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枚(福建: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
數學屬于學生必修學科,在整個學習體系中,占據著關鍵位置。“數感”可稱得上是學生展開思考的前提,只有學生形成優良“數感”,才能為之后順利學好數學打下基礎。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數學教師逐漸看重“數感”培養。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想要實現有效培養,必須適應發展潮流,尋找與信息技術相適應的授課方式,通過合理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培養工作中,為數學教學提供優良環境。
“數感”一詞早在20 世紀50 年代就已經出現,屬于較為系統抽象的概念。“數感”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以最簡單的分辨物體大小為例,在落實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教會學生明確物體的大小,但是卻沒有辦法幫助學生養成比較大小的能力,為此,“數感”的作用價值就凸顯出來。在教學期間,想要真正提升學生的“數感”,教師就必須積極引導學生展開自主想象,并不斷提升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真正發揮“數感”的作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為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依舊還會堅持選擇灌輸式的教學手段加以運作,并沒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這種沒有以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狀況為基礎展開教學的舉措,極易喪失學生“數感”有效培養的好機遇。雖然少數學生可能天生就有較好的“數感”,但因教學模式的不科學,“數感”的培養價值自然也無法被有效激發,培養效果并不理想。
此外,因數學是一個較為抽象的學科,所以小學生在學習數學這門課程時,可能會相對較為困難,而“數感”這一抽象的概念,更是讓學生難以抓牢。如若小學生沒有對相關的數學知識形成較為系統的理解,那么自然就不會積極主動參與數學的學習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如若教師展開“數感”的培養工作,收獲的成效自然也無法實現預期目標。現今,人們已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理念深入人心,在諸多領域都能看到互聯網的身影。教育行業也不例外,隨著“互聯網+教育”這一理念的不斷深入發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改革中的地位日益突顯?,F在信息技術已成為有效培養學生“數感”的關鍵方式之一,但是依據具體的教學現狀不難發現,部分教師在培養學生“數感”期間仍存在忽略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價值的現象,實際的培養成效和預想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數學是一個系統性學科,屬于長期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為保證學生真正吸收豐富的數學知識,都會有意識強化自身對于學生“數感”的培養,憑借提升學生對數學的感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接受能力,為其能夠直觀提升學習成績提供保障。實際上,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教學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幫助學生掌握多深厚的知識,而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能力,實現持續發展。在此時,“數感”培養價值就越發凸顯,教師可憑借對學生“數感”的高效培養,直觀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去分析解決問題,為學生實現長久的發展提供保障。
在信息技術背景下,“互聯網+教育”的教育理念出現,信息技術已然成為教育落實的常用手段,而“數感”的培養屬于小學數學教學中較為關鍵的一環,教師可憑借其實施,促使數學教學形成高效局面,教學意義十分顯著。如何高效使用信息技術,抓住培養“數感”黃金期,為促使學生能夠實現運算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的全方位提高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為教育工作者重點關注的問題,接下來,筆者就詳細為大家分析,望能通過有效的分析,為其他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借鑒價值的參考。
數學學科,其終極目的就是解決生活中所發生的現實問題,它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即使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數學在生活中的地位依舊不可撼動,因此在具體培養“數感”期間,教師可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有意識將數學課程與現實生活進行聯系,以此深化具體的培養成效。
以《三角形》這一課為例,在教授此課程時,教師可憑借在互聯網之中積極搜索與三角形相關的圖片素材,例如小紅旗、道路警示牌以及晾衣架等,幫助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入手,全方位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助力其建立有關圖形的“數感”。這種極具生活化的授課方式,可進一步貼近學生心理,使學生能夠在生活實踐之中,充分體驗數學的現實魅力,形成較為良好的“數感”,可操作性較強。
此外,實踐的作用也要被積極凸顯,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相關的知識,對于知識記憶力也會更為深刻。細化來講,在實踐中展開知識的思考,可幫助小學生從深層次了解其內在含義,形成更細膩的“數感”,降低遺忘知識的可能性。因此,教師在具體講授知識期間,要適當設置實踐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擁有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形成良好的邏輯感。
再以《統計》這一課為例,在落實完基礎知識講解之后,教師可為學生設置繪制統計圖任務,這種實踐任務所涉及的數據可以讓學生自主去收集,這種通過學生自行收集數據等方式得到的統計圖,可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在積極主動思考背景下,感受數據與條形統計圖之間的密切關系,進一步呈現信息表達的魅力,為直觀提升學生對數學的感知能力、培養良好的“數感”提供保障。
