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國治
(岷縣人民醫院骨科,甘肅 定西 748411)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臨床骨科的常見疾病,其多發人群為老年患者,癥狀以疼痛、活動受限為主,如果患者受傷后未得到妥善的診治,則可能引發股骨頭壞死、髖關節活動障礙等,進而持續影響其生活質量[1]。鋼板內固定治療是一種療效確切的術式,能固定骨折端,給骨折愈合創造良好條件,但該術式穩定性不足,難以支持患者盡早開展術后負重鍛煉,繼而延長康復進程[2]。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是一種力臂短、應力遮擋小且牢固性強的醫療器械,其具有抗旋轉、抗內翻的設計,對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具有積極意義。鑒于此,本研究就對比PFNA 與鋼板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效果,并作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2 年3 月于岷縣人民醫院進行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的68 例老年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根據患者最終所采取的手術方式進行分組,采用PFNA 治療的31 例患者被列為PFNA 組,采用鋼板內固定治療的37 例患者被列為鋼板組。PFNA 組:男11 例,女20 例;年齡62~86 歲,平均年齡(73.54±3.58)歲;患側:左側15 例,右側16 例。鋼板組:男14 例,女23 例;年齡65~88 歲,平均年齡(74.08±4.12)歲;患側:左側17 例,右側20 例。PFNA 組與鋼板組的患者性別、年齡、患側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定西市岷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經醫學影像學檢測確診為股骨粗隆間骨折,符合《老年髖部骨折診療專家共識(2017)》[3]中的診斷標準;②受傷至手術時間<7 d;③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病理性骨折;②開放性骨折;③合并嚴重內科疾病需長時間臥床者;④骨折部位存在活動性感染。
1.2 治療方法PFNA 治療:入手術室后,幫助患者擺放仰臥位,采用C 型臂X 線機引導,骨折端開展牽引復位操作;在股骨大轉子上方找尋合適的切口位置,確定后,作一切口(約6 cm),隨后將導針置入,確定髓腔的位置后,于股骨近端充分擴髓,置入PFNA 的主釘;在股骨頭中下部位1/3 處置入導針,采用C 型臂X 線機進行檢查,確認導針位置是否準確位于股骨頭頸之間;沿著導針放入螺旋刀片,應用遠端固定螺釘,最后進行常規固定;再次檢查,復位固定效果達到理想狀態后,對術區進行沖洗、止血、引流,最后縫合。
鋼板固定治療:入手術室后,幫助患者擺放平臥位,將厚墊墊入患側,使其增高;尋找大粗隆頂點2 cm 處,在該部位作一切口(約12 cm),依次分離患者的皮下組織,使骨折端充分暴露;開展錯位關節牽引復位操作,使用C型臂X 線機檢查復位是否成功;于骨折外側處緊貼鎖定鋼板,在股骨頸部使用近端滑動孔放入導針(3 枚),經影像學檢查確認導針的位置與深度;使用導向器引導,鎖定螺釘置于遠端,開展鎖定操作,最后沖洗切口,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①髖關節功能:采用髖關節Harris 量表(HHS)[4]進行評估,評估時間分別為術前、術后1 個月、術后6 個月、術后12 個月。HHS 總分0~100 分,總分與髖關節功能呈正相關。②手術相關指標:包含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手術總時間、下床首次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③并發癥:包含髖內翻、內固定斷裂、切口感染、骨折延遲愈合、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統計并發癥發生例數并計算總發生率。④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進行評估,評估時間為術前、術后3 d、術后6 個月。GSES 量表包含10 個條目,主要考察患者對自身面對難題時的態度、信心與解決能力,量表總分10~40分,總分與自我效能感呈正相關。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使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若P<0.05 則可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HHS 評分術后1 個月、6 個月、12個月,PFNA 組的HHS 評分均明顯高于鋼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HHS 評分(分,±s)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HHS 評分(分,±s)
HHS 評分:髖關節Harris 量表評分。
?
