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正東

牛站村,位于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境內西南部,大通河腹地,距蘭州市140公里、永登縣60公里、紅古區30公里,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氣候屬隴中北部溫帶大陸半干旱氣候,四季分明,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古名“豐樂堡”,是古“八堡川”八堡之一。面積18.92平方千米。轄14個社,1017戶,4123人。距國家4A級吐魯溝森林公司28公里,魯土司衙門10公里。
黨的十九大以來,牛站村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努力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向實現振興目標邁進。牛站村“兩委”班子凝心聚力,共同研究謀劃,從源頭抓起、從選拔“兩委”班子成員入手,重點培養、選拔有信念、德行好、能力強、有思路、愛奉獻的黨員和群眾,教育培養年輕群眾入黨,對具備良好條件的按照村“兩委”后備力量進行重點培養,通過安排具體村務事項進行鍛煉。另外,組織群眾集體討論研究整村發展思路,分析發展阻礙因素,找準問題突破口,明確方向,按照明確的目標奮力邁進。
一、牛站村發展現狀
近年來,借助農業“三變”改革政策,牛站村認真研究農業產業、文化產業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路。結合牛站村位于大通河畔、河谷耕地肥沃且較為平坦的優勢,村“兩委”班子于2018年著手啟動耕地整合規劃工作,借助政府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下大力氣完成了集農田、灌排設施、田間道路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為“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招商引資鋪平道路、奠定基礎。村“兩委”班子充分尊重當地文化傳統,積極支持群眾自發組織開展的春節社火、農歷三月初七青苗會,組織舉辦“三八”婦女節對本村“好婆婆”“好媳婦”“好家庭”進行評選及表彰、九月九日重陽節孝敬老人等活動,傳承民俗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民間文化產業積極健康、有益有效轉型發展,營造鄉村和美氛圍。借助牛站村農業資源和當地傳承發展的文化資源,結合政府持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扶持,村“兩委”班子深入思考,創新運作模式,在充分保障農民切身利益的同時,努力壯大牛站村集體經濟規模。
(一)農業種植產業高效推進
牛站村堅持以土地為依托,黨建引領農業產業發展。2019年,黨支部牽頭組織成立了農業產業合作社,整合全村三千多畝耕地,無償為群眾提供土地管理、流轉、運營等一系列服務,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主動與外商對接溝通,陸續引進西紅柿、無籽西瓜種植項目,幫助農民以打包代管方式向西紅柿、無籽西瓜種植項目投資商流轉耕地2650畝,每畝每年向農戶保障800元土地流轉費,依靠兩個項目實現耕地流轉,充分保障農民權益,穩定農民耕地收益、奠定集體經濟增長發展基礎。
同時,為防止西紅柿、無籽西瓜種植項目用工發生惡行競爭,避免投資商利益受損、務工農民工資過低或拖欠等不良現象發生,由村黨支部主動牽頭,召集“兩委”班子成員、各社社長、村民代表和項目投資方代表等多方研究討論,組織成立了一家勞務公司,負責與兩個投資項目方對接,勞務公司有償為項目方提供每天所需要的勞動力等相關服務,勞務公司對派出的勞動力個人不收取任何費用,勞動報酬按市場價格由勞務公司督促項目方直接支付給務工人員。
2023年,牛站村種植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引進的西紅柿、無籽西瓜種植兩大項目高質高效推進。種植西紅柿550畝,每畝投入9000余元,9至10月分批、分等進行銷售,預估畝產量15000~20000斤。種植無籽西瓜2100畝,每畝投入10000余元,8至10月分批、分等運往浙江、江蘇、上海等地銷售,預估畝產量8000~9000斤。