想要高質量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必須緊密圍繞學生的身心特征來進行科學培育。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的優勢背景下,憑借信息技術的手段,為學生構建適宜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能在良好的教學情境之中,更深層次理解運算的價值意義,實現高效培養“數感”的教學目的。較為真實的數學應用情境,會使知識更加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對于學生的吸收以及理解有推進作用。
運算作為數學教學中的關鍵一部分,屬于學生學習數學必須面對的一環,對于學生更好地解決數學實際問題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為有效提升培養成效,合理運用信息工具,在運算意義理解中培養學生“數感”十分關鍵。教師在講授《小數的加法與減法》這一課時,可借助信息化工具,充分還原買賣商品情境,并在情境之中,呈現出帶有小數點的物品標價,如“薯片4.5 元、飲料3.5 元、冰棍0.5 元”等,以這種較為真實的購買場景為具體切入點,要求計算出購買上述所有物品的真實花銷,在不斷強化學生對小數感知的同時,使其真正掌握運算能力,提升自身的“數感”。
在小學數學教學期間,教師通常會使用親自數一數等實踐手段來引導學生充分掌握較為抽象的算理。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小學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有意識將這些較為抽象的算理,通過信息化手段,更為生動直觀展示,憑借對教學模式的創新,促使學生深化對算理的理解,為真正強化其對算理的感知提供保障。信息技術時代,小學數學教師要想真正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就要在教學期間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不斷深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讓學生能夠在充分了解算理的背景下,發展自身的“數感”。同樣以《100 以內的加法與減法》這一課為例,在具體教學期間,教師可要求學生憑借實體工具,將計算的過程展示出來。憑借這種實踐形式,幫助學生在實操期間快速解決計算問題,隨后教師可再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具體的操作流程,讓學生能夠在實踐與圖形有機結合的背景下,對算理形成較為深刻的理解,自發構建知識體系,在深入培養學生“數感”的同時,有效地優化小學數學的教學成效,真正實現高水準教學。
實際上,數學的學習離不開計算,而估算作為計算的重要一環,作用十分明顯。教師必須明確估算的價值意義,通過設立相應的情境,幫助學生落實簡單的估算,使學生能在運算期間,得到良好的“數感”培養,真正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成效。估算在現實生活中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可以將其稱為生活中的必需技能。因此,教師在具體教學期間,要先積極引導學生真正理解估算的價值,隨后再依據估算方法的多樣,有意識改變機械性估算手段,憑借信息技術的支持,引導學生能夠自發參與進估算的實踐之中,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提供保障。
以《運算定律》這一課為例,教師可設置“大客車有59個座位,小客車有21個座位,大小客車各有9輛,800個學生夠不夠坐?”的問題,要求學生憑借反向運用乘法分配律的手段,進行合理估算。在此時,有的學生會將59 估算成60,將21 估算成20。憑借計算得出“不夠坐”的結果。還有一部分學生在將59 估算成60,將21 估算成20 的同時,還將車的輛數進行了估算,將9估成10,憑借具體計算,得出“夠坐”的答案。在此時,教師就可以依據現實的估算方法以及答案是否正確,積極引導學生進行估算規律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學生憑借不斷自我思考,高速提升自身“數感”。再以“兩位數乘一位數估算”這一內容來講,教師在落實教學過程中,可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在現實生活中較為常見的購物場景,憑借視頻購物這種場景的有效構建,充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最后再讓學生參與現實的估算過程中,讓學生以視頻的標價為基準。進行合理的估算,此行為可幫助學生在實踐期間養成良好的估算能力,直觀提升具體的“數感”培養成效,為整體教學水準的提升提供保障。
數學這門課程離不開圖形與幾何的滲透,此方面的內容涉及繁多。因圖形可以給學生較為直觀的感受,所以諸多小學生會十分喜歡教材中所展示的各種圖形。教師必須抓住此教學優勢,有意識為學生提供更為直觀的學習體驗,為踐行高效的“數感”培養提供保障。但因圖形具有多變性因素,所以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極易出現失誤等狀況,這并不利于順利培養“數感”。針對此現象,教師在教學期間,合理運用信息技術,不斷優化圖形教學成效,使學生能夠在圖形學習之中,養成良好的“數感”。以《長方形周長和面積的區別》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具體講授相關的內容知識期間,要幫助學生分清面積公式與周長公式的區別,憑借信息化先進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詳盡的圖形案例,幫助學生能夠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正確掌握具體的計算公式。之后,為進一步鞏固教育成效,還可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動手測量運作,憑借實踐觀察圖形等行為,深化學生對于新課知識的理解,為實現高效率培養學生“數感”的教學目的提供保障。
總而言之,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想要深化教學成效,小學數學教師必須重視“數感”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較好的“數感”,為之后順利展開數學學習打下基礎。實際上,如若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就可快速對數學知識進行拆解,高效率解決各種疑難問題。
綜上所述,“數感”的培養,依舊屬于較為抽象的概念,沒有清晰劃分界線,可以將它理解成是一種潛在的學習規律,也可以將其理解成一種思維定律。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落實培養學生“數感”期間,不能只是單純進行“數感”的培養訓練,而是要以現實的數學知識為落實載體,借助互聯網等先進的教學平臺,合理轉變自身的教育課堂觀念,不斷優化課堂結構,在促使學生全方位發展的同時,直觀提升學生“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