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蘇敏 瞿怡倩 劉聞鶯
(1.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上海 200333;2.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科,上海 200333)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種以骨量降低、骨結構破壞導致骨骼脆性及骨折風險增加為特征的全身性代謝性骨病。我國的OP 防治現狀較為嚴峻[1],人們普遍認為OP 是由人類自然衰老導致的,缺乏對疾病危害的認知及預防意識,相關調查顯示,我國65 歲以上人群OP 患病率為32.0%[2]。上海是我國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OP 骨折的發生率及相關治療費用均較高,本次研究通過對上海市普陀區真如鎮社區常住老年人開展問卷調查,了解老年人的OP 認知影響因素及健康教育需求,為推動OP 知識普及與開展相關預防措施提供參考。
根據現況調查樣本估算公式N=K×Q/P 計算樣本量,依據允許誤差10%對k 取值400,依據文獻資料報道的60 歲以上老年人OP 患病率36%對P 取值0.36,Q =1-P=0.64,假定無應答和問卷失效率均為10%,本次調查所需樣本量大約為853 例,考慮到樣本流失率及真如鎮社區實際情況后最終確定樣本量為1 000 例。
采用簡單隨機抽樣方法選取于2021 年4 月—2022年6 月在普陀區真如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科門診就診及參與真如鎮社區老年人健康體檢的居民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真如鎮社區常住居民;(2)年齡為60~79 周歲;(3)自愿參與本次研究;(4)認知功能正常,能夠配合完成調查。排除標準:(1)存在意識障礙;(2)病情不穩定或合并其他重大疾??;(3)認知能力有限,不能配合完成調查。
992 名老年人中,女性556 名(56.0%),平均年齡為(68.44±5.12)歲,職業為工人的有397 名(40.0%),學歷為初中或高中/中專的有728 名(73.4%),已婚者878 名(88.5%),家庭人均月收入在2 500~5 000 元之間的有502 名(50.6%),見表1。
以陳玉平[3]2005 年翻譯修訂的OP 知識問卷(osteoporosis knowledge tests,OKT)為基礎設計本次問卷,OKT 各個分量表的Cronbach’α 系數為0.83-0.87,重測信度Pearson 相關系數為0.75-0.82。問卷主要內容:(1)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職業、學歷、婚姻狀態、家庭人均月收入等;(2)OP 知識問卷,包括4 個維度、31 道OP 相關知識問題,答對計為1 分,答錯或不知道計為0 分,問卷總分為31 分,得分越高說明OP 相關知識掌握情況越好;(3)OP 健康教育需求,包括對OP 的健康教育需求意愿及希望獲得的健康教育形式等。
進行正式調查前對課題組成員進行統一培訓,調查時采取一對一的形式向老年人講解問卷的各項內容及填寫要求,完成問卷后當場進行回收并復核,剔除無效問卷。調查結束后,課題組成員針對問卷中回答錯誤的問題對老年人進行講解分析,提升其OP 相關知識認知度。本次研究共發放問卷1 000 份,回收有效問卷992 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9.2%。
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 法;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進行老年人OP 認知影響因素分析。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老年人OP 知識及問卷4 個維度的得分分別進行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職業、學歷、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對老年人OP 認知總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性別、年齡、職業、學歷、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對老年人OP 危險因素認知與臨床表現認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學歷、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對老年人OP 運動知識認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職業、學歷、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對老年人OP 鈣知識認知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1。
進一步采用Bonferroni 檢驗法進行老年人OP 認知情況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工人、干部、其他職業組的OP 認知度高于農民與無業組(P<0.005),干部、其他職業組的OP 認知度高于工人組(P<0.005),干部組的OP 認知度高于其他職業組(P<0.005);大專及以上、高中/中專、初中學歷組的OP 認知度高于小學組(P<0.0083),大專及以上、高中/中專學歷組的OP 認知度高于初中組(P<0.0083),大專及以上學歷組的OP 認知度高于高中/中專組(P<0.0083);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 元及2 500~5 000 元組的OP 認知度高于<2 500 元組(P<0.017),家庭人均月收入>5 000 元組的OP 認知度高于2 500~5 000 元組(P<0.017)。
以老年人OP 知識總分為因變量,以性別、年齡、職業、學歷、家庭人均月收入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賦值表見表2。結果顯示,性別、年齡、學歷、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對老年人OP 認知總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3。
通過醫務人員獲得OP 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的老年人僅占25.5%,但老年人的OP 健康教育需求率卻高達91.8%,選擇人數前三位的OP 健康教育形式分別為科普講座、家庭醫生社區講座或宣傳、家庭醫生咨詢,見表4。

表4 老年人OP健康教育需求情況
本次調查顯示,真如鎮社區老年人的OP 認知水平不高,僅有15 個條目的回答正確率在50%以上,總得分率為45.84%,低于珠三角地區部分社區居民的OP 認知度[4]。真如鎮社區老年人對不同類別的OP 相關知識認知水平存在較大差異,如“飲食中含乳制品較少”“嗜好煙酒”“絕經”更有可能患OP 的回答正確率較高,與王慧等[5]開展的上海某社區居民OP 認知狀況調查結果一致;“您認為運動強度必須足以使呼吸達到何種狀態”“為了攝入足夠推薦劑量的鈣,成年人應飲用多少牛奶”“下列哪項運動是減少OP 患病機會的最好方式”“OP可引起心理異常及可能導致殘疾”等的回答正確率較低,說明本次調查的老年人對OP 的常識性知識認知度較高,但對OP 的部分專業性知識認知度較低。
真如鎮社區老年人通過醫務人員獲得OP 健康教育相關知識的比例較低(25.5%),這可能與我國OP 防治工作起步較晚、社區醫務人員專業知識掌握不足等原因有關[6]。老年人比較希望從科普講座、家庭醫生社區講座或宣傳、家庭醫生咨詢等途徑了解OP 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應加強專業醫務人員、尤其是社區全科醫生的OP專業知識培訓,同時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團隊的優勢,通過開展OP 健康教育講座、健康知識科普等提升老年人的OP 相關知識認知度。
本次調查顯示,60~69 歲年齡組的OP 認知總分、OP 危險因素認知、OP 臨床表現認知均高于70~79 歲年齡組,與金煒婷等[7]對錦州市社區老年人OP 認知狀況的調查結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與老年人年齡增長后外出活動減少,因此獲得OP 健康教育的途徑減少及記憶、思考、學習能力的下降有關,應重點關注70 歲及以上老年人的OP 健康教育情況。老年人的學歷越高,其OP認知總分越高,說明受教育程度與OP 認知度相關,這可能與學歷較高人群的健康意識較強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有關,應對文化程度較低的人群開展深入淺出、耐心細致的OP 健康教育,提升這部分人群的OP 防治意識。老年人的家庭人均月收入越高,其OP 認知總分越高,這可能與經濟基礎較好的人群更有能力關注自身健康狀況有關,醫務人員應重點關注低收入人群,并主動為其提供健康宣教,社會相關機構也應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公益性的OP 健康教育。必要時應對高齡、受教育程度較低及低收入老年人開展多次宣教,強化其對OP 知識的認知。
綜上所述,應以醫療聯合體為契機,借助全專聯合優勢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機構實施OP 的健康管理服務能力,針對OP 知識掌握薄弱環節開展個性化健康宣教,提升真如鎮社區老年人的OP 相關專業知識認知度,將OP 的一級預防落實到位。同時呼吁逐漸擴充慢性病規范健康管理的疾病覆蓋范圍,并將OP 納入到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慢性病健康管理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