采用4 級評分法,“1”表示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表示有時有;“3”表示大部分時間有;“4”表示絕大部分或全部時間都有,將所有條目原始得分相加得到粗分,將所得粗分的結果乘以1.25 后四舍五入取整獲得標準分。SAS 標準分≥50分認為存在焦慮,50~60 分之間表示輕度焦慮,61~70 分之間表示中度焦慮,>70 分表示重度焦慮。(3)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9-10],HAMD 由Hamilton 于1959 年編制,是臨床上評定抑郁狀態使用最普遍的量表。HAMD 共有17 個條目,每個條目的評分標準為0~4 分或0~2 分,總分>8 分表示存在抑郁,8~17 分之間表示輕度抑郁,18~24 分之間表示中度抑郁,>24 分表示重度抑郁。(4)患者中醫藥服務需求問卷,包括對中醫藥指導服務(情志疏導、中藥指導、穴位保健)及中醫藥適宜技術(針灸推拿、穴位敷貼、中藥熏洗)的需求情況,“需要”為每周至少接受1次中醫藥服務,“較需要”為每月接受≥2 次中醫藥服務,“一般需要”為每月接受1 次中醫藥服務,“不需要”為接受中醫藥服務頻次少于每月1 次或未接受過中醫藥服務,將選擇“需要”“較需要”“一般需要”的視為有中醫藥服務需求。
課題組成員對符合條件的老年慢性病就診患者或其陪同家屬發放調查問卷,要求其當場進行填寫并回收問卷。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20 份,回收有效問卷220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0%。
采用SPSS 23.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方法進行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醫藥服務需求的影響因素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0 例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焦慮患者55 例(25.0%),其中輕度焦慮45 例(20.5%)、中度焦慮10例(4.5%)、無重度焦慮;抑郁患者94 例(42.7%),其中輕度抑郁46 例(20.9%)、中度抑郁44 例(20.0%)、重度抑郁4 例(1.8%);焦慮合并抑郁患者39 例(17.7%)。
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對中藥指導、穴位保健、穴位敷貼、中藥熏洗這4 項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度較高,選擇“需要”“較需要”“一般需要”的患者總數占比均超過70.0%,見表1。

表1 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醫藥服務需求情況[n(%)]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居住情況、慢性病患病數量、醫療負擔、焦慮狀況及抑郁狀況等因素均不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藥指導、針灸推拿、穴位敷貼等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
慢性病患病數量、醫療負擔、焦慮狀況、抑郁狀況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情志疏導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醫療負擔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穴位保健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醫療負擔、焦慮狀況和抑郁狀況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藥熏洗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中醫藥服務需求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
以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志疏導、穴位保健及中藥熏洗服務需求為因變量,以這3 項中醫藥服務需求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中P<0.05 的變量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s 回歸分析,賦值表見表3。

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變量賦值表
分析結果顯示,醫療負擔、抑郁狀況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情志疏導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焦慮狀況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藥熏洗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4。

表4 中醫藥服務需求影響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220 例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焦慮患者55 例(25.0%),抑郁患者94 例(42.7%),焦慮合并抑郁患者39 例(17.7%),低于北京市大興區老年慢性病共病患者的焦慮(49.80%)及抑郁發生率(51.58%)[11],高于中國9 個試點區/縣慢性病患者的焦慮(16.1%)及抑郁發生率(24.7%)[12]。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對中藥指導、穴位保健、穴位敷貼、中藥熏洗這4 項中醫藥服務的需求度較高,選擇“需要”“較需要”“一般需要”的患者總數占比均超過70.0%,推測原因為這幾項服務均符合中醫藥治療“簡便廉驗”的特點,患者進行自我操作的技術難度較低,情志疏導和針灸推拿的需求度相對較低,推測原因為這兩項服務需由專業中醫醫師進行操作,且針灸推拿的治療費用相對其他幾項服務更高。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醫療負擔、抑郁狀況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情志疏導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是情志疏導服務需求的促進因素;焦慮狀況是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中藥熏洗服務需求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是中藥熏洗服務需求的促進因素。相關研究結果顯示,抑郁往往與其他慢性軀體疾病共病,對健康的負性影響較大,抑郁癥狀越嚴重,老年人的醫療自負費用就越高,其本人及家庭成員的經濟負擔也越大[13]。中醫情志疏導療法對患有癌癥、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具有緩解不良情緒、改善睡眠、促進疾病康復等作用[14-16],因此,情志疏導服務在醫療負擔較重、具有抑郁癥狀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需求度較高。中藥熏洗有助于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睡眠質量[17-19],并能有效緩解患有糖尿病足及其他慢性病患者的術后癥狀、促進疾病康復[20-22],從而減輕患者的焦慮情緒,改善其心理狀態,因此中藥熏洗服務在具有焦慮癥狀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中需求度較高。
綜上所述,彭浦新村街道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焦慮、抑郁發生率均較高,應深入社區開展各類心理專題講座、中醫情志疏導沙龍及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將情志疏導、中藥熏洗等中醫藥服務融入到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管理中,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