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建 孫依可
(上海大學 管理學院,上海 200444)
顧客需求多樣化和國家政策引導,促使制造企業進一步推進產品多樣化。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鼓勵企業促進個性化設計和柔性化生產,培育定制消費等商業新模式,涌現了大量“互聯網+制造業”的新型商業模式。截至2018年6月,開展網絡化協同、服務型制造、個性化定制的企業比例分別達33.7%、24.7%、7.6%。寶潔公司在中國設立的供應鏈創新中心致力于研究企業如何通過合作,開發創新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包括供應商在內的外部供應網絡為寶潔公司提供約50%的產品和技術,大大降低了設計、制造成本。
產品多樣化管理涉及供應鏈各階段,正確的產品多樣化管理策略可以幫助企業有效緩解產品多樣化在設計、制造階段帶來的壓力。供應鏈協調作為其中一項管理手段存在緩解產品多樣化負向影響的可能。一方面,與顧客的供應鏈協調幫助企業更準確地把握顧客需求,緩解產品多樣化帶來的庫存成本問題、擴大顧客群體,反之,易出現產品與需求不符、庫存堆積等問題。另一方面,與供應商的供應鏈協調幫助企業及時更新制造設備、挖掘潛在需求,緩解產品多樣化帶來的制造復雜度提升等問題,反之,將不利于企業提升制造能力、推動新消費需求發展。
提升設計能力、制造能力是現階段產品多樣化管理的共識,供應鏈協調是一項容易忽視的重要手段。供應鏈協調與產品多樣化的相關實證研究仍存在空白,本研究基于上海市250家制造型企業的問卷數據構建結構方程模型,重點關注產品多樣化和供應鏈協調的三階調節效應,為企業管理產品多樣化提供建議。
本研究后續部分的結構包括五個部分,在第一部分回顧了現有文獻,并提出研究假設;在第二部分介紹了本研究的樣本及數據收集情況;在第三部分展示了數據分析及實證研究的結果;在第四部分對實證結果進行了討論;在第五部分對研究進行了總結。
產品多樣化有超過40年的研究歷史,現有研究中,產品多樣化沒有統一的界定以及衡量方法。Brun等提出產品多樣化可以用提供給內外部顧客的滿足其隱性、顯性需求的產品品種數量來衡量。Miemczyk等提出產品多樣化的測量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其中:靜態是指在某個時間點向終端客戶提供的產品種類;動態是指引入新產品或改良產品之間的時間間隔。Lancaster認為產品可以利用“品牌”或者在耐用消費市場上的“式樣”來區分產品組中的異體數量。本研究結合文獻以及制造型企業的特征,從產品品種數量、定制化程度、新產品開發速度三方面綜合評價產品多樣化水平。
產品多樣化對績效的影響有積極、消極兩方面。產品多樣化有助于企業提升銷售量、吸引顧客群體、提升競爭力。但提升產品多樣化水平使企業生產成本增加,例如研發成本、設計成本、營運成本、直接人工以及間接制造費用等,制造流程的改變也為企業增加復雜性。實施有效的產品多樣化管理可幫助減少產品多樣化帶來的成本問題。產品多樣化管理需要集合采購、設計、制造、銷售等多個環節,覆蓋部件、產品、企業及市場,可以基于內部的設計、制造階段與供應鏈兩階段展開。產品多樣化管理是減輕產品多樣化對績效負面影響的關鍵組織戰略能力。企業采取產品多樣化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產品多樣化提升帶來的成本問題。
基于設計、制造階段展開的產品多樣化管理主要有模塊化設計、產品平臺設計兩種方式。在設計階段,目前國內制造型企業的設計環節可分為探索式研發和利用式研發兩類。在設計能力與制造能力的協調上,設計能力是影響企業制造表現的重要因素,制造型企業通過采用模塊化等技術發展高水平的制造柔性以提升制造能力。在制造能力與企業績效的協調上,較強的制造能力有助于快速配置制造資源、降低生產成本、適應需求多變的市場,促進企業績效的提升,尤其是財務指標。
由于研究對象為制造企業,因此不考慮設計對績效的直接作用,提出以下假設:
H1:設計能力促進制造能力的提升。
H2:制造能力有助于促進績效提升。
H3:產品多樣化負向調節設計能力對制造能力的正向影響路徑。
H4:產品多樣化負向調節制造能力對績效的正向影響路徑。
以上四個假設在以往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證明。