(二)牛站文化節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牛站村民間社火和農歷三月舉辦的文化節傳承至今,歷史悠久,在連(城)海(石灣)民(和)地區乃至永登境內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是老百姓祭祀祈福、文化娛樂、聚會訪友、文藝演出的民間文化活動。發展至今,在村黨支部的引導帶領下,摒棄迷信思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加入健康優質現代文化元素,積極宣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追求,逐步實現民間傳統文化轉型。
2023年春節期間,牛站社火隊在村黨支部領導下,村民自發組織演出,按照傳統習俗,社火隊提前向連(城)海(石灣)民(和)乃至永登各企業、商鋪等發放演出請帖,按照約定時間地點進行展演,各邀請企業、商鋪等根據自身情況答謝社火展演。近年來,由于牛站社火隊不斷總結經驗,追求創新突破,不斷對演出內容進行更新變化,穿插許多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形象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表演,更加符合百姓的期望,2023年春節社火隊展演共收入答謝金48.8萬元,全部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當中。
農歷三月上旬舉辦的牛站文化節,由于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據有關資料記載,自清光緒年間開始舉辦廟會,延續到1985年更名為青苗會,正是田里莊稼長出時節,由此得名,賦予踏青、休閑、娛樂、觀賞美景的新意,發展至今再次更名為文化節,所含內容、意義更為廣泛),深受連海地區群眾的歡迎。2023年,村“兩委”牽頭舉辦牛站文化節,邀請連海地區12支業余籃球隊、60支民間舞蹈隊以比賽形式參加文化節,牛站村委會負責表彰獎勵。同時,牛站村提供文化節平臺,邀請專業文化傳媒公司演出(村委會不支付任何費用,文化傳媒公司以收取門票方式自負盈虧),據統計文化節期間每天人流量達5~8萬,為當地群眾出售土特產品、臨時性餐飲經營提供了市場,增強了地域間的交流,增加了群眾收入,并向外界宣介了牛站,贏得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三)集體經濟實現量的增長、質的轉型
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發展、提升發展質量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地方政府下大力氣主抓的一個方面。縣域內很大一部分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僅五萬元上下,幾乎都以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占用利息的形式實現,質量不高、收益低下,是各地政府急需實現突破的一大難題。2022年,在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牛站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50萬元,居全永登縣185個行政村第一位,為全縣各行政村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樹立了榜樣、提供了經驗和思路、增強了實現突破的信心。
2023年以來,牛站村黨支部委員會領導黨員群眾,持續用活用好有關政策,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不斷鞏固村集體經濟發展基礎,持續利用好本村現有土地資源、文化資源,努力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在上年基礎上翻一番目標。為此,在成立永登騰盛種植養殖合作社、永登忠誠勞務有限公司基礎上,專門成立牛站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牛站集體經濟收益有關事務事項。實現西紅柿項目公共設施使用管理費18萬元;無籽西瓜項目公共設施使用管理費12萬元;礦山服務管理費11萬元;輔助資金利息4萬元;勞務公司盈利6萬元;春節社火隊答謝金48.8萬元。合計實現99.8萬元集體經濟收益。
二、牛站村新時代發展經驗
(一)牢牢抓住促進“三農”發展人才這一關鍵要素
