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玲
(無錫市錫山區中醫醫院康復科,江蘇 無錫 214000)
腦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出血,發病原因多與腦血管病變有關,主要包括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臨床數據顯示,年齡、飲酒、血脂異常等是ICH 發病的危險因素,糖尿病史、不均質血腫、入院3 h 收縮壓升高等因素可增加急性發病患者血腫擴大的可能[1-2]。目前,ICH 治療方法以內科治療為主,基本治療原則包括控制出血、脫水降顱壓、保護血腫周圍腦組織等,考慮發病初期患者的病情尚不穩定,在給予藥物治療的同時,需持續監測體征變化并評估神經系統狀況。腦出血后遺癥是患者臨床結局的重要影響因素,指發病后6 個月內仍存在不同程度腦組織結構、功能異常,主要表現為偏癱、四肢功能障礙等[3]。早期給予康復治療,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并降低并發癥、后遺癥風險的重要方法,除康復訓練干預,中醫康復治療技術在ICH 患者恢復期也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基于此,本研究對中醫針灸聯合多元康復訓練方案在ICH 恢復期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以期為今后ICH 康復干預方案的優化提供參考,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無錫市錫山區中醫醫院收治的60 例ICH 恢復期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6 例,女14 例;年齡48~76 歲,平均年齡(59.18±6.47)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齡45~77 歲,平均年齡(59.72±6.1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無錫市錫山區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腦CT、MRI 等檢查確診,符合腦出血相關診斷標準[4];②ICH 病程在1 年以內;③參考最新專家共識[5]進行評估,無明確手術指征,行內科治療。排除標準:①其他原因導致的ICH,如外傷、動脈瘤破裂等;②合并器官功能障礙或凝血功能異常者;③有精神疾病史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在相同條件下完善基礎干預,主要包括控制飲食(禁食高嘌呤食物)、糾正不當生活習慣(禁煙禁酒)、規律作息,并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減輕腦水腫、維持水與電解質平衡等。
給予對照組常規康復訓練方案,具體內容為:①評估患者的康復訓練條件,實施起坐、翻身等基礎訓練,并給予關節被動活動鍛煉。②患者可下床活動后,實施平衡訓練、關節主動運動訓練等,并給予肢體按摩,放松肌肉。對照組訓練時間為30~50 min/次,2 次/d。持續干預4 周。觀察組給予中醫針灸干預及多元康復訓練方案。中醫針灸:①采用體針針刺法,針刺部位包括百會、四神聰、神庭、上星、運動區、感覺區、足運感區、內關、水溝、極泉、尺澤、委中、三陰交、氣海、血海、髀關、扶兔、豐隆、風市、陽陵泉、陰陵泉、太沖、太溪、合谷透后溪、足三里透上巨虛,根據患者的證型辨證選穴;②留針30 min,1 次/d。多元康復訓練方案:①盡早開啟早期康復訓練,訓練內容包括翻身練習、橋式訓練、坐位訓練、體位轉移訓練等,訓練時由專科護士全程陪同,嚴格控制運動量,以被動訓練方式為主;②恢復期重視抑制痙攣肌群肌張力相關訓練,根據患者的臨床狀況,給予抗痙攣體位、治療球訓練等相關康復干預措施;③適當增加關節活動訓練,遵循“被動運動→主動-輔助運動→主動運動”的訓練原則,合理安排訓練計劃,內容包括上肢肩胛帶、關節的活動,肘的屈伸控制,下肢屈伸活動,伸髖屈膝活動等;④積極開展平衡控制訓練,主要包括坐位靜態/動態平衡、站位訓練、站立位靜態/動態平衡力控制訓練等;⑤患者可自行站立后,指導患者進行步態訓練,主要內容為單腿支撐、原地邁步、平行杠內行走、上下樓梯訓練,必要時借助減重步行訓練系統進行訓練;⑥積極開展作業治療,以日常生活訓練相關內容為主,具體包括穿脫衣物、梳洗、沐浴等,訓練過程需高度重視肩關節、肘關節活動情況,以及手部精細動作的靈巧性、協調性。
1.3 觀察指標本研究的觀察指標包括:①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肢體運動能力。采用Fugl-Meyer 肢體運動功能量表(FMA)[6]進行評估,FMA 分為上肢與下肢兩個部分,上肢部分總分66 分,下肢部分總分34 分,量表總分100 分,得分與肢體運動功能呈正相關。②治療前、治療4 周后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7]進行評估,總分100 分,得分與生活能力呈正相關。生活質量采用腦卒中專門化生存質量量表(SS-QOL)[8]進行評估,量表共12 個領域,49 個項目,采用5 級評分制(1~5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不良事件主要包括下肢深靜脈血栓(DVT)、偏癱、語言障礙。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 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FMA 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上肢、下肢部分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上肢、下肢部分FMA 評分均有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FMA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FMA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相比,*P <0.05。FMA:Fugl-Meyer 肢體運動功能量表。
?