基于供應階段展開的產品多樣化管理主要表現為沿供應鏈展開的溝通協調,現有研究對其的劃分從供應鏈協調和供應鏈構成要素兩方面展開。從供應鏈協調的角度,可劃分為:1)整個供應鏈成員企業之間的協調;2)供應鏈內核心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協調;3)供應鏈中單一企業內的供應鏈協調。從供應鏈協調構成要素的角度,可劃分為:1)物流和信息流的協調;2)根據職能的不同分為生產-供應協調、生產-銷售協調和庫存-銷售協調三種;3)從決策中心的角度出發認為其包括集中式協調、分布式協調和競爭合作關系式協調三種;4)橫向協調和縱向協調;5)企業內的協調和企業外部的協調。
由于研究對象為制造型企業,結合文獻將供應鏈協調定義為制造型企業采用不同的方法或者工具對于供應商和顧客在物流和信息流等活動中進行協調的過程,分為與供應商協調、與顧客協調兩部分?,F有文獻中,在供應階段開展供應鏈協調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仍存在爭議。
1.3.1供應商協調對績效產生正向影響
部分研究認為,供應鏈協調能夠從供應商、顧客兩方面對產品多樣化績效產生正向影響。一方面,企業與供應商構建合作網絡有助于促進知識的創造、獲取和利用,有助于企業產品設計到工藝設計的協調,對企業創新績效、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當市場戰略與制造戰略不匹配時產品多樣化會帶來不利的成本,企業與顧客協調有助于企業了解客戶的需求,使企業更快速、精準地匹配市場戰略與制造戰略,提升生產效率和顧客滿意度。
1.3.2供應鏈協調對績效沒有直接影響
Vickery等對57家汽車制造公司樣本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供應鏈協調到財務績效的直接路徑不顯著,供應鏈協調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是由客戶服務績效作為完全中介變量的間接作用。Flynn等認為以往研究對供應鏈協調與績效之間關系的結論不一致,這是由于多數研究傾向于關注客戶和供應商的整合,而忽略了內部整合的重要中心環節。他們針對制作公司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與供應商整合相比,內部整合和客戶整合與提高績效的關系更為密切。
本研究認為以往研究結果的不一致是由于供應鏈協調對績效發揮間接作用。產品多樣化管理過程中,供應鏈協調發揮三階調節效應。由于研究對象為制造型企業,本研究認為供應鏈協調的三階調節效應發生在制造階段,而對設計階段的影響較小。因此,在本研究中我們忽略了設計階段的影響,提出假設H5、H6,最終假設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假設模型
H5:企業與顧客協調對產品多樣化在制造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存在負向再調節。
H6:企業與供應商協調對產品多樣化在制造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存在負向再調節。
本研究使用Likert 5級量表進行度量,其中數字1表示“行業落后”,2表示“低于平均”,3表示“持平”,4表示“較高于平均”,5表示“行業領先”。 問卷收集過程分為兩階段:1)與部分制造型企業聯系,在現場向企業了解相關情況、發放問卷,并根據結果反饋對問卷進行調整,形成最終問卷;2)最終問卷委托第三方問卷收集平臺“問卷星”收集,并限制調查對象為在制造型企業工作、有豐富經驗的供應鏈管理人員。
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11月11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287份,回收率為71.75%。剔除有規律性以及大量缺失值的部分問卷后,共計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為87.11%。篩選后的250家制造型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以中大型企業為主,且民營企業居多,符合現階段制造強國的戰略部署。樣本的行業分布見圖2,基本涵蓋制造業的子行業且都有一定的數量,保證了問卷的代表性。面向最終消費者和工業的比例相差不大,說明樣本有較好的代表性。最終問卷量表如表1所示。

