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明
關鍵字:跨學科;單元教學;知識經驗;解決問題
美國學者舒梅克(Shocmaker) 早在1989年就提出了跨學科教學的定義:教學將跨越學科界限,把課程的各個方面組合在一起,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從而使學生在廣闊的領域中學習。《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增加了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容,提倡一線教師積極探索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相關教學。基于此,筆者進行了跨學科教學的課堂實踐,并總結了跨學科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策略。
在筆者進行的三年級《障礙跑》教學中,教師布置了學生以繞過障礙為基礎,通過小組討論創設不同的障礙并探究不同過障礙方式的任務。學生并沒有明白教師的意圖,浪費了大量時間,也無法達成教學目標。這樣一個常規課堂的實際問題,帶來了跨學科教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一次效率低下的課堂,凸顯出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要從學生的角度和已有經驗出發構建課堂語言。一個看似簡單的任務——創設不同的過障礙方式并嘗試,卻因為學生無法明白教師的意圖而思維受阻。要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利用學生已有經驗和知識來幫助其明白教師的任務意圖。語文學科中造句與仿句的本質問題正好與之契合。筆者以繞過障礙這一任務基礎,進行造句“我可以繞過障礙”,學生仿句“我可以……過障礙”,并要求小組演練,用實踐證明所仿句子的可行性。語文的造句、仿句是學生的已有知識與經驗,學生的發散思維、想象空間被打開,于是,不同的過障礙方式層出不窮。
在仿句的良好效果基礎上,擴句更是將障礙跑的后續教學引入佳境。用擴句“我可以(輕輕地、快速地、安全地……)(跨、鉆、跳、滾……)過(高高的、寬寬的、低低的……)障礙”,來幫助學生深度思考與實踐,解決課堂教學重難點,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不需要過多地參與設計,而是更多地幫助總結經驗。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與經驗,進入了深度學習狀態。
跨學科知識的融入,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改變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筆者希望沿著這條思路繼續探索,在成功課例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形成跨學科單元教學設想。在后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圍繞教學目標及重點,筆者又成功融入了數學、科學等學科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用數學丈量與估算知識,解決學生對障礙距離和障礙路線設計的開放課堂難點;用科學實驗的經驗,完成學生小組有效探究更合理過障礙的研究任務。由此,從語文的造句、仿句、擴句入手,再到數學的丈量與估算、科學的實驗記錄與分析,形成了一個循序漸進的跨學科教學過程,解決了教學實際問題,明晰了三年級《障礙跑》跨學科單元教學的設計思路(表1)。

表1 三年級《障礙跑》跨學科單元教學設計思路
部分跨學科教學出現多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知識運用不指向問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等目標,只是為了跨學科而跨學科,缺少其跨學科知識運用的意義與價值,沒有針對教學目標或課堂教學核心問題探尋跨學科的突破口。本單元從跨學科教學的目標出發,緊緊圍繞教學的核心問題“學生能夠用合適的動作較快速地過不同的障礙”,將已有生活經驗滲透運用,將語文學科知識關聯運用,將數學學科知識融合運用,將科學學科知識輔助運用,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創設真實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各學科常識,在課堂各環節滲透運用,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與能力。跨學科教學的難點之一,在于教師與學生都停留在學科固有的課堂行為習慣與思維模式。體育學科中,由于隊伍調動、場地器材、學練安全等因素,往往需要體育教師系統全面地預設課堂環節,確保學生按部就班,提升課堂效率。長此以往,課堂中實際的問題情境變得簡單,學生慢慢形成了按口令聽命令、聽從教師安排的慣性思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主動思考、發現問題的思維能力。找到高效的課堂與學生更多自主學習的課堂之間的平衡,是本單元跨學科教學的任務之一。教師需要創設更加真實的課堂情境,這里的課堂情境不僅僅指向技術學練,而存在于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在遭遇真實問題的過程中促使學生打破“聽安排”的慣性思維,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在體育課堂的真實任務中,需要他們能夠運用自身已有經驗與知識,主動思考,發現問題,調動不同學科的知識解決問題(表2)。

