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靈 孫瑋萱
(江西省宜春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宜春 336000)
產后惡露不絕是產后常見并發癥,主要與胎盤、胎膜殘留、子宮收縮乏力等因素有關,嚴重影響產婦產后子宮和身體恢復效果,需要及時采取治療干預[1]。目前,臨床上對于產后惡露不絕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包括抗感染藥物、縮宮素等,但仍有部分患者獲益欠佳,在子宮復舊方面仍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2]。近幾年,中醫藥在產后促進子宮復舊方面顯示出了獨特的臨床優勢,輔助中藥治療產后惡露不絕也逐漸成為臨床研究熱點。中醫認為產后惡露不絕主要與產后氣血虧虛、血瘀和血熱有關,血瘀證為常見證型,臨床辨治應選擇活血化瘀、理氣調經藥物[3]。產后逐瘀膠囊具有活血調經、祛瘀止痛的功效[4]。本文報道產后逐瘀膠囊與常規西藥聯用治療產后惡露不絕的療效。
收集2021 年4 月至2022 年4 月本院門診接診的98 例產后惡露不絕患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9 例。觀察組年齡22~37 歲,平均(30.12±3.23)歲,病程21~59 d,平均(40.45±5.13)d。孕次:1 次25例,2 次13 例,3 次11 例。對照組年齡22~38 歲,平均(30.38±3.55)歲,病程21~60 d,平均(40.81±5.22)d。孕次:1 次24 例,2 次12 例,3 次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符合《婦產科學(第9 版)》[5]中產后惡露不絕診斷標準,產后6 周婦科檢查顯示子宮仍未恢復至孕前狀態,惡露持續時間>3 周。按照《中醫婦產科學(第2 版)》[6]明確中醫證型為血瘀證,主要證候為惡露逾期不止、色紫暗有血塊、小腹疼痛、血塊下痛減、舌紫暗、脈弦澀?;颊卟∏榉€定且無認知或交流障礙,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惡性腫瘤或其他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有瘢痕子宮或生殖器畸形者,有感染性疾病者,對本研究中所用藥物成分過敏者。
對照組接受頭孢呋辛酯聯合縮宮素治療。患者口服頭孢呋辛酯(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0.5 g/次,2 次/d;肌內注射縮宮素(馬鞍山豐原制藥有限公司)20 U/次,1 次/d,共1~2 周。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產后逐瘀膠囊(瑞陽制藥有限公司),口服2 粒/次,3 次/d,共1~2 周。
比較兩組療效、惡露量、惡露持續時間以及治療前后子宮三徑之和、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舒張末期血流速度(EDV)、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結果、血漿纖維蛋白原(FIB)與D 二聚體(D-D)檢測結果、血清激素指標[孕酮(P)、β-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雌二醇(E2)]檢測結果的變化情況。
顯效:治療后1 周內惡露停止,相關癥狀體征消失。有效:治療后2 周內惡露基本消失,相關癥狀體征基本消失。無效:治療后2 周內惡露仍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計數數據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92%,高于對照組的83.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觀察組惡露量及惡露持續時間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惡露量及惡露持續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惡露量及惡露持續時間比較(±s)
分組惡露量/g惡露持續時間/d觀察組(n=49)145.65±25.037.04±1.22對照組(n=49)184.57±28.4510.85±2.37 t 值10.88521.861 P 值<0.05<0.01
兩組治療后子宮三徑之和及RI、PI 檢測結果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EDV、PSV 檢測結果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三徑之和及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三徑之和及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分組子宮三徑之和/cmEDV/(cm/s)PSV/(cm/s)RIPI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9)25.12±3.78 13.02±2.12 12.39±2.18 16.15±3.44 45.68±6.02 57.50±7.28 1.88±0.34 1.18±0.25 1.09±0.29 0.62±0.18對照組(n=49)25.09±3.81 15.66±3.01 12.41±2.25 15.06±3.13 45.70±6.11 52.21±6.89 1.87±0.35 1.45±0.31 1.08±0.28 0.84±0.22 t 值0.0568.7170.0642.2180.0235.0870.2067.5600.2418.55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兩組治療后血漿FIB、D-D 含量均低于治療前(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FIB、D-D含量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漿FIB、D-D含量比較(±s)
