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文江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1]。2022年4月發布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修訂原則中強調“加強一體化設置,促進學段銜接,提升課程科學性和系統性”[2]。在課程理念中強調“加強課程內容整體設計,保證學生學習和掌握結構化的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在不同項目教學提示中,提出“注重和指導學生學習結構化的運動技能”。學業水平考試則提出“以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為主要命題內容”。可見,課程內容結構化不僅要體現在課程理念上,而且要體現在“教、學、評”中,也就是要走向實操。但是怎樣結構化,《課程標準(2017年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均沒有給出具體操作方法,需要一線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去探索和作答。基于此,本文按照學科大概念的精神表達,以及大單元教學的要求和知識與技能結構化的特征,結合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實踐,提出課程內容結構化的路徑,以加速核心素養落實。
認識事物把握事物特征,是認識事物的一般規律。同理,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也需要把握學科大概念特征。通過對學科大概念深刻學習,透過其“指向具體學科知識背后的更為本質、更為核心的概念或思想,它建立了不同的學科知識間的縱橫聯系”[3]的表達,得出學科大概念與核心素養存在高度的內在一致性,是課程內容走向結構化思想源泉的結論。為此,研學部分國內外學者這方面研究成果,以及課標中相關內容,本文認為,學科大概念特征可用學科、核心、本質、思想、統整、遷移等關鍵詞來概括。
“學科”,學校教學的科目,如語文、數學、英語、體育與健康等。“核心”,核心位置、核心內容和核心任務。“本質”,學科本質,具體到體育與健康學科是健身育人。“思想”,學科觀念和思維潛能。“統整”,異中求同,整體知識與技能而非碎片。“遷移”,應用和促進。
由此可見,從中觀層面使課程內容結構化,是綜合地、系統地將學科基本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體能和基本方法聯系在一起,在學科內甚至學科間建立起橫縱聯系,具體理解是賦予知識與技能層次性和關聯性特征。層次性是指知識之間和技能之間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的遞進關系。關聯性是指各個知識之間和技能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諸如這些學科大概念的特征精要、結構化知識與技能的特征,只有總結、認識和理解,才能準確把握,指導課程內容結構化。
課標是教學指導綱領性文件,其精神是學科教學的“魂”,理念是學科教學的“神”,課程目標是學科教學的“標”,課程內容是學科教學的“根”。素養導向、結構化導向是《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改變和提倡,這是對學科大概念的呼應,是中小學體育教學通過學習內容結構化,發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根鑄魂。培根要精準把握課標中課程內容,只有精準把握,才能讓學生學習的知識與技能沿著認知結構實現結構匹配,以及知識與技能與核心素養對接。換言之,一個對課標內容要求不清楚的教師,是不能做到沿著其結構進行結構化操作的。
為此,要深刻接受課標學習一知半解的教訓。學習課標是老生常談,之所以再談課標學習則是基于部分教師消極被動的行為。嶄新的課標沒有一點標注,看不出讀的痕跡,沒有變化的厚度,彰顯讀的程度。這種缺失學習欲望和主動性的狀況具有普遍性,制約了教師教學能力提高。學習課標成為上各種公開課、展示課和競賽課,以及各種教師考試等的專屬。課標學習需要堅持,這樣才能悟到課標真諦。透過常態課教學、各種形式的交流,不難得出課標沒有學透的結論。同時,學習課標要學用結合。學是為了用,用也是學的過程。如果給學貼上標簽,那么用就顯得急功近利了。為此,學與用應走向結合,且活學活用,如將學和聽、評、議、磨、說課等結合起來。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將課堂體育學習推向深度,這種寄托學之深與教之深的教學相長,不是海市蜃樓,是基于對“教什么”的把握,內容模糊抓不住知識與技能結構,何談結構化和深度學習。只有用心研讀課標,才能明確“教什么”,才能形成知識與技能結構化的基礎。
由于學科大概念具有模糊性和廣泛性,概括出來需要對同類項目或不同項目對應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等進行異中求同,這樣提煉出的學科大概念方能具有宏觀指導性、“吸附”性和求大成的一面。如水平三學習個體性球類項目,這類項目屬于開放性運動技能,顯著特點是結果的不確定性。為此,將這類項目的學科大概念確定為:快速運動決策。以這樣的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水平三學習乒乓球接球后的展示和比賽結構化為:接平擊球展示比賽、接旋轉球展示比賽、接平擊球和旋轉球混合展示比賽。這樣結構化,比賽情境逐步復雜,發球由平擊球到旋轉球,接球由推攻到搓攻,再到推攻與搓攻結合體現進階。展示和比賽中學生根據對方來球進行判斷快速做出接球動作選擇,充分體現了快速運動決策的核心思想。
