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順應黨的二十大“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的策略,真正使文化“走出去”,作為中華優秀文化代表的屈原文化對外傳播顯得至關重要。目前,屈原文化的發展創新與傳播存在內容單調,文化體驗匱乏及傳播形式不夠創新,文化內涵與短視頻內容連接不緊密等突出問題。在多媒體快速發展的當今世界,短視頻內容形式、制作方式及平臺傳播策略的創新有助于屈原文化對外傳播。
【關鍵詞】跨文化;短視頻;屈原文化;傳播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13-0008-04
【基金項目】2023年湖南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跨文化傳播視域下屈原文化短視頻研究”(項目編號:S202310543012)。
文化是一個國家對外交往和國際競爭的重要資源,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基礎。屈原文化融合了兩千多年來政治、文化等社會因素所賦予的豐富內涵,作為一個生動的文化形象存在于歷史文化生命中,是楚文化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屈原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輸出活動,在當今全球化促使文化不斷交流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充分使屈原文化“走出去”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利用新媒體技術對外輸出文化已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以短視頻為載體的傳播形式在其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屈原文化的對外傳播存在內容單調、渠道單一、文化體驗匱乏、傳播形式不夠創新、文化內涵與短視頻內容連接不緊密等突出問題。因此,針對此類問題,短視頻內容形式、制作方式及平臺傳播策略的創新有助于提高湖湘文化的價值,增強中外交流與合作,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
一、屈原文化對外傳播的價值
對外傳播屈原文化有助于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提高湖湘文化價值,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一)有利于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中國文化是世界最古老,最有內涵的文化之一。自中國文化產生之際,它就以極強的魅力不斷向外輸出,是世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屈原文化涵蓋愛國精神、憂樂精神、鮮明的榮辱觀和堅定的信仰等豐富內涵,屈原的詩歌作品富有東方智慧和人文關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屈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長江文化的明珠、湖湘文化的代表,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傳播中國核心價值、彰顯中華文明內核的重要載體,能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理解,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橋梁。創新和傳播屈原文化,打造世界級的文化IP,對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傳播中國核心價值、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彰顯中華文明內核意義重大。
(二)有利于提高湖湘文化的價值
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緣于炎黃文化的湖湘文化是在洞庭湖、湘江流域形成的獨特地域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風從東方來,湖湘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地域形態,沿革了圖變求新、兼收并蓄的優良傳統,在湖南文化產業振興及文化強省建設的大潮下,正歷久彌新、勢頭強勁[2]。其中,屈原作為湖湘文化的代表,為湖湘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屈原的詩歌作品中融入了大量湖湘地區的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和歷史文化元素。屈原文化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愛國精神、經世致用觀極大豐富了湖湘文化。因此需要對外傳播屈原文化,將推動湖湘文化在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的傳播和認知,提高湖湘地區的文化認同和自豪感。結合湖南省“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對外傳播以屈原文化為代表的湖湘文化是必經之路。在屈原文化的對外傳播帶領下,湖湘文化價值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三)有利于增強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
美國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Nye) 提出:“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既包括由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所體現出來的‘硬實力,也包括以文化和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發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識形態等的吸引力所體現出來的‘軟實力。”[3]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對中國“走出去”發揮了重要作用,推動了世界文化經濟政治交流與溝通。標志著中國人精神內核的屈原文化是中國對外交流的一張重要名片,在國際上享有極高聲望。據記載,早在東晉時期,屈原文化便在朝鮮半島傳播起來,唐朝以后影響遍及日本、朝鮮、越南等國,近代以后,屈原文化開始向西方世界推廣。新中國成立以后,得益于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及向外輸出文化的不懈努力,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四大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屈原的詩歌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蘊含了深刻的感情,為西方詩歌帶去了別樣的創作形式,使中西方文化聯系更為緊密。在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層面上,中國通過對屈原文化的傳播與創新促進了中外交流與合作。