2.2 兩組患者ADL 評分與SS-QOL 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患者ADL 評分、SS-QO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ADL 評分、SS-QOL 評分均有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ADL 評分與SS-QOL 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ADL 評分與SS-QOL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干預前相比,*P <0.05。ADL 評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評分;SS-QOL 評分:腦卒中專門化生存質量量表評分。
?
2.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不良事件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例(%)]
ICH 患者的病情相對兇險,急性發作后除按照不同時期的治療原則給予積極治療外,還應高度重視各種后遺癥的發生風險。目前認為,ICH 相關后遺癥的出現,可能與血塊引起的神經系統異常、血腫擴大導致的危害等有關[9]。肢體功能障礙、偏癱是ICH 的常見后遺癥類型,考慮持續偏癱對患者生活能力及遠期預后的影響,在康復治療期內,有必要給予早期康復干預,圍繞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制定訓練計劃[10]。
本研究從多途徑康復治療角度入手,對中醫針灸與多元康復訓練方案的聯合應用價值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從干預前后患者上肢、下肢FMA 評分變化看,常規康復訓練方案雖然能夠促進肢體功能的改善,但實際作用效果相對有限;與之比較,觀察組上肢、下肢功能的改善幅度更大,考慮與多元康復訓練、中醫針灸的協同作用有關。多元康復訓練方案中,患者的康復訓練計劃被劃分為多個模塊,包括肌張力訓練、關節活動、平衡控制、步態訓練、作業療法等,且各訓練內容均制定了相應的訓練原則,堅持由簡單到復雜,由被動訓練過渡至主動訓練。因此,就訓練計劃的完整度以及訓練內容的針對性而言,觀察組有明顯優勢,更能夠發揮各項訓練任務的作用。針灸療法是中醫防治ICH疾病及其后遺癥的重要方法,根據中醫理論[11],ICH 患者出現偏癱、肢體功能障礙等后遺癥的原因多為血瘀氣滯、脈絡不通,此情況下采取針灸療法,合理選配穴位,能夠有效刺激經絡,達到改善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等功效。本研究選取合谷為主穴,有通經活經、鎮靜止痛等效果,并根據患者證型,合理選配內關、水溝、極泉、尺澤、委中、血海等穴位,諸穴配伍可改善脈絡不通等問題。本文結果表明,針灸對患者的功能障礙有積極影響,與既往研究[12]結論相似。
ICH 發病可不同程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生活能力,急性期臥床休息以及偏癱等后遺癥的出現,可進一步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活能力。本研究中,多元康復訓練方案中增加了作業療法內容,以日常生活訓練為后續康復訓練的重點,結果發現,觀察組患者ADL、SS-QO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即多元康復訓練方案與針灸療法的結合,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日常生活能力有提升作用。分析其原因:①常規訓練方式僅關注個體的功能訓練,訓練的內容欠完善,患者生活質量、生活能力等受到的積極影響相對較弱;②多元康復訓練從全面訓練角度出發,分階段、有側重性地開展關節活動、平衡控制等訓練任務,能夠循序漸進地影響患者的肢體功能,為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及后續生活訓練的實施創造條件;③中醫針灸所用穴位除可行氣通絡、通經活經外,還兼有安定心神、清心調氣等效果,可能對ICH 患者發病后出現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有一定的抑制效果,繼而發揮改善生活質量、調節心理狀況等作用。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兩組均有少數患者出現不良事件,主要涉及DVT、偏癱與語言障礙,且經統計數據的對比分析,觀察組不良事件的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根據ICH 的病機、患者的病癥選取穴位,給予中醫針灸治療,并輔以多元康復訓練方案,能夠降低ICH 患者的不良事件發生風險,改善其臨床結局。
綜上所述,在腦出血患者康復治療期間,常規訓練方案的作用較局限,實施針灸治療與多元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體功能與生活能力,提升其生活質量,并降低偏癱、下肢靜脈血栓等風險。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納入的客觀指標較少,多元康復訓練方案的執行過程尚未形成統一標準,訓練方案的部分細節仍有待完善,中醫針灸療法關于患者證型差異的考慮較少,后續有必要根據不同ICH 患者的證型以及各種后遺癥的特征等進行決策,完善ICH 患者的針灸康復治療與功能訓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