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德喜,伍 杰,趙明震
(貴港市中醫醫院急診科,廣西 貴港 537100)
內耳性眩暈癥是以膜迷路積水為特征的內耳疾病,主要表現為反復眩暈發作[1]。目前,內耳性眩暈癥的誘因、發病機制等尚未完全探明,患者適用的治療方法多樣,包括藥物對癥治療、外科手術治療與中醫治療等。西醫治療常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與治療進展進行決策,疾病發作時多采用一般治療方案,即靜臥、限制飲食,并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選擇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對癥治療藥物。對一般治療未取得明顯效果的患者,考慮病癥持續可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導致生活質量下降、心理應激反應等多種問題,并伴有內耳結構破壞風險,在有效權衡風險、收益的情況下,部分患者會使用外科手術方式進行治療。但臨床實踐中,西醫治療的整體效果存在較大差異,部分患者遵醫用藥后并未獲得預期療效。中醫療法是近年來內耳性眩暈癥治療的研究熱點,該病屬于中醫“眩暈”范疇,根據既往中醫診療經驗,患者發病多與精神緊張、過度疲勞等有關,病機多與臟腑虛損、肝火上擾、腦失所養等有關。遵循辨證論治原則,選擇有助于改善患者主證、次證的治療方法,與常規西醫療法發揮協同作用,理論上可增強疾病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預后。吳茱萸熱熨包傳承自中醫“燙熨療法”,兼有熱力作用與穴位刺激等多種功效,可發揮溫經通絡、散熱止痛等作用;苓桂術甘湯為中醫常用祛濕劑,在健脾利濕、溫陽化飲等方面有良好效果。本研究對苓桂術甘湯聯合吳茱萸熱熨包的輔助治療價值進行分析,探討其對內耳性眩暈癥患者預后的影響,以期為今后本病中醫療法的選擇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10 月至2022 年10 月貴港市中醫醫院入院治療的90 例入院的內耳性眩暈癥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方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25 例;年齡27~54 歲,平均年齡(45.82±4.63)歲;其他癥狀表現:心悸27 例,眼震21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9 例,女性26 例;年齡29~56 歲,平均(46.17±4.25)歲;其他癥狀表現:心悸25 例,眼震22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癥狀表現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貴港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眩暈癥的相關診斷指南[2];②入院時伴有耳鳴、嘔吐、眩暈等典型癥狀;③治療期間的依從性良好;④積極配合完成復查與生活質量調查等;⑤與本研究相關的臨床資料較完整。排除標準:①其他內科疾病導致眩暈者;②伴小腦、腦干阻塞者;③存在其他嚴重疾病者,如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等;④存在認知障礙或溝通障礙,或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⑤隨訪過程中失聯。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常規西醫治療:①甘露醇注射液(湖北天圣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4101,規格:250 mL∶50 g)125 mL+ 鹽酸消旋山莨菪堿注射液[國藥準字H41023062,匯禹遠和(海南)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 mL∶5 mg]1 mL+5%葡萄糖注射液(佛山雙鶴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013100,規格:500 mL∶25 g)500 mL,靜脈滴注,1 次/d;②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衛材(中國)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130,規格:6 mg]治療,口服方式給藥,6 mg/次,3 次/d。觀察組:在常規治療方法的基礎上增用苓桂術甘湯聯合吳茱萸熱熨包輔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苓桂術甘湯治療:組方為茯苓30 g,澤瀉20 g,白術15 g,桂枝、天麻、川芎、丹參、法半夏各10 g,甘草6 g;氣虛者,加人參、黃芪;心悸失眠者,加龍骨、炒棗仁;嘔吐重者,加砂仁、陳皮、丁香。水煎煮1 劑,分早晚2 次服用。以7 d 為1 個療程。吳茱萸熱熨包治療:吳茱萸顆粒、粗鹽各250 g,裝入自制布袋中;經微波爐高火加熱約3~5 min,測量溫度,以60 ℃左右為宜;藥熨風池穴,10~15 min/次,2 次/d,以7 d 為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①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7 d,治療結束后進行療效評估。評價標準[3]:治療1 個療程后,相關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聽力恢復,為顯效;治療1~2 個療程后,自覺癥狀基本消失,聽力有明顯改善,為有效;治療2 個療程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為無效。②另對兩組以下指標進行比較:治療前、治療7 d 后中醫主證、次證積分[4],主證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2、4、6 分,次證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3 分。③治療7 d 后,采用電話、微信隨訪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癥狀改善情況,詳細記錄主要癥狀的持續時間,并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獨立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78%(44/4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4.44%(38/4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主證、次證積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7 d 后,兩組主證積分、次證積分均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中醫癥狀積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0.05。
?
2.3兩組患者癥狀持續時間觀察組耳鳴、嘔吐、眩暈癥狀的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持續時間(d,±s)

表3 兩組患者癥狀持續時間(d,±s)
?
