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遠志
(萊西市人民醫院醫學影像科,山東 青島 266600)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血管局部組織異常膨出所形成的瘤樣突起,本病屬腦血管意外,瘤體一旦破裂可引起蛛網膜下腔出血,致殘、致死風險高,因此早期明確診斷對臨床有效治療及患者預后改善至關重要[1]。DSA 空間分辨率高,可以清晰顯示病變與載瘤血管解剖關系,在判斷血流方向與優勢供血方面獨具技術優勢,被公認為診斷血管性疾病的金標準[2]。磁共振(MR)為臨床常用影像學診斷方法,現階段隨著MR 軟硬件功能的創新與研發,MR血管成像、MR 血管造影等技術已陸續應用于臨床,在血管性疾病的臨床診斷中得到廣泛應用[3]?;诖?,本文現以臨床初診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63 例為對象,并以DSA為對照,探究MR 診斷顱內動脈瘤的臨床價值,為合理選擇檢查方法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21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萊西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3 例臨床初診懷疑顱內動脈瘤的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研究。入選病例中,男性30 例,女性33 例;年齡26~73 歲,平均年齡(54.10±7.22)歲;41 例顱腦CT 示蛛網膜下腔出血,其中首次發病35 例,既往一次以上出血病史6 例。本研究獲萊西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納入標準:①以顱內出血癥狀為主要表現,顱腦CT 示蛛網膜下腔出血,或以頭痛、動眼神經麻痹、眼瞼下垂、同向性偏盲等局灶性的顱內神經癥狀和視覺癥狀為主要臨床表現,臨床初診懷疑顱內動脈瘤;②同時接受1.5T MR 與DSA 檢查,檢查間隔期間患者未出現明顯疾病進展。排除標準:①合并顱內感染、腦梗死等其他顱腦疾病;③腦動靜脈畸形;③MR 或DSA 檢查禁忌證;④合并精神疾病、幽閉恐懼癥等無法配合者。
1.2 檢測方法
①1.5T MR 成像及后處理方法:采用美國GE singal 1.5T DHC 超導MR 掃描儀,8 通道頭線圈。上機前,患者埋留置針,摘除身上金屬物品。檢查取仰臥位,頭先進,指導患者平穩呼吸,安靜配合。先常規平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1WI 檢查(重復時間1 500 ms,回波時間24 ms)和T2WI 檢查(重復時間40 000 ms,回波時間102 ms)。采用三維時間飛躍磙共振(3D TOFMR)進行MR 血管成像,掃描參數:層厚1.4 mm,層間距0.2 mm,重復時間27 ms,回波時間6.9 ms,矩陣320×190,視野220 mm,翻轉角20°。掃描范圍:顱頂至枕骨大孔下緣,雙側頸內動脈顱內段及椎基底動脈顱內段。
3D TOF MR 血管成像后,先采用二維相位對比法靜脈成像(2D-PC)進行定位掃描,然后行矢狀位3D 時間分辨對比增強共振(CE)MR 血管造影,掃描范圍根據血管走行具體而定。檢查時,先行一個三維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掃描,獲取一幀無對比劑的數字化圖像作為蒙片,然后暫停系統,注射造影劑。CE MR 血管造影采用的對比劑為扎噴酸葡胺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國藥準字H19991368,規格:20 mL ∶9.38 g),使用高壓注射器于肘前靜脈注射,給藥劑量0.2~0.4 mL/kg,注射速率3 mL/s。注藥5 s 后開始增強掃描,共計掃描14 個時相,每個時相4~5 s。掃描參數:重復時間3.4 ms,回波時間最小值,帶寬62.5,矩陣180×256,翻轉角20°,層厚2.4 mm,視野250 mm。掃描結束后,將每一個時相MR 血管造影圖像與無對比劑的數字化圖像蒙片作為減影對,進行數字時間減影處理,得到不同時相MR 增強血管圖。
后處理采用GE AW4.4 工作站軟件,3D TOF MR 血管成像與CE MR 血管造影所得原始圖像均以最大密度投影法成像,必要時多平面重建與容積重建。
②DSA 成像及后處理方法:患者常規上機準備,檢查使用荷蘭Philips 數字UNIQ FD20 血管造影機,以Seldinger法穿刺股動脈,全身低肝素化。將造影導管分別送入頸總動脈與椎基底動脈開口,行腦血管造影檢查正側位投影,再超選頸內動脈行3D DSA,通過旋轉造影采集數據。第一次以40°/s 旋轉獲得定位片,復位后同法二次旋轉,完成影像采集。第二次于注射扎噴酸葡胺對比劑時旋轉,延遲0.5 s 掃描,獲取44 幅減影圖像組成的旋轉系列圖像,再以最大密度投影法、容積再現法、表面陰影顯示法等進行后處理。
1.3 動脈瘤診斷標準顱內動脈瘤最終診斷標準參照文獻擬定[4],以此為金標準對1.5T MR 與DSA 診斷的臨床效能進行評價。陽性診斷標準:①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或動脈瘤頸夾閉/結扎等外科手術治療獲得明確病理診斷,證實顱內動脈瘤;②DSA+3D TOF MR 血管成像或DSA+ CE MR 血管造影或三種影像檢查均可以清晰顯示瘤體和瘤頸,影像診斷顱內動脈瘤。陰性診斷標準:①三種影像檢查均未見顱內動脈瘤;②3D TOF MR 血管成像或CE MR 血管造影見動脈瘤,其余兩種方法均提示動脈血管壁光滑完整,未見動脈瘤時,由閱片醫生結合患者病史共同協商后一致得出陰性結論。