二、屈原文化對外傳播的主要困境
當前,屈原文化對外傳播還存在以下問題:內容單調、渠道單一、文化體驗匱乏、傳播形式不夠創新、文化內涵與短視頻內容連接不緊密、拘泥于傳統技術的應用。
(一)內容單調,渠道單一,文化體驗匱乏
在新媒體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不少傳統文化類短視頻內容出現趨同現象,千篇一律的內容讓受眾產生審美疲勞[4]。屈原文化的傳播同樣存在內容單調的問題。屈原文化相關短視頻內容僅僅局限于屈原生平介紹及屈原詩歌欣賞。作為傳統文化類短視頻,屈原文化短視頻出現內容趨同趨勢,千篇一律,觀眾很容易產生疲勞,即看即忘,無法留下印象。屈原文化對外傳播還存在渠道單一的問題,沒有利用好當今流行的網絡媒體。以短視頻平臺“抖音海外版”為例,2017年抖音上線海外版,先后在日本、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應用排行榜位居榜首,成為當地最受歡迎App之一。截至2022年在全球擁有超10億活躍用戶,打破了歐美對國際話語權力的平臺壟斷,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提供了機遇[5]。然而,屈原文化對應的視頻傳播渠道卻沒有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短視頻創作傳播者大多仍拘泥于傳統的應用程序,如YouTube、Twitter、Instagram等。此類現象出現的背后顯示出屈原文化對外傳播的內容及渠道的局限致使外國民眾對屈原文化的體驗感下降,長此以往將逐漸失去學習了解屈原文化的興趣,屈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也隨之會下降。
(二)傳播形式不夠創新,文化內涵與短視頻內容連接不緊密
在短視頻創作的低門檻背景下,短視頻質量參差不齊,大多都存在沒有創意的問題,傳播形式單一加深了這一缺陷。制作時間短,制作手法混亂,表達意義不明。加之傳播形式采用先前傳統方法,以引用文學作品名句為視頻簡介,顯得文學性過強,趣味性不夠,產生的吸引效果較差,無法起到對外傳播屈原文化的作用。且短視頻創作內容大多偏向單純的詩歌鑒賞、詩歌分享,涉及方面過于狹窄局限。屈原文化的內涵豐富多樣,但在傳播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內容的呈現,而忽略了內涵與內容之間的有機連接,無法真正反映出屈原所要傳達的精神內涵,呈現出短視頻內容與文化內涵關聯性不夠的結果。
(三)拘泥于傳統技術的應用
傳統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式相對單一。傳統新媒體技術主要包括社交媒體、視頻分享平臺等,這些平臺的功能和特點相對固定,創作者的創作方式和內容呈現也相對受限。在屈原文化短視頻傳播中,如果只是簡單地將屈原文化的內容上傳到這些平臺上,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和關注。傳統新媒體技術的傳播范圍有限,雖然社交媒體和視頻分享平臺具有一定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其傳播范圍主要局限在特定的用戶群體中,如果只依賴傳統新媒體技術進行傳播,可能無法觸達更廣泛的觀眾群體,限制了屈原文化短視頻的傳播效果。傳統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方式相對單向,主要是通過發布內容,讓觀眾進行觀看和分享,而觀眾的參與度相對較低。在屈原文化短視頻傳播中,如果只是簡單地呈現屈原文化的內容,觀眾很難與之進行互動和參與,導致觀眾的參與感和黏性不高。
三、以短視頻為載體的
屈原文化對外傳播對策
為了克服這些困境,屈原文化短視頻傳播需要創新短視頻內容形式,創新平臺傳播策略,創新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方式,提升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度,增加傳播效果。
(一)創新短視頻內容形式
根據屈原文化相關短視頻內容不夠創新的困境。我們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解決:第一,以劇情化敘事的方法。在當今快節奏的時代,單純的文字敘述已經無法吸引當代人。短視頻創作可以通過構建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將屈原的詩歌與現實情境相結合,吸引觀眾瀏覽興趣,以引發觀眾的共鳴和思考。第二,針對龐大的動畫文化受眾群體,短視頻的創作可通過動畫形式演繹,將屈原的詩歌內容以形象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增加觀賞性和趣味性,使觀眾在輕松的氛圍下了解到屈原文化的內涵。例如,《離騷》中“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這句詩便可以采用動畫制作方式解說分析得出屈原以芬芳的香草來象征自己的才華,使詩歌賞析更具趣味性。第三,針對想要深度了解的群體,采用紀錄片創作方式,以屈原的故鄉湖湘地區為背景,通過紀實性的手法,展現屈原文化的歷史、地理和人文特點,讓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和體驗屈原文化。第四,采用互動式體驗的方式創作短視頻更能增加瀏覽量,結合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設計出各種互動游戲的方式,與觀眾進行互動,增加觀眾參與感和體驗感。
創新的故事角度和表達方式也是短視頻內容創新的重要方面。除了傳統的屈原傳說,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嘗試新的故事角度,以更全面和豐富的方式呈現屈原的故事。例如,可以從屈原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入手,通過展示其家族背景、兒時經歷和師承關系,讓觀眾更加了解他的人物形象。另外,可以通過屈原的詩歌作品,以及對他的思想和文化價值的解讀,展示屈原文化的內涵和影響力。
(二)創新平臺視頻傳播策略
