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霞
(陽谷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聊城 252300)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人類的不斷摸索探索,農業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多的便捷。農業技術推廣的作用在今天來看,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對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當在了解其背景和意義的基礎上,更加深入地分析其現狀與問題,進而探討其應有的策略與措施,最終得出具體可實施、有效的方案。
由于中國農村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條件相對復雜,信息化程度相對較低,導致了推廣的效果無法實現最優。農村地區的工作與生活方面十分忙碌,很少有時間更新自己的知識。此外,部分農民對于新技術的不了解可能也導致了推廣效果不佳的局面。傳統的推廣模式對于新技術的普及也存在缺陷,傳統做法習慣于使用海報和口號,而隨著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其效果也隨之變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也加大了技術推廣的難度。
農業領域遇到了人才大量流失的問題,缺乏專業的技術人才,缺少更新的技術,使得農村的技術水平長期處于停滯狀態。由此可見,農村缺乏更新的技術人才,已經成為當前困擾農業技術推廣難題的嚴峻問題。
農村地區的農民經濟實力相對較為有限,農民對于新技術的承受能力較低,缺乏充足資金的支持,從而導致了新技術推廣的難度。此外,由于農村道路交通難度大,也導致了推廣成本極高。同時,很多農民不了解新技術的優勢,導致他們本身都不愿意掏錢來購買新技術,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府或者其他第三方主動對農民開展新技術推廣的工作。
推廣模式不合理是導致現在農業技術推廣效果不明顯的一個癥結點。因此,需要建立科學的技術推廣模式,更好的推廣模式應該具備以下基本特點:首先,要根據市場需求和實際情況,科學確定推廣范圍和重點。其次,要采用多種媒介,如電視、廣播、互聯網、微信公眾號等,提高推廣的覆蓋率和傳播速度。再次,要注重培訓和技術指導,促使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并正確使用技術,確保技術推廣效果最大化。最后,要注重技術應用的可持續性,通過技術儲備、人才培訓、客戶服務等方式,確保技術的長遠穩定推廣。
解決農業技術推廣難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解決途徑之一。培養和選拔一批能夠掌握新技術、懂得推廣方法、工作有經驗的技術人才,是提高技術推廣質量和效率的重要保障。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應該共同協作,投入合適的資金,組建專業的技術服務團隊,培養一批在新技術應用、技術轉化、科技進步等方面素質優良的農業技術人才,構建一條技術服務鏈,實現技術服務的集成協調。
建立公共服務平臺,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必要措施。該平臺應該貫徹“農民上門、技術下村”的服務理念,在新技術推廣、培訓培養、生產管理過程中,為農民提供方便和可靠的技術服務。重要的是通過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設置線下服務站、線上交流平臺等,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服務對象提供全方位的技術信息支持,提高技術的全程服務質量。平臺的建設一般包括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信息化技術建設兩個方面,基礎設施包括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業技術示范站、農業科技普及站等;信息化技術的建設包括建設農村電子商務平臺、農村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等。這些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將有助于提升農民使用新技術、新方法的積極性,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政策引導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應該出臺一系列支持農業技術推廣的政策,為農民推廣新技術提供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同時,也可以通過稅收、貸款、專項扶貧和信息溝通等多種方式強化農民使用新技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還應加強政策宣傳,讓農民了解國家的扶持政策,提高農民使用新技術的意愿。
建立科學的技術推廣評估體系,不僅可以對技術推廣的效果進行客觀評價,還可以為技術推廣提供改進方向。評估體系應包括技術選用、技術使用、技術管理、技術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內容,對推廣效果進行綜合評估,發現推廣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通過評估體系,可以不斷優化技術推廣策略,提高技術推廣質量和效率。
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更新和重大技術突破,使得我國農業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前沿科技也在不斷應用到農業生產中。政府應該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推動農業高科技的廣泛應用,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要促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提高農業產品的附加值,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生態化農業建設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核心是要保護環境,減少農業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提升土地的生產力和生態效益。政府應該出臺扶持政策,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環保意識,采取生態化農業技術,注重有機肥、有機農藥的使用,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同時也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這樣不僅有益于生態環境保護,更能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技術發展不同,有著各自的經驗和優點。通過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學習和借鑒先進的農業技術,促進我國農業的革新和發展。共建農業科技示范中心、組織國際學術技術交流論壇、開展農業科技展覽、參與國際農科組織等多種渠道,不僅有助于我國農業發展,更提高我國在國際農業領域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推廣的成效,是我們對技術推廣質量的判斷。評估技術推廣成效,不僅是對技術推廣的結果進行評估,更是對推廣過程中需要進行的改進和完善,這些對于技術推廣機構和措施的整體改進非常重要。具體評估指標包括:技術推廣覆蓋、推廣效果、技術應用和研究實踐、技術儲備和試點經驗等。其中,技術推廣覆蓋一定程度上是反映技術推廣的有效性的,需要對推廣的覆蓋率進行統計;推廣效果是評估新技術在實際生產中的經濟效益,需要結合經濟數據加以分析;技術應用和研究實踐,是技術推廣效果的重要表現形式,需要通過實踐慢慢打磨出有效的技術;技術儲備和試點經驗,是技術推廣所需要積累的重要素材,兩者可以進一步支持技術推廣的長久穩定性。從上述意見和建議來看,農業技術推廣的策略和措施,在現代農業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比如技術更新快、人才隊伍不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仍需持續關注。我們應該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著手,積極探索符合實際情況的新興技術推廣模式和方法,將各方的力量匯聚起來,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實際上,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挑戰。例如,技術更新快,人才隊伍不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技術的推廣和普及。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建立農業技術推廣規劃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力度,加強技術的更新和推廣。
(2)加強農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招攬和培訓專業技術人才,提高其實踐能力和工作經驗,加速將新技術應用于推廣實踐中。
(3)加強政府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包括加大資金投入,制定政策,推動國際合作等。同時建立起一個完整的農業技術推廣系統,包括農業科技推廣站、示范基地、培訓機構等。
(4)在建立公共服務平臺的同時,加強信息的采集和共享,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新技術。同時,加強對于新技術的有效監管,保證技術的質量和安全。
(5)自下而上的推廣模式:在技術推廣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農民的意見和需求,建立起穩定的技術推廣供需關系。在選擇農業技術和推廣區域時,應該充分考慮當地農民的情況,強調實際效益,并注重讓農民參與技術推廣的過程中。在傳播新技術的過程中,也要注重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如通過農村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等方式,以便更好地提高農民的接受度。
(6)針對性的技術培訓與指導:技術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技術培訓和指導是技術推廣的核心內容之一,這需要根據不同農戶的需求和技術難度情況,針對性地進行培訓和指導。例如,對一些易于掌握的技術,可以采用集中培訓和現場演示的方式進行;對一些較為復雜的技術,可以采用現場指導和個別化咨詢的方式進行。
(7)形成技術推廣的社會環境: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環境是影響技術推廣的重要因素。因此,應該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全面普及科技知識和科學精神,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增強他們接受新技術的意愿和信心。同時,也要通過多個渠道建立一個技術推廣的互動平臺,讓農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和技術信息,為技術推廣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動力。
(8)引導和改變農民應用傳統老技術的觀念:要想真正實現新技術的推廣運用,必須不斷引導和改變農民應用傳統老技術的觀念。這需要加強理論宣傳,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示范、科普講座與宣傳方式等,讓農民逐漸形成對新技術的認同,從而主動地去了解、學習、接受新技術。
農民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主體,如何使農民積極接受和使用新技術是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總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方法和策略需要及時調整和改進,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推廣手段和措施,從而更好地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