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針灸臨床集驗》
作者:韓明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ISBN:978-7-5132-1078-2
出版時間:2012 年8 月
定價:25 元
近年來,隨著中醫文化的推廣傳播,中醫的各種疾病治療方法受到人們的重視。其中,針灸作為經典的中醫療法,不再局限于單一的穴位針灸或者理論研究,開始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疾病治療,對于改善各種疑難雜癥、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圍繞針灸療法的內在原理與臨床應用進行深入研究,以期探索出良好的針灸治療策略,促進中醫的現代化弘揚與傳承。
由韓明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針灸臨床集驗》一書,結合多年中醫臨床治療經驗,詳細闡述了中醫常見穴位的針灸方法及相應的治療病癥,清晰揭示出中醫針灸療法的內在原理及不同病癥相對應的針灸穴位,同時從臨床疾病治療出發,系統介紹了不同疾病的針灸治療經驗,具有良好的參考價值。結合該書,針灸作為中醫學的獨特療法,通過調整人體的氣血運行和平衡陰陽以及刺激身體的各種反應,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中醫臨床疾病治療中有著廣泛應用。
第一,針刺療法。針刺療法是針灸中最常見和典型的治療技法,其通過把特定位置的針刺入穴位,刺激相關的經絡和組織,調整和改善機體的功能狀態。針刺療法根據疾病的具體病理和癥狀,可分為調整、鎮痛、理血、祛痰、解熱和化痰等不同類型的療法。例如,在疼痛病癥中,包括頭痛、頸椎病、腰腿痛、關節炎等,針刺療法可調節和改善疼痛部位的氣血流動,緩解炎癥反應,刺激內源性鎮痛物質的釋放,從而緩解疼痛;在內科病癥中,針刺療法通過調整和平衡臟腑的功能,增強機體的自愈能力,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在神經系統疾病中,如神經痛、面癱、帕金森病、腦卒中后遺癥等,針刺療法可通過刺激穴位,調節和平衡機體的神經系統,改善神經系統的功能狀態。
第二,灸療療法。灸療療法是直接將艾葉或其他溫灸材料應用于特定的穴位,通過溫熱刺激穴位和經絡,調節機體功能和祛病治療的方法,其在中醫臨床中被廣泛用于寒濕痹證、氣虛體弱、婦科疾病等病癥的治療。其中,寒濕痹證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肌肉酸痛等癥狀,灸療療法可通過溫熱的刺激,溫散寒濕,加速體內陽氣的運行,消除寒濕邪氣的影響,改善局部的循環和痛感,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僵硬。例如,對于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通過艾條灸熱關節,可緩解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在氣虛體弱病癥的治療中,灸療療法通過灸熱穴位,溫補脾腎,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和自愈能力。例如,在脾虛氣乏的病癥中,可通過艾條灸脾俞、關元等穴位,刺激穴位,溫補脾陽,提高體內的氣血充盈,增強身體的代謝功能。此外,灸療可通過調理孕宮、調整月經周期和經量,緩解經痛、經前綜合癥等癥狀。
第三,針灸與中醫藥結合。針灸與中醫藥結合是中醫臨床中常用的綜合治療方法。針刺療法和灸療療法綜合應用,搭配中藥的內服或外用,達到疾病治療的綜合效果。針灸和中藥在治療疾病時都遵循中醫理論。中醫理論強調“辨證論治”,即根據患者的體質特點和病情變化來判斷病因、癥候,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將針灸和中藥結合,可根據患者的辯證類型選擇相應的針刺穴位和中藥藥材,實現個體化治療。針灸與中醫藥結合在中醫臨床中常用于慢性疾病、復雜病癥和綜合征的治療,如風濕性關節炎、冠心病、失眠癥等。例如,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導致關節疼痛、腫脹和功能障礙。針灸可通過針刺和灸療的組合應用,調理氣血、祛濕熱,緩解關節疼痛和改善關節功能。常用的針灸穴位包括足三里、曲澤等。同時,配合中藥治療可起到緩解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疼痛、減少關節炎癥反應的作用,可使用當歸、川芎等藥材進行熬制,讓患者服用。又如,冠心病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心絞痛等癥狀。針灸治療冠心病主要通過改善血液循環、調整心臟功能,減輕心絞痛等癥狀。常用的針灸穴位包括內關、太溪、曲池等。同時,中藥藥材如丹參、桃仁等常用于冠心病的治療,可改善血液循環、減少血小板聚集等。中藥還可通過調節血脂、抗血管炎癥和氧化應激等作用,減輕心肌缺血的程度。綜合應用針灸和中藥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療效果,減少發作次數、緩解癥狀。再如,失眠癥是常見的睡眠障礙疾病,患者常有入睡困難、睡眠淺、易醒等癥狀。針灸治療失眠癥可通過調節自律神經、增加腦內多巴胺等途徑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常用的針灸穴位包括心包、神門等。同時,可配合酸棗仁、黃連等中藥,調整腦內神經遞質的平衡,改善睡眠質量。總之,結合針灸和中藥進行治療可改善失眠癥的睡眠質量、延長睡眠時間、減少醒來次數,使患者恢復良好的睡眠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