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曉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過程性評價重點考察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參與程度以及核心素養的發展水平,教師應依據各學段的學習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廣泛搜集學生的課堂表現、典型作業、階段性測試等數據,體現多元主體、多種方式的特點。其中,作業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是作業評價的前提和關鍵。針對當前“雙減”形勢,結合新課標的要求,教師要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科學設計作業,合理控制作業數量,在確保學生高效完成作業的同時,也能有效落實給學生減負的政策,達到減負增效的目的。
教師設計作業時要做到眼中有學生,盡可能地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分層作業,滿足不同學生最近區域的發展。如有必要,教師可以設計“作業超市”,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學習能力,自覺認領作業。
比如,教學《狐假虎威》一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設計分層作業:1.抄寫生字詞,朗讀課文,要求讀準確,讀通順;2.回家給父母講述狐假虎威的故事;3.同桌之間,進行角色扮演活動;4.根據課文插圖,復述課文內容……在這些作業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由組合,但要求必須選擇其中2項;也可以根據學生實際,要求所有學生必須完成第一項作業,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性地完成其他的作業。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而且還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教師設計作業時應跳出單一“寫”的局限,讓作業與語文素養相結合,與聽說讀寫相融合,推進作業創意設計。
比如統編教材三年級下冊《燕子》這一課,文筆優美,把燕子的靜態美與動態美都寫“活”了。一般情況下,針對這樣的課文,教師大多要求學生進行機械背誦。這對部分學生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到田野去,到屋檐下,嘗試用手機拍攝關于“小燕子”的作品,可以是視頻,也可以是照片,還可以制作與燕子有關的手抄報,等等,重點是增加學生對“小燕子”的了解。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閱讀課文,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描述一下自己眼中的小燕子是什么樣的。這樣的作業不僅富有創意,而且還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終實現“減負”的目的。
教師要嚴格控制作業數量,用少量、優質的作業幫助學生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
針對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在牛肚子里旅行》這一課,它的課后作業中有這樣一道題“紅頭的旅行真驚險。畫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再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題目的要求雖然簡單,但是目標明確,除了要求學生熟悉課文內容外,還要求他們能夠清晰復述故事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參照課后習題,要求學生分別選擇“青頭”與“紅頭”這兩個角色,分角色朗讀課文,或者進行角色扮演活動,等等,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重點是要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靈活設計作業,幫助學生鞏固理解文本內容,有效控制作業數量,讓學生不會感到太大的壓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在學習中,學生要有好奇心、求知欲,要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創新,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比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課文著重體現的是我國古人的智慧。教師可以反其道而行之,鼓勵學生分別站在組織方、對手、田忌與孫臏的角度,思考這種做法是否值得提倡。相比傳統作業,這種作業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有的學生站在組織方角度,認為這種做法是鉆規則的空子,是對規則的嚴重破壞;有的學生認為,這種做法不利于比賽的發展。針對學生的不同見解,教師要給學生正確的指導,不能全部否定,也不能簡單地表揚。
新課標增加了學習任務群,目的是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設計作業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注意力不夠持久的特點,創設游戲任務群,增加作業的趣味性。
比如,教學《貓》這一課,傳統的作業,大多是抄抄寫寫,學生取得的學習效果并不佳。教師可以借助游戲的方式設計“闖關”作業。在第一關中,教師可以圍繞生字詞設計“看拼音寫詞語”的闖關游戲,突出趣味性,考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待學生完成這一關的任務之后,教師設計第二關的任務,要求學生給多音字組詞,重點考查學生的詞語組合能力。待學生完成第二關的任務之后,教師設計第三關的任務,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的詞語將句子補充完整,或者用相關的詞語造句,重點考查學生對句子的理解掌握情況。這樣的闖關游戲,不僅增加了作業的趣味性,還能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學習內容,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闖關游戲中,教師要給學生“復活”的機會,不能“一棍子打死”,扼殺他們參加游戲的興趣。
總之,作業是過程性評價的一部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情,盡可能地讓學生“少做題、做精題”,在幫助學生理解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讓學生愛上學習,提升語文綜合素養。
[本文系江蘇省南通市“十四五”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研究”(課題批準號:GH20211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