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恩浩
現代化既是各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也是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因而,近代以來,現代化始終是世界人民不懈的追求和必然的選擇。中國共產黨自成立時起,就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發展作為奮斗方向,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引下,經過百年的實踐和探索,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指明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路徑,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現代化道路新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新時代具有原創性、系統性、時代性的理論體系,彰顯了“人民性”“實踐性”“全球性”的顯著特征,需要從理論創新、歷史發展和世界視角三個維度,揭示并把握其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性貢獻。
從理論創新看,中國式現代化彰顯“人民性”,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在肯定資本主義推進大工業、生產力發展所起作用的同時,對資本主義“掠奪”和“破壞”式現代化路徑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們談道:“大工業建立了……世界市場”,“資產階級……所造成的生產力卻比過去世世代代總共造成的生產力還要大,還要多”。然而,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是建立在對外殖民血腥掠奪、對內殘酷剝削人民的原始積累基礎上的,也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是為少數人謀利益和秉承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是唯一能夠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階級,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運動”。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政黨所領導的現代化必須體現“人民性”這一基本特征,這是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的必然要求。
彰顯“人民性”特點的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是對馬克思主義“人民性”本質屬性的繼承與創新,更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優秀理論成果。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這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相契合。不同于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邏輯,中國共產黨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至上”,強調“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生活資源與文化精神資源的締造者,而且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受益者。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是歷史進步的真正動力,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輝煌成就,也驗證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真理性。它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是完全正確的,中國式現代化站穩人民立場是完全正確的,黨的理論創新必須堅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原則。為此,黨的二十大明確:“黨的理論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論……一切脫離人民的理論都是蒼白無力的,一切不為人民造福的理論都是沒有生命力的。”強調要不斷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形成為人民所喜愛、所認同、所擁有的理論。”
從歷史發展看,中國式現代化彰顯“實踐性”,指明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徑。實踐是理論之源,中國式現代化源于黨百年奮斗的實踐創新,具有顯著的“實踐性”特征。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在近代中國最危急的時刻,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苦苦探尋救亡圖存的道路,但均以失敗告終。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給苦難中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和道路、提供了全新選擇,經過百年奮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隨著黨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實踐不斷深入,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也不斷深化。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必須適應中國國情,先見性地指出要“以蘇為鑒”,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為中國式現代化在哲學思維方法層面上確立了“走自己的路”的思想基礎。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明確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圍繞“現代化”和“小康社會”來闡述國家發展的目標,否定了貧窮落后的、固定僵化的現代化發展路徑,為成功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掃清了思想障礙。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緊緊圍繞如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重大課題,深刻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項基本特征、九項本質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新征程戰略目標和實現路徑,強調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五項重大原則,將引領兩步走的現代化強國建設邁出更為堅實的步伐。黨百年的奮斗史,就是探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史,把民族復興與現代化相結合,拓展了現代化實踐,為新時代新征程應該干什么、應該怎樣干指明了正確方向與實踐路徑。
從世界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彰顯“全球性”,提供了人類實現現代化新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在實踐中形成的現代化發展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所謂“中國式”現代化,不是為了區別于其他國家而創新,也不是說這條現代化道路只有社會主義國家可以走,其他社會制度的國家學不來,而是突出了立足實踐、立足本國文化傳統的重要意義。“中國化”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解決本國實際問題。中國式現代化主張立足國情,摒棄拿來主義;主張共同富裕,摒棄兩極分化;主張物質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摒棄一手硬一手軟;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摒棄短期行為;主張走和平發展道路,摒棄侵略霸權。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規律性認識,同樣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具備“全球性”特征,為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帶來借鑒與啟示,提供了遵循。
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注重吸收人類現代化文明成果。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現代化實踐,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再認識,是吸收各國現代化文明成果、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歷史進程。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起步較早、發展程度較高,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注重科技創新的發展理念、開拓進取的現代精神、發揮資本生產要素積極作用的市場經濟體制、制度化法治化的現代國家治理邏輯等方面,對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借鑒意義。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取得過輝煌成就,但后來失敗了,解體了,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顯而易見,中國式現代化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并不是簡單復制和照搬別國的現代化模式,而是對“西方式”“對內壓榨、對外掠奪”剝削的現代化道路和“蘇聯式”“中央集權、高度集中”的激進現代化道路進行了批判和揚棄。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發展和深化了對現代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反映了一國現代化的特殊進程與現代化一般規律之間的辯證關系,打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回應了馬克思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跨越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內壓榨、對外掠奪的原始積累階段,開辟另一條現代化之路。它向世人表明,只要尊重客觀規律和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地探索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一個后發國家即使不具備先發國家那樣的發展條件,也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充分彰顯了“人民性”“實踐性”“世界性”,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實踐探索的新成果,克服了西方式現代化的先天弊端,展現了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既符合中國實際,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強大生命力和實踐偉力,又切合世界現代化趨勢,彰顯人類文明形態的發展規律,為人類應對重大挑戰和解決突出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