表1 題項檢驗
在共同方法偏差方面,本研究在進行因子抽取的同時進行成分矩陣的旋轉,有6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前6個因子的累積解釋總方差達到了62.148%。第一公因子的方差解釋百分比為33.851%,小于40%,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KMO值為0.906,大于0.7,同時巴特利球形檢驗的結果顯著,說明問卷樣本非常適合做因子分析。
在信度方面,表1中的結果顯示,樣本數據的克隆巴赫α值均大于0.7,表明樣本數據可靠。CR值在0.714至0.807之間,表明樣本數據符合信度要求。各題項的CITC值均大于最低可接受值0.30,進一步表明樣本數據具備良好的內部一致性,因而可靠性得到保證。
在效度方面,樣本數據的KMO值為0.906,且Bartlett球形檢驗的結果顯著,說明本問卷的樣本數據基本適合進行因子分析。其次,題項標準化系數均在0.01水平顯著,各潛在變量的AVE值均大于0.4,綜合以上檢驗結果,可認為樣本數據的聚斂效度良好。最后,如表2所示各變量AVE值均大于相關系數平方,樣本數據的區分效度得到保證。

表2 動態感知能力與產品多樣化區分效度檢驗
本研究采用Amos軟件構建結構方程模型,結果如圖3所示。模型CFA檢驗結果為χ2/df=2.091,GFI=0.910,AGFI=0.878,CFI=0.926,RMSEA=0.066,表明模型可接受。設變量y1代表制造能力,變量y2代表績效,變量x1代表設計能力,該結構方程模型可被定義為公式(1)。設計能力到制造能力的路徑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提升單位設計能力能夠帶來0.89單位制造能力的提升;制造能力到績效的路徑系數顯著為正,表明提升單位制造能力可提升0.73單位績效。檢驗結果與以往文獻中觀點一致。

圖3 企業內部供應階段結構方程模型
(1)
本研究采用SPSS檢驗產品多樣化的調節效應,結果見表3。其中,M2中交互項顯著為負,表明產品多樣化在設計階段起負向調節作用,M4中交互項顯著為負,表明產品多樣化在制造階段起負向調節作用,假設H3、H4成立。
為更直觀展示產品多樣化的調節作用,本研究利用process插件將產品多樣化、制造能力、設計能力分別以加減1個標準差將其分為高、中、低三個水平進行分析,并采用偏差校正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 法進行重復抽樣10000次,圖4為效果圖。不難發現,隨產品多樣化提高,設計能力與制造能力的相關關系減弱;隨產品多樣化提升,制造能力與績效的相關關系改變較小,但邊界條件下的制造能力對應的績效更低。這說明產品多樣化在企業設計、制造環節中存在負向調節作用,且各環節中的負向調節效果存在差異。
本研究參考羅勝強等提出的研究方法驗證供應鏈協調的三階調節效應,在SPSS中通過層級回歸得到結果見表4。其中,M3中PV*MC*CC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產品多樣化在制造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受與顧客協調的負向再調節,擁有更高的顧客協調水平時,產品多樣化在制造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減弱。同理,M4中PV*MC*SC系數顯著為正,說明產品多樣化在制造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受與供應商協調的負向再調節,與供應商有更完善的信息交互體系時,產品多樣化決策在制造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減弱。檢驗結果證明,供應鏈協調在企業制造階段發揮三階調節效應,假設H5、H6成立。

表4 三階調節檢驗結果
為使三階調節效應的檢驗結果更具可靠性,本研究進一步采用Hayes推薦的有條件調節分析方法,將產品多樣化、企業與顧客協調、企業與供應商協調以加減1個標準差將其分為高、中、低三個水平進行分析,并采用偏差校正非參數百分位Bootstrap 法進行重復抽樣10000次,結果見表5、表6。隨與顧客協調水平的提高,制造能力與產品多樣化交互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強。在低水平與顧客協調邊界下,制造能力與產品多樣化交互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不顯著;中水平與顧客協調邊界下的影響次之,β=0.091,置信區間為[0.008,0.175];高水平顧客協調邊界下的影響最高,β=0.167,置信區間為[0.07,0.263]。同樣,隨與供應商協調水平的提高,制造能力與產品多樣化交互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力也隨之增強。在低水平與供應商協調邊界下,制造能力與產品多樣化交互項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最低,β=0.062,置信區間為[-0.032,0.155];中水平供應商協調邊界下的影響次之,β=0.114,置信區間為[0.019,0.21];高水平供應商協調邊界下的影響最高,β=0.167,置信區間[0.059,0.275]。因此,假設H5、H6成立。

