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寧 云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在校大學生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主力軍,是素質較高的人群,象征著祖國的希望。在校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直接影響到國家未來的發展,因此如何保障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有利于身心健康。因此,通過調查普通高校在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現狀,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并提出一些建議和對策,從而促進全民健身工作進一步開展。
1.1.1 研究對象。
以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六所高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對在校大學生的鍛煉行為進行展開分析。
1.1.2 研究內容。
主要調查大學生的鍛煉頻率和動機;包括鍛煉項目選擇、鍛煉形式目的、影響鍛煉的制約因素、體育鍛煉對心理的影響等方面。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萬方、期刊等網絡平臺來收集大量相關資料,對其進行分析,為本文獻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支撐。
1.2.2 問卷調查法
以濟南市章丘區六所高校在校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問卷星線上收集。調查樣本總數1500 份問卷,其中回收問卷1440份。回收率為96%,有效問卷為1425 份,有效率為95%。
1.2.3 數理統計法
通過SPSS 對收集來的大量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和分析,為本論文提供有效依據。

表3-1 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項目的選擇(N=1425)
根據體育需求、價值取向、體育活動環境、體育活動經驗等因素的影響,對在校大學生體育健身活動的選擇進行了研究。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選擇的項目主要以跑步類、球類和健身類為主,分別為40%、20%和20%。其次為水上運動和瑜伽項目。在體育項目的選擇上,學生們會有不同的表現。瑜伽、跳繩和小球類項目百分比上升。
在體育項目中,跑步、球類運動是大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可見它的受眾范圍很廣。而近年來,體育鍛煉也越來越受大學生的青睞,尤其是一些高水平的體育館的建成,更是讓他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跑步運動中去。因此,高校在發展體育活動時,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增加高水平的體育場所(例如增加瑜伽館、游泳館)。
體育動機是以體育活動的目的為動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體育活動和體育活動。通過問卷調查法了解到,在疫情防控期間在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六個動機及占比:強身健體、提高技能、社會交往、情緒宣泄、追求成功、展示自我:
通過表3-2 可知,在六種運動的動力中,學生最喜歡的是強身健體、情緒宣泄兩大動機,緊隨其后的是提高技能和社會交往。說明大學生越來越了解到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通過體育鍛煉來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通過鍛煉不僅身體得到強化情緒也能得到緩解和宣泄,在校大學生情緒會因為學習壓力等因素有所變化,而這些情緒或多或少的會通過體育鍛煉來宣泄。提高技能、社會交往兩大動機表明,大學生在進行體育鍛煉時,其內在動機主要是希望通過體育活動來達到身心健康、保持身材和外在形象、獲得放松和愉悅的心態;能力獲取和社會動機對體育活動的激勵作用不顯著,說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首要目標不在于掌握技能、保持技能水平或拓展社會交往。其主要動機是健康和情緒,再次是交往和提高技能。

表3-2 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動機(N=1425)

表3-3 在校大學生體育鍛煉場地滿意度情況(N=1425)

表3-4 在校大學生鍛煉強度(N=1425)