針對不同的短視頻平臺采取不同的策略。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內容分發,如TikTok、Instagram、Twitter、YouTube等短視頻平臺,根據平臺用戶的特點和喜好,制作和優化適合該平臺的屈原文化短視頻內容,提高觀眾的關注度和共享度利用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進行傳播,通過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平臺,以及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渠道,發布和推廣屈原文化短視頻,擴大傳播范圍和影響力。與此同時,還可以借助明星效應,邀請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知識類網絡紅人、主播、明星等參與屈原文化短視頻的創作和宣傳,利用其粉絲基礎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關注和傳播。社交媒體平臺的有效利用是創新傳播策略的重要一環,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在這些平臺上開設專門的賬號或者頻道,定期發布屈原文化短視頻,并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例如,可以通過編寫精彩的文案和配圖,吸引觀眾點擊觀看;或者通過制定話題和辯論,引發用戶討論并擴大傳播范圍。
此外,還可以結合社交媒體平臺的推薦算法,通過用戶的興趣和行為數據,精準定位和推送屈原文化短視頻,提高視頻的曝光和點擊率。利用直播平臺進行實時傳播是另一項創新策略。直播具有實時互動的特點,可以為屈原文化短視頻的傳播帶來更多的互動性和參與感。短視頻創作者可以在直播平臺上進行屈原文化相關的實時直播,與觀眾進行互動,回答問題,提供解讀和討論,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忠誠度。還可以通過直播平臺的打賞功能,為觀眾提供額外的獎勵和福利,激發他們的參與和推廣積極性。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優勢,進行更廣泛的社群傳播。短視頻平臺具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社群,短視頻創作者可以通過在這些平臺上建立和管理屈原文化的社群,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和關注。通過社群,可以進行更多的互動和交流,分享屈原文化的相關資訊和觀點,激發用戶的興趣和參與度。社群還可以通過組織線下活動,如讀書分享會、主題展覽等,進一步加強彼此的聯系和交流。
(三)創新新媒體技術的利用
當今社交媒體和數字平臺的發展,為屈原文化短視頻的創作和傳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方法和途徑。運用以下新媒體技術可以創新屈原文化的傳播方式:第一,使用全息投影技術,將屈原文化的形象或者相關物品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展現出來,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例如,可以通過全息投影展示屈原的形象、展覽屈原文化的相關藏品或者場景再現屈原與眾諸侯的辯論等。第二,可以采用虛擬現實技術,讓觀眾在虛擬的環境中親身體驗屈原文化。例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的技術,讓觀眾置身于楚國的古城,參與到屈原賞月的場景中,或者參觀屈原的故居、參加屈原文化節等。第三,利用人工智能,短視頻創作者可以根據觀眾的興趣、需求和行為數據,進行個性化推薦和定制化創作。例如,可以利用推薦算法分析觀眾的喜好,為他們推薦與屈原文化相關的短視頻內容;或者通過人工智能生成文案和腳本,更加準確地表達屈原文化的魅力。第四,運用智能交互技術,與觀眾進行更加直觀和互動的溝通。例如,可以通過聲控語音,引導觀眾進行屈原文化相關的互動環節,如回答問題、進行游戲等;或者利用圖像識別技術,與觀眾進行面部識別,將他們融入屈原文化的畫面中。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屈原文化短視頻的創新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通過全息投影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智能交互技術等創新方式,短視頻創作者可以更加豐富和想象地呈現屈原文化,吸引觀眾的關注并提升傳播效果。同時,這些新技術的應用還可以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使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屈原文化的魅力。短視頻創作者可以根據自身創作需求和觀眾喜好,結合新媒體技術的特點和優勢,創新屈原文化短視頻的制作方式,并將之傳播給更多的觀眾。
四、結語
屈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歌作品及思想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屈原文化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璀璨的瑰寶,對中外文化發展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僅僅依靠短視頻向外輸出屈原文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當充分利用當下開放的時代背景,以包容的心態盡可能向外傳播我國的優秀文化,使中國文化真正地實現“走出去”的目標,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加深中外交流與合作,從而使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
參考文獻:
[1]劉萍,童利.新媒體時代屈原文化傳承發展策略[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5(04):44-47.
[2]王莉.高校助力湖湘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的路徑研究[J].大學,2021(01):68-71.
[3]李濤.文化軟實力視閾下中外文化交流思考——以中國—東盟教育合作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3,33(09):230-234.
[4]門大泉.傳統文化類短視頻精品創作路徑探析[J].現代視聽,2022(11):42-44.
[5]廖秉宜,張曉姚.中國文化短視頻國際傳播的創新路徑[J].對外傳播,2023(07):17-20.
作者簡介:
蘇梓,女,湖南平江人,本科,研究方向:跨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