眩暈是因機體對空間定位障礙而產生的一種動性或位置性錯覺[5]。眩暈癥在耳鼻咽喉科門診較為常見,涉及多個學科。根據引起眩暈癥狀的病因,臨床將眩暈癥分為真性與假性2 種類型,前者多與眼、本體覺或前庭系統疾病有關,典型特征為外物或自身旋轉感較明顯;后者多由心腦血管疾病、貧血等疾病引起,轉動感相對較弱。內耳性眩暈癥是比較常見的眩暈類型,主要特征為旋轉性眩暈,病癥發作時多無先兆,患者常伴隨自發性眼震、面色蒼白、出冷汗等癥狀,眩暈發作前后耳鳴,部分患者可出現間歇性聽力受損。既往研究發現,本病有一定的致殘性、家族聚集性和種族差異性[6]。考慮內耳性眩暈癥給患者生活、工作造成的負面影響,在對疑似患者進行前庭功能檢查、聽力檢查后,應根據患者的診斷結論,給予對癥治療。本病病理改變的主要特征為膜迷路積水,虛證多與氣血虧虛、清竅失養等有關,隨病情變化,可出現乏力、納差等問題,治療時除給予止暈,還需選擇具有益氣、養血等功效的中藥湯劑或中醫療法。而從既往研究看,針對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的綜合治療,國內學者積極探索中醫治療與常規西醫療法結合應用的可能性。張會杰等[7]研究發現,本病證型以脾虛痰濕證、風痰證、膽郁痰擾證等為主,中醫藥治療的方法以化痰、止咳、利水、補虛等為主,相關研究提出的治療方法與療效評估數據,為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綜合治療方案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本研究對苓桂術甘湯聯合吳茱萸熱熨包輔助治療的臨床價值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該輔助治療方法可提升整體療效,在改善癥狀方面的效果較為顯著。
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主證積分、次證積分低于對照組,耳鳴、嘔吐、眩暈癥狀的持續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提示苓桂術甘湯與吳茱萸熱熨包聯合應用可顯著改善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的癥狀,縮短癥狀持續時間。中醫認為,內耳性眩暈癥屬于“眩暈”范疇,相關癥狀的出現,多可歸因于臟腑功能失調,在飲食不節、勞倦失血等因素的刺激作用下,可出現清竅失養、風火上擾等問題,繼而引發眩暈表現。針對內耳性眩暈癥的中醫藥治療,歷代名家有較豐富的認識,如《景岳全書》中提出的以治虛為主,《丹溪心法·頭眩》中記載的“治痰為先”等,均為中醫藥治療內耳性眩暈癥提供了參考。本研究采用苓桂術甘湯,方中茯苓、白術均有良好的祛痰效果,對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的迷路水腫、內耳積水等問題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可助癥狀緩解;桂枝有化氣利水等功效,白鈺等[8]研究證實,其對內耳循環障礙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澤瀉可利水滲濕,法半夏可燥濕化痰,對痰厥頭痛、痰飲眩悸等病癥有良好的調理作用;諸藥合用,共奏祛痰、健脾之功,且可對患者的內耳循環障礙、眩暈癥狀表現產生積極影響。上述藥理作用可能是觀察組中醫癥候積分更低、癥狀持續時間更短的主要原因,同時,吳茱萸熱熨包提供的輔助治療作用,對患者病癥的改善也有一定作用。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更高,考慮聯合治療可發揮協同作用。吳茱萸熱熨是依照中醫精髓“燙熨療法”的方法及經驗,對吳茱萸及適當敷料進行加熱并局部熱熨的外治療法,具有活血行氣、祛瘀消腫等作用。風池穴有祛風明目、通利宮竅等多種作用,既往常用于改善眼、耳、腦部疾患的相關癥狀。以吳茱萸熱熨風池穴方式治療內耳性眩暈癥,能夠依靠熱力、藥力的雙重作用,達到祛瘀、溫經、通絡等功效,對調理局部氣血運行以及改善相關不適癥狀也有重要價值。從本研究結果看,在西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應用苓桂術甘湯+吳茱萸熱熨包治療,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實際療效,提升總有效率。此外,既往研究[9]結果看,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的生活質量可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難治性病例,病癥的長期持續及手術治療等因素,均有導致生活質量大幅下降的可能性。積極探索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的保守治療方法,治療期間關注患者生活質量的變化,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進一步分析內耳性眩暈癥生活質量下降的原因,癥狀持續給患者造成的生理不適,以及持續治療后未見明顯改善,均可能不同程度干擾患者的日常生活,誘發負面情緒、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癥狀明顯改善,考慮該中醫療法可能對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有積極影響,但缺乏相關數據,后續可圍繞苓桂術甘湯聯合吳茱萸熱熨包在其他方面的獲益情況展開討論,為該治療方法的推廣提供參考。但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如未能根據入組患者的證型討論輔助治療方案對不同患者的療效差異;納入分析的樣本數量相對不足,且采用回顧性分析,在病例篩選及結論分析過程中,存有偏倚風險;采用的輔助治療方案均基于既往的中醫診治經驗,未就輔助治療改善實際療效的具體機制進行深入分析等。
綜上所述,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的病情相對復雜,生活質量受負面影響的現象普遍,應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法的效果較局限;在常規療法的基礎上,遵循辨證論治原則,積極應用苓桂術甘湯聯合吳茱萸熱熨包輔助治療,可改善內耳性眩暈癥患者的臨床癥狀及實際療效,縮短各類癥狀的持續時間,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從綜合治療角度考慮,后續有必要圍繞患者適用的中醫療法進行分析,逐步摸索能夠進一步改善各類證型內耳性眩暈癥患者實際療效的輔助治療方法,并就其具體作用機制、安全性等進行深入分析,為臨床治療方案的更新提供可靠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