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江蘇:丹陽市云陽第一中心幼兒園)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一項常態化的工作,科學的幼小銜接能確保大班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平穩過渡和順利銜接。
幼兒園行走課程是指幼兒通過親身體驗、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的方式,以實地體驗的方式對本地區自然和社會資源進行科學探究、深度互動而獲得經驗的教育活動,這也正體現了幼兒階段科學領域發展的核心: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探究能力。
本文以大班行走課程“探秘小學”為例,通過“行走前——小學生活是啥樣”“行走中——探秘小學在行動”“行走后——我的小學我做主”等項目活動的開展,讓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過程,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孩子的科學素養得到有效提升。
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典型表現之一:有目的地探究。大班孩子在探究活動前對自己要做的事有大致的想法,并能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自主探究,樂意嘗試,探究解決問題。
在行走前,教師引導孩子用科學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通過問題調查、資料查找、云上采訪等多種渠道,讓孩子在行走前就對自己要去小學有大致的想法,并根據自己的想法主動猜測,進行自主探究,做好各種準備(思想上和物質上),探究解決走進小學的行走攻略這一問題。
科學教學大都以發現問題或提出問題作為探究活動的開始,為了更好提升孩子的科學素養,我們針對孩子的需要,提出三個問題,問題1:你們心目中的小學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問題2:對上小學這件事,你們會有怎樣的心情呢?問題3:關于小學你還想知道什么?對這三個問題,孩子進行了猜想和預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從這些猜想中看出,大多數孩子對小學的印象更多的還是積極的,這一點很讓人欣喜。但是同時,他們也會有一些小擔心。一是因為對小學生活不太了解,二是和他人的交談中,獲取了一些讓自己擔心的信息(比如教師很嚴厲,作業完不成會被批評等)。
孩子討論過后,帶著問題清單回家咨詢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讓他們幫著一起答疑解惑。整理好之后,孩子根據自己想了解的內容繪制好自己的小學參觀計劃,制作好去小學參觀的路線圖,完成自己的探秘小學行走攻略。教師對攻略進行了匯總,發現問題基本聚焦在三個方面:小學的“人”、小學的“事”、小學的“物”以及這些“人事物”和幼兒園的一樣嗎?根據這三塊內容,孩子分成了三個探秘小組,分別去探秘相應的內容。
參觀小學是每年大班幼小銜接的一個常規活動,走進小學課堂、參觀食堂、走進操場等,孩子只是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到小學走一圈,這種銜接缺乏主動性。我們讓孩子自己繪制行走攻略,并根據不同探秘興趣點自然分組,通過觀察、感知、實驗,大膽探索,進行項目式學習交流,這種方式有效支持了孩子的自主學習,培養他們樂于嘗試、勇于探索的科學素養,讓幼小銜接的內容更豐富。在提前計劃、收集問題、制定攻略的過程中,孩子要預想問題、學會提煉和總結,并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征等,他們調查、驗證、記錄,不斷提升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也為從幼兒園走向小學積累了寶貴經驗。在此過程中,孩子始終在積極主動地探究中,是一個主動探究的學習者。
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典型表現之二:完整深入的探究過程和合作交流。大班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有所發展,活動前預測的能力、活動中檢驗和求證的能力有了明顯提高,能遷移經驗來設想當前的事物與研究的問題,并且對自己的探究過程開始嘗試多元化、個性化地記錄與表達。同時,興趣相同或相近的孩子喜歡結成探究小組。
行走中,我們充分發揮外在教育資源的力量,幼兒園、小學兩兩合作,給孩子幼小銜接的行走探索提供必要的幫助,孩子聚焦問題、記錄過程、親身體驗、實施計劃,有效銜接。
科學活動中,教師作為探究活動的組織者,要為孩子創設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使孩子真正參與到每一個活動中去,讓他們經歷科學、體驗科學、理解科學。到了走進小學的日子,三個項目組的孩子分別在教師的帶領下,帶著他們的行走攻略來到小學。
“小學中的人”探秘組帶著他們的問題采訪了一年級的老師:小學一年級有多少個班級呀?每個班有多少人?小學的小朋友好不好相處?小學里每個班都有班長,班長是怎么來的呢?……“小學中的事”探秘組來到操場上,采訪了在操場上進行活動的小學哥哥姐姐:“小姐姐,你們每天都來操場鍛煉身體嗎?小哥哥,下課的時候可以玩什么呀?小學里要上些什么課?”“小學中的物”探秘組參觀了食堂、教室、圖書館、操場等地方,提出了自己的問題:“小學的桌椅一排一排擺放得很整齊,為什么不像幼兒園那樣圍在一起呢?操場上的旗桿有個奇怪的裝置是什么?”過程中負責采訪的孩子專注、大方地進行著提問,認真地聆聽被采訪對象的回答,負責記錄的孩子則用繪畫和拍照的方式將采訪的過程和結果進行了記錄,負責探索的孩子主動去觀察、嘗試。孩子回園后,同小組的孩子分享信息,討論項目海報的制作,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科學記錄行走的內容,分享自己的發現,思考小學和幼兒園的異同。
