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麗
(東莞康華醫院兒內科,廣東 東莞 523080)
肺炎支原體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原因,感染程度從輕微到嚴重,可引起咳嗽、發熱和呼吸短促等臨床病理癥狀[1]。但這種感染很難從臨床癥狀上與其他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支氣管炎或肺炎區分開來[2]。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通常是通過臨床癥狀、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查相結合來進行的,檢查包括血液檢查、胸部X 線片和痰培養[3]。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通常使用抗生素[4-5]。甚至在感染嚴重或患兒有其他潛在的健康問題情況下,需要住院治療。兒童感染后也可能出現疲勞、頭痛和胸痛。中兒童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治療通常涉及抗生素,通常是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6]。這些抗生素對肺炎支原體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可減輕感染的嚴重程度縮短持續時間。治療的時長取決于感染的嚴重程度和患兒對抗生素的反應。一般情況下,治療需要持續5~14 d[7]。孟魯司特是一種通過減輕氣道炎癥來治療哮喘和過敏性鼻炎的藥物[8]。孟魯司特不具有抗菌特性,對治療感染本身無效。然而,在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兒童常出現哮喘或其他呼吸道疾病,需要孟魯司特輔助治療,孟魯司特可作為更廣泛治療方案的一部分,但不能作為細菌感染的唯一治療方法[9]。該研究將通過對臨床指標的對比,比較阿奇霉素單用及孟魯司特鈉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東莞康華醫院收治的78 例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以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各39 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18 例;年齡3.4~8.4 歲,平均年齡(6.1±2.0)歲;病程4~10 d,平均病程(7.6±2.0)d;體溫36.3~38.5 ℃,平均體溫(37.5±0.04)℃。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0 例,女性19 例;年齡3.2~8.7 歲,平均年齡(6.3±1.6)歲;病程4.5~10 d,平均病程(7.8±1.5)d;體溫36.3~38.5 ℃,平均體溫(37.5±0.06)℃。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一般資料中各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監護人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經獲得東莞康華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臨床篩選的痰液,連續兩次分離到相同病原體且痰細菌定量培養分離病原菌數≥10 CFU/mL,確診為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②患者未經過其他藥物治療;③經測試,患者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①入組前接受過相關治療者;②合并殘疾而致運動障礙者;③合并其他類型精神疾病者;④肝、腎功能衰竭(失代償期) 者;⑤心功能衰竭(失代償期)者;⑥內分泌功能失調者;⑦合并骨骼發育不全者;⑧中途因各種原因退出研究或失訪者。
1.2 治療方法兩組患兒均通過常規治療維持身體機能,常規治療如口服退熱藥美林(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11,規格:30 mL/瓶),1~<3 歲者4 mL/次,3~6 歲者5 mL/次,<6~18 歲者6 mL/次。對照組患兒每天靜脈輸入10 mg/kg 阿奇霉素(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66,規格:0.25 g)。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每天增加孟魯司特鈉片(杭州默沙東制藥有限公司,進口藥品注冊標準JX20010357,型號:5 mg)口服,1~<3 歲4 mg/次,3~<6 歲5 mg/次,6~18 歲者6 mg/次。兩組患兒治療至癥狀消失。
1.3 觀察指標①記錄并對比兩組小兒患者住院治療時間和治療后癥狀消失的時長。②在治療前和治療后分別采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用酒精棉簽清潔選定的部位,待完全干燥后,將止血帶置于選定部位上方,以限制血液流向該區域。將針頭保持15°~30°插入靜脈。一旦針頭進入靜脈,松開止血帶。采血后,應先拔針頭,然后將血液徐徐注入標本容器,避免溶血。在離心機中以3 000 r/s離心5 min 處理后,之后通過流式細胞儀(貝克曼,型號:FASCAria Ⅲ)檢查并對比兩組小兒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和免疫球蛋白G(IgG)治療前后的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分析兩組小兒患者治療前后的T 細胞亞群水平與炎癥因子水平。③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這次試驗采用SPSS 22.0 統計分析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s),組間行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例(%)],組間行χ2檢驗。P<0.05 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觀察組患兒的住院時間及癥狀消失時間(發熱消失時間、咳嗽消失時間和濕啰音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表1 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住院時間和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d,±s)
?