2.2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與鋼板組對比,PFNA組的切口長度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且手術總時間、下床首次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s)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s)
?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PFNA 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鋼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情況[例(%)]
2.4 比較兩組患者不同時間段的GSES 評分術后3 d、術后6 個月,PFNA 組的GSES 評分均高于鋼板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比較兩組患者的GSES 評分 (分,±s)

表4 比較兩組患者的GSES 評分 (分,±s)
GSES 評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評分。
?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一種因外力引發的創傷,該疾病多發于老年群體。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往往病情都比較嚴重,尤其是老年患者骨密度較低,基礎疾病多,機體有時會處于高消耗、低吸收的狀態,因此如果不積極進行治療和功能鍛煉,可能會導致預后不良、并發癥風險增高[6]。針對該疾病,臨床目前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治療手段,手術可以避免患者因長期臥床而導致的身體機能下降,減少病死率和致殘率[7]。鋼板內固定治療是臨床應用最為廣泛的術式,其療效確切,但是存在較多的局限性。例如在面對不穩定骨折患者時,鋼板內固定治療容易出現內固定失效、骨折畸形等問題;同時,該術式要對骨折處周圍的軟組織進行剝離,這會影響局部血運情況,給遠期預后產生不利影響。因此,臨床迫切需要找到一種更為安全、有效的治療術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個月、6 個月、12 個月,PFNA 組的HHS 評分均明顯高于鋼板組(P<0.05)。該結果說明PFNA 治療能夠更好地改善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髖關節功能。PFNA 屬于一種髓內固定系統,是近年來臨床骨科的常用技術,其作為針對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常伴有)骨質疏松的術式,在設計時就確立了生物力學的優勢,PFNA 的螺旋刀片有利于提高旋轉、角度的穩定性,進而避免骨折端軟組織、骨膜受到侵害,保護髓腔的血運,促進髖關節功能的改善。究其原因,螺旋刀片并不會對骨皮質產生大的破壞,且具備加壓、抗螺旋的功能;該器械的主釘設計有6°的外偏角,更為契合骨近端的生物學解剖特點,所以能降低對股骨骨質的損害。此外,螺旋刀片的打入進一步強化了螺旋刀片在髓腔內的抗旋轉穩定性,在此基礎上,患者在術后負重時就不會出現螺釘切出的問題,也保護了髖關節的血供[8]。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鋼板組對比,PFNA 組的切口長度更短,術中出血量更少,且手術總時間、下床首次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更短(P<0.05)。該結果顯示PFNA治療的侵入性更低,可以促進患者的康復,縮短病程。PFNA 主釘外翻弧度的設計具有兩種效果,一是更有利于插入髓腔,二是能夠盡量避免骨髓腔內的血運被破壞,因此術中的出血量較少。同時,PFNA 主釘長尖端與凹槽的設計也可以提高插入時的順暢度,避免力度過于集中在某局部,單個螺旋刀片能更為有效地穩定股骨頭和頸部。此外,PFNA 主釘遠端有動態、靜態這兩種鎖定方式可供選擇,這大幅度提高了鎖定效果,便于操作者根據不同骨折部位的差異來進行鎖定。總之,該術式的切口較小,對機體造成的侵入性也更低,故能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與鋼板組相比較,PFNA 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這個結果反映出PFNA 治療的安全性更高。究其原因,PFNA 治療時患者的手術切口較短,手術用時也更快,這就讓骨折部位暴露在外部環境下的時間更短,患者遭受的心理、生理刺激更少,應激水平也會相應維持在低位,這些綜合因素確保了術式的安全性。此外,PFNA 的螺旋刀片直徑較長,這使得術后固定物切割的風險降低,螺旋刀片被壓縮后,也能加強錨合力、穩定性,患者術后不易出現骨不連、內固定斷裂、股骨壞死等問題。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3 d、術后6 個月,PFNA組的GSES 評分均高于鋼板組(P<0.05)。該結果提示接受PFNA 治療后,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會更強。股骨粗隆間骨折會影響患者的活動,手術治療結束后患者也需長時間處于活動受限狀態,這會在一定程度上給患者造成心理壓力,從而影響功能鍛煉,造成惡性循環。術后盡早下床鍛煉非常重要,當患者具有較強的自我效能感時才能配合康復鍛煉。PFNA 治療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為患者術后盡早下床創造了有利條件,且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較好,并發癥少,負面的心理因素影響有限,因此能更快地建立自我效能感,促使其更好地投入下一階段的康復鍛煉,形成良性循環,讓患者有信心改善自己的生活困境,獲得更高的生活質量。需要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僅對PFNA 和鋼板內固定的預后開展了研究,受客觀因素影響,并未進一步研究PFNA 治療的局限性與細節注意事項。有研究顯示,年齡≥75 歲、重度骨質疏松、頸干角<130°、尖頂距>30 mm、螺旋刀片中上位置、骨折復位質量差、后內側壁完整性破壞、股骨粗隆近端外側壁完整性破壞等,均為PFNA 內固定失敗的重要因素[9],因此在手術時應當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特點及骨質情況,予以更多的針對性預防措施,該方向可以作為未來研究的重點,從而讓此技術獲得更好的發展。
綜上所述,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應用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治療中,能積極強化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縮短康復進程,手術安全性較好,且可提升患者術后的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