1.4 圖像質量評價與診斷分析由影像科2 名資深醫師和1 名神經外科專家獨立閱片,結果不一致時協商而定。閱片內容:圖像成像質量、有無動脈瘤及瘤體位置、大小、方向及形態。圖像質量以載瘤動脈顯示清晰、瘤頸顯影充分、可以清楚觀察到動脈瘤與載瘤血管關系為成像清晰,反之瘤頸顯影模糊或不清,難以判斷動脈瘤與載瘤血管關系為成像欠佳[5]?;趧用}瘤診斷金標準,統計3D TOF MR 血管成像、CE MR 血管造影與DSA 診斷顱內動脈瘤的結果,其中敏感度=[真陽性例數/(真陽性例數+假陰性例數)]×100%;特異度=[真陰性例數/(真陰性例數+假陽性例數)]×100%;準確率=[(真陽性例數+真陰性例數)/總病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敏感度與特異度采用Fisher精確概率法檢驗,校驗水準α=0.05,準確度與圖像質量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2 三種方法診斷顱內動脈瘤的結果比較根據動脈瘤診斷標準,63 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中,共檢出動脈瘤64個,確診陽性54 例,陰性9 例。三種方法診斷顱內動脈瘤的結果,見表1。

表1 三種方法診斷顱內動脈瘤的結果比較(例)
基于表1 數據計算,CE MR 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敏感度與準確度高于3D TOF MR 血管成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DSA 與CE MR 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敏感度、特異度與準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種方法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效能比較
2.2三種方法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圖像質量評價三種檢查方法成像清晰占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三種方法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圖像質量評價[例(%)]
MR 血管成像是在MR 平面血液流空效應基礎上開發的一種MR 磁共振技術,它基于流動相關增強效應與相位改變效應的原理,利用血液流動效應與周圍靜止組織的自然對比來顯示血管,是近年臨床廣泛應用的血管性疾病無創檢查方法[6];以此診斷顱內動脈瘤,無需使用造影劑,僅通過抑制背景結構信號,結合多種重建方法,即可以單獨顯示成像范圍內中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基底動脈及主要側支動脈,被推薦為無創顯示動脈瘤的首選方法。此法簡單快捷、無創傷及輻射,能夠清晰顯示顱內主要動脈,但對于細小的血管結構與病變顯示不充分,有研究指出容易漏診5 mm 以下的顱內動脈瘤[7]。本研究所用MR 為1.5T的臨床機型,6.9 ms 的回波時間,可以實現高分辨采集,顯示直徑0.3 mm 以上的側支動脈,可以更好地顯示顱內動脈瘤。
MR血管造影是基于MR增強掃描的血管顯像技術,它通過可以有效增大背景信號組織與血液信號的對比度,從而獲得清晰度更高、質量更好的MR 血管圖像。與常規平掃的MR 血管成像相比,MR 血管成像有血管小損傷,但只要是無禁忌證的患者,一般耐受良好[8]。主要應用優勢:MR 血管造影掃描時間短,可以清晰顯示更小的血管,能夠為臨床提供顱內動脈瘤更多的血管結構細節,便于觀察微小病變與載瘤血管的解剖關系,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有研究指出,以MR 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既可以顯示血管形態信息,又可以提供血流方向、速度、流量等定量信息,三維形態及空間結構的顯示效果均優于MR 血管成像,同時也能夠彌補MR 血管成像在血流診斷方面的不足,可以提高顱內動脈瘤診斷敏感度與準確度,診斷效能與DSA 相當[9]。
本研究結果顯示,CE MR 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敏感度(90.74%)與準確度(90.47%)與DSA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均高于3D TOF MR 血管成像,與文獻報道結論相符[10],考慮原因在于CE MR 血管造影的空間分辨率高于3D TOF MR 血管成像,與DSA 基本相當。不過也有文獻指出,DSA 可以顯示的最小側支動脈直徑為0.25 mm,以此診斷顱內動脈瘤,側支循環數量仍多于CE MR 血管造影,因此從理論上講DSA 的空間分辨率依舊最高[11]。另外,血液流動是CE MR 血管造影診斷顱內動脈瘤的基礎,血液流動不穩會影響MR 信號穩定性,而顱內動脈瘤以及狹窄、擴張等病變會導致血液湍流,容易造成MR 信號丟失,也是影響MR 血管造影診斷準確度的因素之一[12]。由此可見,CE MR 血管造影雖然診斷顱內動脈瘤的敏感度與特異性較好,但仍不能完全替代DSA。
綜上所述,1.5T MR 診斷顱內動脈瘤有效可行,其中CE MR 血管造影可以獲得與DSA 相當的圖像質量與診斷效能,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