表3-5 體育鍛煉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影響(N=1425)
調研結果顯示,328 人選擇在室內進行體育鍛煉,1026 人更喜歡在戶外進行體育鍛煉。而在調研的人群中,有584 人對自己的課外體育鍛煉情況表示滿意,713 人表示不滿意,128人表示無所謂.從中可以看出不太滿意的學生還是占多數的,這對學生進行體育鍛煉肯定是有影響的。
體育鍛煉的前提是場地,從在校大學生對體育鍛煉場地的滿意度情況可以看出,學校的場地建設急需加強。有一部分學生會因為對鍛煉場地的體驗感不佳,使本來就搖擺不定要不要進行鍛煉的學生而不進行鍛煉。
學校應當加強對體育場地及器材的建設,以確保其能夠滿足運動員的健康需求。學校應該大力投入資源,包括但不限于財政撥款、社會捐贈、技術改造、教師培訓、科研開發、安全檢查、文化宣傳、社會實踐等,以確保體育活動的順利開展。為了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學校應該提供足夠的體育設施,并向全校師生和社會公眾開放這些設施,讓他們有機會在課余時間發掘自己的體育潛能。
在校大學生的成長關系著國家的未來與民族的希望,為了提高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建議“一周三次或更多的運動,一次30 分鐘或更多,適度運動”。不同的運動項目,對人的鍛煉是不一樣的。如果選擇打籃球或踢足球等劇烈運動,應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體質較弱的人可以選擇羽毛球、乒乓球等體力活動較少的運動,除此之外,也要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
在運動類型的選擇上,單獨運動的傾向較高。調查中在校生有464 人選擇低強度輕微運動(散步、八段錦、廣播體操瑜伽等),占調查總人數的57%。有428 人選擇中等強度持久的運動(慢跑、騎行等),占調查總人數的30%。有185 人選擇高強度運動(體能訓練、踢足球、打籃球),占調查總人數的13%。
WHO 指出適當的體育運動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改善換氣和肺通氣,提高機體吸氧能力,改善心肌功能和血管彈性。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大腦的思維活動,;促進心理健康,減少抑郁癥,強迫癥和孤獨感的發生,可以讓你更加靈活和清晰,并且可以提高記憶力和睡眠質量。體育鍛煉可以促進消化,促進營養吸收。體育鍛煉還可以促進肌肉生長,增加韌帶強度,燃燒體內脂肪。體育鍛煉可以減輕學習壓力,緩解學習精神壓力。體育鍛煉可以幫助學生在陽過之后循序漸進的恢復自己的身體。綜上可知,章丘大學城學生在疫情防控期間的健身鍛煉的強度等方面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人類的身體和心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缺乏一定的體育鍛煉身體就會引起心里的不健康。以下通過心理測試量表得到:
大家都知道體育鍛煉能有效鍛煉人的身體素質,適當鍛煉讓人更加健康,那么進行體育鍛煉是如何促進心理健康的呢?下面介紹的有關經驗以供參考。
一是身體活動可以創造一個最佳的精神狀態,參加適當體育活動的學生最喜歡運動。這些運動的享受極大地影響著學生的心情和心情。鍛煉對不愉快的情緒具有宣泄、中和、調節等作用。借助體育鍛煉,不僅可以釋放能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釋放體內不愉快的腫塊。伴隨著血流量增加和耗氧量增加的體力活動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積極影響,抑郁癥可以得到控制,因為抑郁癥通常與體力活動增加時腎上腺素水平降低有關。
二是體育鍛煉可以緩解壓力。情緒水平可以作為評估人們身體活動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的重要參考。許多研究表明,愉快的、非競爭性的或有節奏的身體活動可以產生明顯的短期情緒影響,從而導致積極的情緒狀態。
三是鍛煉可以提高自控力。學生通過運動發展控制和自我控制。他們可以在體育運動中更成功、更有競爭力,擺脫體育運動的壓迫。這種積極的情緒體驗變得更加有意識地參與運動,提供了直接的心理益處。
四是體育活動有助于建立獨立的人格。體育有助于性格的形成。一方面,這項運動以對抗和競爭為基礎,有助于表達人類的力量、韌性、信心、勇氣和智慧。
大多數人選擇跑步類、球類和健身多的單人運動或少數人的安全性和健身性相容性高的運動項目,既保證安全又保證體育鍛煉。絕大多數人能夠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對體育有著濃厚的興趣,能主動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在校大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首要目的不在于掌握技能、保持技能水平或拓展社會交往,而在于強身健體和情緒宣泄。體育鍛煉場地目前還不能滿足在校學生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要增加在校大學生以個人活動或參與人數較少的活動方式進行體育鍛煉,同時安排適當的運動強度,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
學生在體育鍛煉中處于主體地位,加強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興趣,正確認識體育鍛煉的影響,不僅堅持鍛煉,同時在鍛煉中提高保護自我安全和群體安全的責任意識,加強對心肺功能、有氧能力、血液攜氧能力等方面的鍛煉,使其在體育活動中的自我效能和保障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建立起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自信心。
學校配和在校學生開展傳播體育鍛煉的價值的會議,以電子信息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配合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和意愿,激發學生在校機型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體育教師應嚴格要求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為祖國打下堅實的基礎;結合傳染病防控,要科學準備網絡體育活動,合理準備實踐鍛煉方案,為全體學生提供足夠的參與強度;提升在線健身內容在體育社交傳播中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為您提供所需的信息,運動指導,解釋運動中的安全問題,參加社會運動媒體在大學生校園體育知識宣傳中的引領作用,通過建立以網絡平臺為基礎的,增強大學體育鍛煉意識,為促進學校體育鍛煉行為的可持續發展;教師應加強線上體育課的任務,提升課堂趣味和多元性,嚴格監督學生;同時,引導學生按照適宜性、持續性的原則,在體育課上進行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以提高體質、提高免疫力。
學校還應開展專業體育知識講座,開發大學生體育文化活動,并且利用網絡平臺上傳“體育活動視頻”向學生宣傳關于體育、健康、鍛煉方法等方面的知識,鼓勵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愉悅了身心,他們就會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主動參與體育鍛煉。
除上處舉措外,學校應加大體育場地器材的建設,調整不同類型的場地器材的比例,尤其應該加強休閑娛樂型場地器材的建設,滿足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不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