表5 有條件調節分析(與顧客協調)

表6 有條件調節分析(與供應商協調)
2.X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W為調節變量(產品多樣化)。
2.X為自變量,Y為因變量,W為調節變量(產品多樣化)。
為了能夠更直觀地展現結果,本研究采用process插件繪制出效果圖,如圖5所示。對比圖5(a)中低、中、高三種邊界水平,相同邊界的與顧客協調水平下,產品多樣化水平越高,制造能力與績效的相關性越強,且相同制造能力對應的績效越高。同樣,對比圖5(b)中低、中、高三種水平,相同邊界的與供應商協調水平下,產品多樣化水平越高,制造能力與績效的相關性越強,且相同制造能力對應的績效越高。

圖5 三階調節效應效果圖
模型檢驗結果如圖6所示。針對結果,展開以下討論:

圖6 假設模型檢驗結果
1)提升設計能力有助于增強制造能力,提升制造能力有助于績效增長,企業設計、制造階段的績效均受產品多樣化的負向調節,兩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存在差異。在設計階段,產品多樣化的負向調節作用表現為,隨產品多樣化提升,單位設計能力帶來的制造能力的提升空間減少。在制造階段,產品多樣化的負向調節作用主要表現為,隨著產品多樣化提升,相同制造能力得到的績效降低。
2)企業與顧客協調發揮三階調節效應,對產品多樣化在制造環節的負向調節作用起負向再調節作用。在較高邊界條件水平下的顧客協調,能夠有效緩解產品多樣化對制造促進績效提升的限制作用,相對地,較低邊界條件水平下的顧客協調,對產品多樣化對制造促進績效提升限制作用的緩解效果甚微。與顧客協調是發展產品多樣化過程中改善績效的一項重要手段,企業與顧客的協調溝通幫助企業快速了解顧客需求變化的趨勢以及時發現新需求,通過顧客反饋及時調整產品組合以及庫存數量,有助于降低庫存成本,提升顧客滿意、關系質量。
3)企業與供應商協調發揮三階調節效應,對產品多樣化決策在制造環節的負向調節作用存在負向再調節。在較高邊界條件水平下的供應商協調,能夠緩解產品多樣化對制造促進績效提升的限制作用,相對地,較低邊界條件水平下的顧客協調,對產品多樣化對制造促進績效提升限制作用的緩解效果甚微。
本研究針對制造型企業開展產品多樣化與供應鏈協調的三階調節效應研究,結果顯示,產品多樣化在設計、制造階段都存在負向調節作用,供應鏈協調在制造階段有顯著的三階調節效應,能夠有效地緩解產品多樣化在制造階段的負向調節作用。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得到管理啟示如下:
第一,加強設計、制造能力。企業要從設計人員素質、信息技術設備以及引進先進的設計管理等方面增強設計、制造能力,從而獲得更高水平的績效。
第二,優化產品多樣化管理方法,找到最優產品多樣化水平。通過研究結果可以發現,產品多樣化存在負向調節作用,產品多樣化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企業要加強產品多樣化管理,不要為了占據市場肆意擴張產品種類而忽略產品數量給設計、制造環節帶來的壓力。
第三,加快構建、完善與顧客、供應商之間的信息網絡,增強供應鏈協調作用。在信息快速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企業可以借助數字化設備,構建供應鏈協調網絡,與顧客保持積極良好的協調溝通。定期與主要客戶群體進行訪談,了解客戶對現有產品的體驗、發掘新的消費需求,及時進行產品迭代、開發,有助于增強客戶黏性、提升顧客滿意度,將資源用在真正有意義的產品上;與供應商構建完善的信息網絡加強信息交互,供應商共享物料庫存信息有助于企業改進流程、增強制造產能,還能從供應端發掘市場新需求、了解最新的行業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