牛站村黨支部以支部班子強、運行機制強、組織生活強、黨員隊伍強、作用發揮強為統攬,狠抓黨支部建設質量,推進黨建工作全面過硬。一是嚴抓人才支撐。抓黨建、聚人才,這是牛站村近年來實現穩步發展的關鍵所在。加大從大學畢業生、致富能手、返鄉創業等群體中發展黨員力度,及時把政治素質高、致富能力強、群眾認可度高的農村實用人才充實到村社干部和后備干部隊伍,吸引優秀人才投身到農村工作中來。二是嚴格組織生活。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扎實開展“主題黨日”活動,組織廣大黨員走在前、做表率,切實增強支部組織力、凝聚力。三是嚴密組織體系。著力推進“黨支部(村)—黨小組(社)—黨員聯系戶”的村黨組織體系建設,注重發揮黨小組作用,通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黨小組組長包聯村民小組、黨員聯系戶,持續深化村黨組織體系建設,支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能力得到提升。
(二)最大限度創造“三農”發展進步的基礎性條件
2018年,村“兩委”班子借助政府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著手啟動耕地整合規劃工作,組織牛站鄉賢、有威望的群眾耐心細致做好每一戶思想工作,用最大限度保障群眾利益。高標準農田改造過程中修田間道路、灌排水渠等需要占用農戶耕地,按照占用多少做出合理處置,以登記造冊的方式永久保存檔案資料,以備后續查證使用,村“兩委”班子科學、合理、合情的處置方式得到了98%以上群眾的擁護支持,完成了農田、灌排設施、田間道路、電線鋪設于一體的系統工程,為“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創造了現實條件,為招商引資鋪平道路、奠定基礎。組織成立永登騰盛種植養殖合作社、永登忠誠勞務有限公司,架起牛站村與項目投資商之間的“連心橋”,為種植基地的高效運行提供管理和服務,努力維護牛站村集體利益、群眾利益,有效保障投資商合法權益,爭取實現村集體、村民和項目投資商多方共贏,有效維護“支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高效運行。另外,村“兩委”提前研究、提前計劃,積極向縣一級黨委、政府爭取項目,就近向企業尋求必要的投資幫助,近年來按需爭取完成了一眼機井(投資60余萬元),硬化產業路1.6公里(投資70萬元),村“兩委”多方籌資建設5公里大通河畔濱河路,爭取西紅柿基地鋼架棚150畝、育苗棚2座、交易市場3000平方米和400噸冷庫(總投資350萬元)。有計劃的為促進牛站村經濟發展筑牢根基。
(三)借助外力做好“三農”發展規劃這一必要環節
通過牛站村“兩委”班子和全村群眾的不懈努力,逐年穩中有增的村集體經濟收入讓全村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經過村“兩委”班子反復討論研究,不惜花費有限的村集體收入,一致決定要搭上“鄉村振興號快車”,緊扣有關“三農”發展政策,為牛站村未來實現長足發展、全面振興,邀請當地鎮政府代表、村民代表和專業規劃機構共同研究制定出《永登縣連城鎮牛站村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22-2025)》,通過解讀政策依據、分析發展現狀、規劃目標定位,分別做出產業、生態、文化、組織、人才振興規劃和村莊建設規劃、村莊行動計劃,通過審議,全村群眾一致同意實施。這一重大舉措,為牛站村未來發展繪制了藍圖,有效避免盲目性、隨意性問題發生。
(四)高瞻遠矚瞄準“三農”發展高效運作模式
牛站村憑借抓黨建、聚人才形成的優勢,使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黨員和群眾凝聚到黨支部、村委會班子中來,責任和使命讓他們想盡一切辦法為牛站謀出路、促發展。為保證高效發展,村“兩委”班子不斷學習和探索產業發展運作模式,借助以往的工作經驗、網絡媒體報道的典型案例,甚至有選擇地帶隊外出實地考察,學習其他地方的成功做法,與牛站村具體情況進行深入融合對接,探索出更適合當地發展的高效運作模式,實現多方共贏。
三、牛站村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
(一)集體經濟增長遇到瓶頸限制
牛站村自2018年以來,村集體經濟連年實現增長,發展質量持續優化提升,從過去簡單收取資金利息,到現在實現質和量的突破,2022年收入50萬元,在永登縣全縣各行政村中排名靠前。但是,受牛站村產業發展規模、質量等條件限制,在現有運作模式下,種植合作社和勞務公司實現的經濟收益基本達到飽和狀態,在現有規模基礎上實現再突破、再增長有一定困難。
(二)擴大產業規模上受到多方面制約
啟動實施的西紅柿種植、無籽西瓜種植占據了牛站村95%的灌溉耕地,總面積達2650畝。耕地總量的有限成為種植產業再上規模繞不開的限制因素,另外,在周邊區域乃至省域內種植品種同質化影響下,生產的綠色優質農產品容易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往往遇到果賤傷農的問題,影響投資方種植積極性,連帶影響村民務工收入和村集體經濟收益。農產品僅停留在原始產品階段,缺乏深加工工藝,農業產業鏈延伸不夠。沒有形成認可度高的農產品品牌,市場競爭中不具有更大優勢。