分組FIB/(g/L)D-D/(μg/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9)3.42±0.48 2.24±0.33 231.05±30.22 175.65±24.13對照組(n=49)3.39±0.47 2.91±0.35 230.89±31.08 195.50±26.25 t 值0.43714.2120.0375.758 P 值>0.05<0.01>0.05<0.05
兩組治療后血清P、β-HCG 檢測結果均低于治療前,血清E2含量均高于治療前(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P、β-HCG 含量均低于對照組,血清E2含量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激素含量比較(±s)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激素含量比較(±s)
分組P/(nmol/ml)β-HCG/(nmol/mL)E2(pmol/L)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n=49)20.38±3.536.87±1.4881.44±10.6434.35±5.87561.42±45.25838.10±60.86對照組(n=49)20.40±3.6114.49±2.7581.39±11.0255.16±7.48561.33±46.12705.95±53.58 t 值0.04036.0410.03324.8160.01415.200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產后惡露不絕是指產后血性惡露持續20 d 以上仍淋漓不盡的情況,近幾年隨著國內剖宮產率逐漸升高,子宮復舊不良、子宮收縮乏力、產褥期感染等不良情況的發生風險大增,產后惡露不絕的發生率也明顯升高,嚴重時甚至可能引發大出血而威脅產婦的生命安全[8]。因此,產后惡露不絕需要及時采取治療干預,以保障產婦產后恢復良好。西醫對于產后惡露不絕一般使用抗感染藥物聯合縮宮素進行對癥治療,其中前者能有效抑制患者體內的炎癥介質釋放,防范子宮感染;后者則能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子宮內殘留組織被排出,促進子宮功能逐步恢復[9]。但臨床應用中促進子宮復舊的效果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中醫學研究認為產后惡露不絕應屬“胎墮不全”范疇,是多瘀多虛之證[10]。女性分娩后陰血驟虛、氣隨血脫而致氣血兩虛,故而多虛;分娩時經絡受損、氣血失運而致血滯于胞宮、瘀阻脈絡,故而多瘀。因此,臨床辨治應以活血化瘀、理氣調經為主要原則[11]。本研究中所用產后逐瘀膠囊為中成藥制劑,主要成分為益母草、川芎、當歸和炮姜。其中益母草可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川芎可行氣散結、活血祛瘀,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炮姜則能溫化瘀血、溫經止痛,主要合用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養血調經之功效[12]。本研究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92%,高于對照組的83.67%,觀察組惡露量及惡露持續時間均低于對照組,也證實了產后逐瘀膠囊對產后惡露不絕有良好的辨治優勢。
血漿FIB 與D-D 是顯示機體纖溶和凝血功能狀態的常用指標。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漿FIB、D-D 含量均低于對照組,表明產后逐瘀膠囊在改善患者血瘀狀態中有顯著作用,這對于促進宮內殘留組織的排出和改善子宮血液循環狀態均有積極作用[13]。而觀察組治療后子宮三徑之和及RI、PI 檢測結果均低于對照組,EDV、PSV 檢測結果均高于對照組,也表明產后逐瘀膠囊能夠改善患者產后子宮動脈血流動力學狀況和宮腔損傷,減少宮腔粘連,促進子宮復舊[14]。分析原因主要為益母草在增強子宮收縮力和提高子宮收縮率方面效果明顯,還有一定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調節機體凝血因子表達、改善血清激素水平等作用[15];川芎、當歸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等效果;炮姜則有一定的抗炎、抗氧化、抗血小板等作用,利于改善患者的血瘀狀態和子宮血液循環。
有文獻報道,激素水平與月經周期、月經量有直接關系,調節產后激素水平有利于改善子宮內環境,促進產后局部血運,減少子宮異常出血情況,利于產后子宮復舊[16]。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清P、β-HCG 含量均低于對照組,血清E2含量高于對照組,可見產后逐瘀膠囊能夠調節患者的激素水平,促進子宮復舊,有利于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產后逐瘀膠囊對產后惡露不絕有顯著治療效果,能夠有效促進患者子宮復舊,改善患者的血瘀狀況和激素水平,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