分組行走參觀小學的這個過程,讓孩子深入體驗探究過程,改變了以往整齊劃一走過場的參觀模式,指向了更多個別孩子的需求,支持了孩子個性化的發展,也呈現了他們自己獲得的經驗,真正做到了科學素養從玩中學、學中思而來。孩子用觀察、討論、對比的方式,表達了自己小組的觀摩感受,也表達了他們對小學生活的期待和擔憂,用發散的思維展開了對小學生活的聯想,用科學的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分享自己獲得的對小學的認知。
大班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典型表現之三:遷移科學經驗到新的游戲和探究活動中,形成受益終身的科學素養和探究能力。
行走后,我們通過分享各項目組的學習海報,對比小學和幼兒園的相同和不同,幫助孩子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小學生活,從心理上做好銜接準備;制訂學習計劃,并嘗試執行和調整,幫助孩子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學習分類、整理的小技能,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學習習慣,逐步適應小學生活;設計小學的校服和專屬的上學路線,暢想自己成為小學生的樣子,鼓勵孩子成為很棒的小學生;設計一所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小學,嘗試與不同同學和教師交往,嘗試進行團隊合作等。
《指南》科學領域目標2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指出:5~6 歲的孩子在成人的幫助下能制定簡單的調查計劃并執行。進入小學,要和幼兒園一樣,對自己一天的生活做合理的安排,孩子從早上的起床、課間十分鐘和放學回家這三段時間進行了計劃,討論了起床計劃,分享了課間十分鐘計劃,繪制了放學回家計劃,通過計劃的制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管理習慣。比如在“我的時間我做主”的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按自己的意愿制訂一周的計劃,嘗試用表格、繪畫和文字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的計劃,從而培養科學做事的計劃性和條理性,也提升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包、文具是進入小學后每天必用的,和爸爸媽媽一起到文具店挑選好合適的文具,整理書包和文具也是孩子應具備的技能,孩子討論著文具和書包的整理方法,也思考著文具的使用方法。比如,教師組織開展了“我是整理小達人”的科學活動,孩子在游戲中探索將不同大小的紙盒裝入收納箱的方法,感知物體形狀和空間的關系,并延伸到整理自己的玩具、整理自己的書桌、做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動等等。
對大班孩子來說,走迷宮是他們生活中非常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從起點到終點,中間有很多條路,但不是每一條路都能順利從起點走到終點。我們專門組織了科學活動“我家到小學的路線圖”,開展了辨別方位、認識方位指示箭頭、看路線圖尋找對應位置、根據位置畫路線圖等,引導孩子在“路線圖”和“對應位置”之間進行正向、逆向思維的探索,豐富他們對空間方位識別的經驗,培養了他們認真專注、大膽嘗試的科學探究精神。在活動中,孩子描述著每條路上不同的風景,體會著“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神奇。我們邀請爸爸媽媽有空時,帶孩子實地走一走每一條路,親身體驗不一樣的風景。
孩子們一起做了和小學相關的項目學習,對即將進入的小學有了更多的了解,對小學的外觀、課程、生活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幼兒1 說:“我希望小學的面積很大,這樣大家在課間的時候可以有更多游戲的地方。”幼兒2 說:“我希望小學有很多好玩的體育器材,這樣就能讓我們把身體鍛煉得棒棒的。”等等。在孩子表達的同時,教師也在根據孩子的興趣點,開展相應的活動,讓孩子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例如教師根據孩子對小學旗桿的興趣,開展了“奇妙的滑輪”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觀察、比較和分析,去發現旗桿滑輪升降的奧秘,并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升旗的原理,同時,還設計了輪滑提物的游戲,學習打結的技能,讓孩子記錄滑輪每轉動一圈,滑輪旗桿向上和向下運動的距離,在這個過程中,促進了他們觀察、探究、對比和反復驗證等科學能力的發展。
孩子推選出班長帶大家讀故事;每組推選小組長,負責收發操作材料;嘗試學習做眼保健操;排出每天的值日生,負責打掃班級衛生等等。
克里斯汀·夏洛和勞拉·布里坦在《兒童像科學家一樣》一書中對幼兒應具有重要的科學經驗這樣介紹:經驗不是為了經歷事件,而是為了在經歷事件后獲得某種思維方式。在這個“探秘小學”的行走課程實施中,孩子改變以往為了行走而行走,為了銜接而銜接,最大限度地培養了孩子用科學探究能力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了他們的科學素養,展示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時間管理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提升了觀察、比較、分類、概況、分析、驗證、計劃和實施調查、記錄和收集信息等能力,這些能力也為孩子進入小學階段生活和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