表2 課堂真實情境創設—以第一課時為例(部分)
跨學科知識關聯即運用其他學科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學練重難點相關聯,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練意圖、動作要領及價值意義,鼓勵學生勇于提出問題。本單元跨學科教學的前3課時,教師利用造句、仿句、擴句等語文知識與過障礙練習情境相關聯,調動學生的語文知識與經驗,用語文知識點的學科思維去引導學生在造句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本質所在,在造句時針對過障礙動作的動詞(跨、鉆、爬、滾)的選擇時可以提出過障礙的不同方式的問題;在仿句時針對障礙形態(高、低、寬)的形容詞的選擇時可以提出過不同障礙的區別的問題;在擴句時針對過障礙動作的程度副詞(快速地、輕松地、靈巧地跨)的選擇,可以提出不同方式過不同障礙的技巧帶來的過障礙效果的差異性問題。
跨學科知識融合即不同學科知識在學習任務中相互作用、鞏固提升,是多個學科知識共同運用發展的過程,它的運用能幫助學生提升運用不同學科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單元的第4課時,是數學學科內距離丈量與估算的實踐學練,將它很好地與障礙間距的調整進行融合,整個過程需要數學與體育兩個學科知識的相互作用,數學知識需要借助障礙跑中身體學練過程來檢驗知識運用的正確性,鞏固知識。對于更合適的障礙間距擺放這一難點突破,需要學生反復利用數學知識來進行多次的實驗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兩個學科的知識都得到了鞏固,并在更好的學練效果中相互作用、相互促進。
跨學科知識輔助即運用其他學科已有知識經驗為教師在課堂教學組織方式、學練手段、任務形式等方面提供輔助,更好地推動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的過程。如多媒體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輔助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動作過程,發現區別等。本單元的第5課時,運用了科學學科內關于實驗方法與過程的知識經驗,幫助學生有效地開展更適合的過障礙方式的實踐探索過程。有了科學實驗知識的輔助,小組內可以高效地自主完成合作探究,運用實驗的控制變量、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對比等知識科學有效地得出實驗結論,用實踐研究的方式找出最合適的過障礙的方式,用科學手段輔助核心問題的有效解決。
跨學科知識的關聯、融合、輔助等運用能有效地解決課堂學練中的不同問題,這形成了跨學科單元教學的核心,讓跨學科教學更加深入,促進學生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深度學習,鑄就跨學科教學的靈魂。本單元的教學實踐顯示,對于問題的發現、提出、分析、解決等任務,小組合作探究中的實踐效果勝于個人自主學習。
本單元學練任務都是以4~5人的小組形式展開,在小組任務情境中,學生需要在組內進行討論,形成相互學習借鑒的場域,有利于幫助他們習慣性地分析問題,促進創新思維與跨學科知識整合運用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每一次練習的深入,教師都會提供新的任務情境。本單元在小組內從造句到仿句的任務提升中,都要求小組內通過合作來驗證所提供的句子在實踐操作層面的可行性。例如,某一小組在利用跨欄架驗證“我可以輕松地跨過高高的障礙”這一句意時,發現任務無法達成,他們必須快速地分析問題所在,并嘗試新的方式,直到有隊員調整方案,將“跨過”改為“鉆過”障礙。在整個過程中他們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同時還可以幫助他們在下一輪造句或仿句過程中,更加謹慎地運用形容詞或動詞,以此來保證實踐層面的可行性。在這樣的小組合作氛圍中,學生更容易找準自己的定位,感受被需要的意義和價值,幫助其全身心投入學練活動,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
跨學科教學在實施過程中容易出現為了跨學科而跨學科的問題。需要時刻明晰跨學科教學的目的與價值所在。其次,如何以單元教學的概念促進更全面的跨學科教學也是確保跨學科教學有效實施的路徑之一。為此,筆者根據跨學科教學的問題與有效的跨學科單元教學要素,制定了跨學科單元教學效能自我檢測量表(表3)。以便在執教者進行跨學科單元教學設計與實施時,能夠較好地把握跨學科單元教學的方向,避免出現為了跨學科而跨學科的無意義現象。

表3 跨學科單元教學效能自我檢測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