(三)農業與觀光休閑銜接尚未實現
受資金、管理等多種限制,各項配套設施、設備很難完成,農業基礎初步形成,但分區域、分功能設計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甚至打造全省農業發展實踐教育基地、大通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教育基地等僅限于計劃階段,距離計劃目標還有很長路要走,距離實現產業振興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四、牛站村及周邊區域未來發展重點舉措思考
(一)持續鞏固農業產業發展
增強農業科技意識,關注耕地土壤保護和培沃,合理實施土地休耕輪作,引進適合當地生長的品種作物,確保耕地輪作過程中農民收入不降、集體經濟收益不減、土壤環境不受污染,形成成熟高效的現代化農業產業模式。如,牛站村通過引進外商,連續兩年在相同耕地上種植550畝西紅柿、2100畝無籽西瓜,解決當地農民務工560人。但西瓜種植對土壤環境有破壞作用,按專業人員的提議,每連續種植3年,必須要進行輪作和土壤功能的修復,避免土壤整體生長能力的下降,影響后續發展。為此,牛站村“兩委”班子始終沒有忘記破解這一難題,通過多方尋求專業幫助,引進巨菌草進行試種,為第二年土地輪作、土壤修復做準備,通過系統治理,努力做到農民就近務工數量不減、工資性收入不降、土壤功能修復科學有效、集體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二)發揮中心村輻射帶動功能
2023年3月,中共連城鎮規模農業發展中心村委員會在牛站村揭牌成立。連城鎮規模農業發展中心村黨委的成立,目的是通過發揮鄉村振興先行村在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基層治理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以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為引領,推動聯建村資源、要素、服務優化配置,形成整體協同發展的效應。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融入產業發展中,以組織推動、黨員帶動、產業催動提速產業發展、提質富民興村。中心村黨委的成立為實現服務群眾、發展產業、提升治理一體推進和支部聯建、產業聯營、資源共享有效融合邁出了新步伐、探索了新舉措。中心村黨委緊緊圍繞牛站村各領域、各方面的有效做法,做好應用推廣工作,不斷加快組織振興引領鄉村振興的步伐。
(三)聯合周邊村落謀劃大產業
圍繞“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的工作目標,牛站村聯合周邊村落,堅持黨建引領,發揮資源優勢,突出文化特色,推動農業農村農民共同發展,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融,田園家園樂園全民共享。合力謀篇布局,結合傳統村落和山川田園風貌,構建以文化旅游為主導,農業種植為基礎的民俗文化旅游特色村落群,把牛站及周邊村落的發展融入魯吐司、吐魯溝景區,乃至連海區域、永登縣域內發揮功能上進行定位,謀劃實施文旅產業、農業發展實踐教育基地、大通河流域生態保護示范教育基地,分區規劃落實,全系統整體布局,實現農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多方受益,配套服務魯吐司、吐魯溝大景區建設。
(四)做好一二產業融合發展
對接周邊企業,履行企業屬地社會責任。中心村黨委主動對接當地鎮政府和屬地企業,多方溝通協調,表達發展意愿,共同商議企業日常使用耗材來料加工等事項,集體創辦加工企業,如企業用包裝耗材,爭取擴大農民就近就業數量、質量基礎上,實現集體經濟再增長。集體創辦農副產品深加工企業,如,西紅柿醬生產企業,牽扯到大通河是黃河二級支流,對水源地保護的具體限制和要求,中心村黨委班子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考慮跳出地域謀發展,選擇生態保護等各方政策允許,又具備良好發展條件的地方辦企業,把牛站村及周邊優質的農副產品集中深加工,以更高附加值的成品對外銷售,打破傳統思維謀事創業。
(五)不折不扣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
相比于別的區域,地處大通河畔意味著有更艱巨的生態保護任務要落實。但同時,也意味著享有更多的機遇和利好政策。中心村黨委必須帶領區域內各村,嚴格落實“河長制”“林長制”工作任務,保持區域內山清水秀,奠定綠色生態底色,培植區域實現綠色高質量發展基礎。
◆作者單位:中共永登縣委黨校(永登縣行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