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璐蕓
“唯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松陽,自古就有“桃花源”的美譽,松陰溪穿境而過匯入甌江,串聯起了百余個傳統古村落。一磚一瓦里,鐫刻著輝煌歷史的遺韻,承載著古老文化的氣韻,徐徐展開一卷蜿蜒綿長的甌江山水版“清明上河圖”。

松陽傳統村落形態多樣,階梯式、臺地式、傍水式、谷底式等村落星羅棋布,是華東地區最多的國家級傳統古村落,被譽為“最后的江南秘境”。2016年,一場“拯救老屋行動”正式啟動,松陽率全國之先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喚醒了鄉村發展的新希望。
青瓦、灰窗、黃泥墻,作為老屋代表的界首村、古市古城、酉田村等一批傳統村落歷經歲月滄桑,梁木朽壞、墻壁坍塌。松陽依照保護利用的原則,有效修繕了年代久遠的文物建筑,重煥了老屋的生機,喚回了當地人對古宅的鄉愁。如今村民們或在家做些炒茶生意,或在老街商鋪迎接來往游客,或三三兩兩圍坐村頭暢談……古村依舊靜謐與世獨立,但家家戶戶燈火通明,充滿“煙火氣”。


產業賦能、藝術鑄魂。松陽通過開展“百名藝術家入駐鄉村”“百名作家走進松陽”等文藝賦能共富行動,探索傳統村落和藝術鄉村建設發展之路,逐步實現力溪村、松莊村、楊家堂村等傳統村落“逆齡生長”。村民、游客、藝術家聯合開發文創產品,并建立利益分享制度,以“原鄉人種產業、歸鄉人種文化、新鄉人種創意”機制共創“長三角后花園”,在保留古村落詩路韻味的同時,吸引原住民返鄉創業,助力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傳統文化與松陽山水交相輝映,“松陽高腔”“板橋龍”“山邊馬燈”“端午茶”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展示了濃郁的鄉村風情和鄉土意蘊。
松陽高腔是浙江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劇種之一,被稱為浙江省戲曲界的活化石,常以幫腔、甩腔、襯腔等形式演唱,保留著古老歌謠的原汁原味。在松陽,沏一碗溫潤清苦的端午茶,嘗一碟澄黃可口的石倉泡豆腐,側耳傾聽一曲悠悠高腔,讓人宛在戲中、如癡如醉。


為推動文化遺產走進千家萬戶,松陽開展中秋拜月、吉他音樂會、“漢風雅韻”漢服秀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持續推出兒童劇、宋韻點茶、流動博物館、小小講解員等研學交流,積極發掘跨界融合文化惠民新途徑;開放“圓夢四季”文化館、“田園夢心悅讀”圖書館免費培訓班等場所;按照“一縣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總體思路,開展“田園教育”縣域德育品牌創建,全力完善建設詩路文化教育普及工程……在松陽的不遺余力下,傳統文化呈燎原之勢,釋放更大價值。


“按節下松陽,清江響鐃吹”,盛唐詩人王維筆下這條如詩如畫,響著鐃吹的“清江”就是松陽人的“母親河”——松陰溪。
鑲嵌在松陰溪上的古堰群,為當地漁業、茶葉、稻米、旅游、生態等產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的灌溉支撐,實現“糧滿倉、魚滿塘”的豐收愿景。松陽努力探索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通過對灌溉工程遺產科學維護、管理,保障其灌溉、供水、生態等水利功能的可持續發揮,并建立了榜文、碑刻、石刻、文獻等水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9年,松陽建成集水利博物館、堰湖公園、白沙水利樞紐于一體的水文化公園,全面展現優質灌溉工程遺產。2022年,松古灌區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借此,松陽融入智聯網、虛擬化技術等數字化技術,大力增強博物館展陳生動性、互動性,賦予觀眾更直觀、更豐富的視覺體驗。通過開發水文化研學、旅游觀光、休閑騎行、馬拉松運動、垂釣大賽等推進水文旅融合發展,讓松古灌區煥發歷史文化遺產生機。


一帶清溪春水闊,漁人無事話秦川。未來,松陽將繼續堅持以詩為線索、以文化為靈魂、以富民強縣為導向,突出擦亮國家傳統村落“金名片”,建設成為古村探秘、田園問茶、老街尋味、山居旅拍、山野探趣、鄉建打卡的“桃花源居”,打造全省詩路文化帶上的標志性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