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日起,新版國家標準《學術論文編寫規則》(GB/T 7713.2—2022)正式實施。該規則適用于一切反映自然、社會和人文等的科學體系的學術論文,規定了學術論文的組成部分及撰寫和編排的基本要求與格式。根據該規則,本刊結合工作實際,制定了《〈企業科技與發展〉學術論文編寫規則》,供各位作者參考。
論文一般包括3 個組成部分:前置部分、正文部分、附錄部分(見表1)。
表1 學術論文的構成元素
包括題名、作者信息、摘要。
(1)題名。題名是論文的總綱,是反映論文中重要特定內容的恰當、簡明的詞語的邏輯組合,不宜超過25字。
(2)作者信息。包括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及通信方式等,宜置于題名之下。
(3)摘要。摘要是對論文的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即不閱讀全文就可以獲得必要的信息。內容通常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以300 字左右為宜,置于作者信息之后。
(4)關鍵詞。關鍵詞是從題名、摘要或正文部分選取出來用以表示論文主題內容的詞或詞組。關鍵詞要有檢索意義,不應使用太泛指的詞,例如“方法”“理論”“分析”等。每篇論文以選取3~8 個關鍵詞為宜,置于摘要之后。
包括引言、主體、結論和參考文獻等。
(1)引言。包含研究的背景、目的、理由,預期結果及其意義和價值。引言應突出重點、創新點,客觀評介前人的研究,如實介紹作者自己的成果。
(2)主體。主體是論文的核心。應詳細陳述研究工作的理論、方法過程、步驟及結果。一般由具有邏輯關系的多章構成,如理論分析、材料與方法、結果和討論等內容,均宜獨立成章。
(3)結論。結論是對研究結果和論點的提煉與概括,不是摘要或主體部分中各章、節小結的簡單重復,宜做到客觀、準確、精練、完整。結論應編章編號。如果推導不出結論,也可沒有“結論”而寫作“結束語”,進行必要的討論,在討論中提出建議或待研究解決的問題等。
(4)參考文獻。應符合GB/T 7714 的規定,采用順序編碼制。列于文末的參考文獻表可以編章編號。
原始數據、數學推導、計算程序、設備、技術等的詳細描述可作為附錄編于論文的末尾。
為使論文條理清晰,易于辨認和引用,章、節、條、款、項、段以及插圖、表格、數學式等的編號方法,應符合CY/T 35的規定。
(1)章節編號。正文部分應根據需要劃分章節,一般不宜超過4級。章應有標題,節宜有標題。章節標題一般不宜超過15字。
章節的編號宜采用阿拉伯數字。不同層次章節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末位數字后不加點號,如:引言編號“0”;章編號“1”“2”……;節編號“2.1”“2.2”……,“3.2.1”“3.2.2”……。各層次章節編號全部頂格排,其后空1個漢字的間隙接排標題,標題末尾不加標點,正文另起行。
(2)列項說明編號。列項說明指論文的某些內容需要分條或分款來說明的一類表述形式。
列項說明時,宜在各項前添加采用阿拉伯數字或小寫拉丁字母的編號,如:“1)”“2)”,“(1)“”(2)”,“a)”“b)”,“(a)”“(b)”。如果論文中已經把形式為“(1)”“(2)”的編號作為數學式的序號,則不宜將其用于列項說明。
(3)插圖、表格、數學式編號。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分別依序連續編號。一般按出現先后順序全文統一編號,如“圖1”“圖2”“表1”“表2”“式(1)”“式(2)”等。只有1幅插圖、1個表格時,應編為“圖1”“表1”。
表2 學術論文中使用的字號和字體
應采用標準化的量名稱,不應使用已廢棄的量名稱。應采用標準化的量符號。應使用法定計量單位,不使用已廢棄的非法定計量單位。在插圖、表格,數學式和文字敘述中,表達量值時,一律使用單位的國際符號,且無例外地用正體字母。單位符號與其前面的數值之間應留適當空隙,如20 ℃,1.84 g/ml不應寫作20℃、1.84g/mL。
圖/表應有圖/表題,置于圖/表編號之后,并空1個漢字的間隙。圖題置于圖的下方,表題置于表的上方,居中排版。必要時,可有簡明圖/表注或說明,圖/表注或說明的末尾應加“。”,置于圖/表的下方。圖/表宜緊置于首次提及該圖/表編號的正文之后,先見文字后見圖/表。
使用原則: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數字,而且又很簡明清晰的地方,宜使用阿拉伯數字。
學術論文編寫中各部分文字使用的字號和字體可參考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