開放性運動技能以動作關聯形成動作組合使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形成結構化的樣態,這是結構動態變化的使然,是知識與技能告別碎片走向整體的開始,也是《課程標準(2022年版)》內容整體設計、學習和掌握結構化基本運動技能、體能、專項運動技能和健康技能課程理念的體現。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很豐富,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內容有6類,每一類內容有著自己的結構特征,其中跨學科主題學習則是一種多學科融合的大結構。這些結構被發現和運用,要求教師廣研教材去凝練出學科大概念,促進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學習融入思維、情感、心理和人格等多種元素,提高“學、練、賽”主體水平。
學科大概念對應系列學習主題,系列越具體,結構化體現越精細。隨著《課程標準(2022年版)》專項運動技能大單元教學的提出,基礎教育階段除一、二年級之外,全部進入大單元學習。大單元教學內容結構化進階對體育教師是一個挑戰,因為他們過去以小單元教學居多。現如今,將基本知識與技能、技戰術運用、體能、展示與比賽、規則裁判方法、觀賞與評價等,依據水平學習內容要求進行整體設計,組成結構化的大單元而非簡單的內容排列,是精研教材分階段擬定遞進主題,再在不同主題引領下進行內容填充,這樣大單元教學內容,才會從容走向結構化。
如水平二學習籃球,三年級是學習專項運動技能的起始階段,基于學生的籃球基礎,將18課時的籃球大單元按“認識籃球結構”“學練籃球結構”“運用籃球結構”的遞進主題進行大單元教學內容構建,體現了學習、鞏固、提高與“學、練、賽”一體化教學思路的對應,提高了知識與技能結構化的精準度。
然而,大單元教學凝練主題,在不同學情定義下,主題具有個性化色彩,這也是為什么要精研教材的原因之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只有熟讀、精研教材且心里常揣學生,才能帶著學生走進學習主題和教材,進而教給學生能夠帶得走的知識和技能。
結構客觀存在于知識與技能之中,是知識與技能學習的“硬角色”,通過結構的穿針引線,將知識與技能連接起來,特別是通過結構擴張,強大學生認知結構意義深遠。關于“結構”過去并沒有引起中小學體育教學真正重視,乃至課堂教學出現教知識與技能而不教結構的現象,束縛了學生結構化學習,助長了碎片化教學,成為落實核心素養的一大隱患。
在《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結構化”是一個高頻詞,體現出對學習知識與技能“結構”的高度重視。結構不同于學科大概念和主題需要概括和提煉,自然存在成為知識與技能結構化的抓手。然而,存在于各種技術和戰術之中的結構,常被經驗左右,對教材結構經驗的劃分,更多指向結構的外在而非內在。本文則是指向外在與內在的統一。
如水平四足球大單元學習,必然涉及踢球,踢球動作結構相同,依據學生踢球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結構,如果將腳內側、腳背正面、腳背內側、腳背外側踢球動作合理分開,同運球、射門、擲界外球、簡單戰術、單個技術動作或組合動作以及簡化規則的小場地足球比賽、足球基本知識、規則裁判法、專項體能、欣賞與評價等整體設計,形成三個遞進大單元連續學習,那么第二、三大單元中踢球動作可以不教,引導學生運用先前學習踢球的知識與技能結構學習新的踢球動作,同時和其他足球動作組合練習,在學習情境遞進中強化,在各種展示和比賽中運用,充分體現結構化學習,釋放結構力量。所以,深研教材在于從結構出發,設計結構化的學習活動,讓知識與技能的核心結構去盤活新的知識與技能學習,共話結構遷移的力量。
整體教學和大單元教學是對應的,學習多個技術動作、組合動作和在比賽中運用,這種結構化的體現需要經過整體設計來完成。具體學哪些技術動作,誰與誰組合,由于每位教師的理解不同,形成的結果也不同,其效能需要接受實踐檢驗。《課程標準(2022年版)》表征著體育知識與技能走進了結構化的新時代,在主打結構化的學習中,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進入課程取決于結構化是否賦予知識與技能活性和是否提高了學習的主體性。
動作學習由單一到組合和比賽結合,是結構化的雛形,是量變的過程。這種簡單的合并未必能夠帶來質變,知識與技能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的交相輝映方能引發質變。當學習由有序到無序循環往復,實現了外在與內在統一,驗證著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效能。
如水平四足球大單元學習二過一配合,盡管學練中教師變化二過一形式,但在實際學練過程中,學生始終沒有表現出積極的欲望。調整二過一和射門結合,由于學生最喜歡參與射門練習,由此誘發學生學習二過一的興趣。可見,技戰術組合運用,不僅要考慮動作,而且要考慮學生學習心理。
學科大概念是課程與教學的原點,課程內容結構化從原點進行,繞到知識與技能的背后,是統一指揮而非指手畫腳。讓我們沿著學科大概念組成知識與技能新的、合理化的結構,成就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現在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