2.2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在治療前,對照組患兒的IgA、IgM、IgG 的水平與觀察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免疫球蛋白IgA 和IgM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gG 水平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mg/L,±s)

表2 對照組和觀察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mg/L,±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IgG:免疫球蛋白G。
?
2.3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指標比較在治療前,對照組患兒的T 細胞亞群CD4+/CD8+的比值,CD4+和CD8+T 淋巴細胞百分比與觀察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治療后觀察組患兒CD4+/CD8+的比值,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CD8+的百分比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指標比較(±s)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T 細胞亞群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
?
2.4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在治療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的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4(IL-4)和γ 干擾素(INF-γ)等炎癥因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在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TNF-α、IL-4)和INF-γ 等炎癥因子均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表4 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P <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4:白細胞介素-4;INF-γ:γ 干擾素。
?
2.5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治療后,觀察組(7.69%)和對照組(5.12%)的不良反應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461,P>0.05)。
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是由于肺炎支原體黏附在呼吸道上皮細胞,肺炎支原體在呼吸道中繁殖并形成菌落,使其能夠定植并感染呼吸系統,導致呼吸道上皮細胞發炎和損傷[10]。人體的免疫系統會對感染做出反應,導致炎癥反應,引發咳嗽、發燒和呼吸困難等癥狀。肺炎支原體是兒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見原因,尤其是學齡兒童和青少年。這種感染在秋季和冬季更常見,但全年均可發生。在中國,肺炎支原體導致高達40%的兒童感染肺炎,且這種感染具有高度傳染性,當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可以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潛伏期為1~3 周。早期診斷和適當使用抗生素治療對于減輕感染的嚴重程度和縮短持續時間及預防并發癥非常重要。這些抗生素通過抑制肺炎支原體的生長和復制,從而降低感染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除抗生素外,還可以通過孟魯司特鈉治療。孟魯司特鈉是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用于治療哮喘和其他呼吸系統疾病。雖然它不是肺炎支原體感染的直接治療方法,但在治療有呼吸道癥狀的兒童感染時可能有一些間接的益處。肺炎支原體感染可引起呼吸道炎癥,導致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白三烯是炎癥介質,在呼吸道炎癥的發病機制中起關鍵作用;通過阻斷白三烯受體,孟魯司特鈉可以幫助減少呼吸道炎癥,從而改善呼吸道癥狀。孟魯司特鈉雖不能替代抗生素治療肺炎支原體感染,但可作為輔助治療,幫助控制呼吸道癥狀,改善兒童感染的總體結局。孟魯司特鈉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已有多項研究。研究發現,與阿奇霉素單獨治療相比,加入孟魯司特鈉后可改善臨床結果,包括發熱、咳嗽和喘息能更快消退[11]。
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患兒的住院治療時間、治療后癥狀消失的時長均長于觀察組。觀察組和對照組的不良反應情況在治療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認為,孟魯司特鈉聯合阿奇霉素能夠有效地提升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且治療安全性較高。孟魯司特鈉可以幫助減少呼吸道炎癥,阿奇霉素能夠有效抑制炎癥,進一步達到協同治療的作用。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免疫球蛋白IgA 和IgM 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gG 水平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CD4+/CD8+的比值,CD4+T 淋巴細胞百分比均高于對照組,CD8+T 淋巴細胞百分比低于對照組,觀察組患兒的TNF-α、IL-4 和INF-γ均低于對照組。分析認為,孟魯司特鈉聯合阿奇霉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炎癥因子的聚集,進一步調節機體T 淋巴細胞亞群,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在小兒下呼吸道肺炎支原體感染患者中,孟魯司特鈉聯合阿奇霉素提高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優越性,而且療效值得肯定,孟魯司特鈉聯合阿奇霉素是一種性價比良好的治療手段,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