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超
(湖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湖北 武漢 430070)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森林是我國的重要的環境資源,其可以起到凈化污水、調節氣候的作用。為了更好地貫徹“兩山”理念,林業部門應該積極修復退化林,使我國的森林資源更加豐富,生態系統質量逐步提高。
1.1.1 選擇樹種不合理
我國地域廣袤,各省市之間的氣候不同,其適合種植的樹種也各有不同。相關部門在種植樹木的過程中并未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如果種植不適應當地氣候的樹種,那么就會導致部分林木漸漸地退化。例如說:部分林地屬于崗地,土壤的儲水能力相對較差,這類林地就不適宜種植喜水植物,如楊樹、水翁樹等。
1.1.2 林木受害蟲侵害
在部分林地當中,樹種相對而言比較單一,很容易造成病蟲害。若是一般病蟲害,尚且不會造成嚴重的林木退化,但如果蟲害持續時間較長,蟲口密度極大,那么也有出現森林退化的可能性。
1.1.3 由于外來物種導致森林退化
21世紀是全球化的時代,全球化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引入了不少外來物種。這些外來物種在我國缺乏天敵,快速繁衍,與本地樹種爭奪生存資源,造成林地退化。例如說:在20世紀80年代,原產于南美地區的薇甘菊進入我國深圳,在短短數十年里,侵占4666.67多hm2山林約80%的面積。由于薇甘菊生存能力強,善于攀爬,又緊緊纏繞樹木習性,被纏繞后這些樹木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最終導致其死亡。薇甘菊的泛濫嚴重地威脅了人工林以及天然次生林的安全,對森林生態系統造成了嚴重的威脅。
1.2.1 缺乏林地管理意識
在部分地區,相關部門只重視造林,對造林如何管理缺乏認識。部分林業人員的專業素養較差,在工作中缺乏應有的管理意識,無論是其管理理論,還是管理手段,都無法滿足新時代對林業的需求。
1.2.2 種植技術出現問題
在種植林木的過程中,部分林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素養相對較差,其缺乏系統的科學理論支撐,初期種植密度較大,而林地之間的養分是有限的,因為林木之間的距離很近,林木會互相爭奪生長資源,與此同時,林地立地基礎條件通常較差,存在干旱、貧瘠、肥力差的情況,這種環境不適合大多數樹木生存,很容易導致林地退化。
1.2.3 過度砍伐導致林地退化
木材是重要的林業資源,在工業、商業上都有很強的經濟價值。個別企業為了追求資本利益,不顧當地生態環境,對于林地亂砍濫伐,進而導致林地嚴重退化。例如說:位于巴西的亞馬遜森林便是由于過度地開發,導致林地逐漸退化的典型。根據權威機構的調查數據,在1992~2014年期間,巴西政府部門與一些企業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亂砍濫伐,素有“地球之肺”美譽的亞馬遜流域有33.74km2的森林嚴重退化。有部分權威學者表示,亞馬孫雨林很有可能在未來的10年之內繼續失去20%到25%的森林,這種情況會不可逆轉地改變當地的生態系統,為巴西,乃至全球的自然生態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造林是百年大計,而選擇樹種是百年大計的開始,與造林的成敗密切相關。正因如此,在種植林地的時候,林業部門應該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種植適合當地氣候溫度的樹木。例如說:在寒冷的北方地區種植紫葉李、水曲柳、山丁子等耐寒性較強的樹木。
我國現代防治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始于20世紀初期,在1911年中央農業試驗場建立了病蟲害科。迄今以來,已經有了百余年的光榮歷史,在這段歷史中,通過我國歷代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為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探索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策略,極大程度地降低了病蟲對森林資源的危害。
2.2.1 化學防治
雖然化學防治會對林地周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但是這種方式因為具有見效快、效果好,所以深受林業從業者的青睞。在進行化學防治的過程中,應當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應當找準時機,盡早防治,避免病蟲害的擴大化。第二,要科學地選擇藥物,不但要針對林地中的主要害蟲,還要保證對林地環境污染的最小化。根據病蟲害的不同,化學防治的手段也各有不同,其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第一種是注干防治,這種防治手段應對的森林害蟲幼蟲的生活場所隱蔽,同時,由于林地中的樹木十分高大,這就給林業技術人員的防治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而注干劑的出現十分顯著地解決這些困難。注射到樹木體內的藥劑能跟隨樹木的汁液在樹木體內傳輸擴散,讓藥劑能夠達到頂梢、葉片等部位。對防治食葉類、刺吸類和枝梢類害蟲,有十分顯著的效果;第二種是煙霧防治,所謂的煙霧防治指的是農藥原藥通過燃料、消焰劑、氧化劑和加重劑經過燃燒反應之后呈煙霧狀飄散。通過這種防治方式燃燒所得的藥劑粉粒非常細小,其可以長時間地懸浮在半空當中,使藥劑能夠擴散到其他方式不容易到達的空隙地方,例如:葉的背面。就目前而言,我國比較常用的殺蟲煙劑有敵敵畏、對硫磷、菊酯類殺蟲煙劑等等。第三種是昆蟲生長調節劑防治,昆蟲生長調節類化學藥劑可以使昆蟲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正常進行,進而使昆蟲無法正常地生長發育,最終導致昆蟲的死亡。
2.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個比較大的概念,其包括但不限于:微生物防治技術、益鳥防治技術、天敵防治技術。所謂的微生物防治技術指的是利用細菌、病毒微生物等方式對常見病蟲害開展防控。例如說,一些林木昆蟲的身體當中,含有真菌,這些真菌對人類的身體烏海,但是卻可以預防馬尾松毛蟲、天牛等林業害蟲。絕大多數的生物都有天敵,林業部門可以針對林地中的常見病蟲害引入該病蟲的天敵。值得重視的是,在釋放天敵的時候,林業部門應該考慮到林地的生態平衡,對天敵的數量進行一定程度的控制,避免這些天敵對林地本身的生物鏈造成威脅。蛋白酶抑制劑是一種新興的生物防治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消除害蟲體內的腸道蛋白活性,使其無法正常合成氨基酸,生長受到抑制,最終導致害蟲死亡。這種方式環保、效率很高,獲得了單位的喜愛。
2.2.3 物理防治
林業部門可以分析蟲害特性,對病蟲害進行物理防治。例如,大多數病蟲都有趨光的特性,故此,可以通過設置光源的方式,對害蟲進行誘捕。這種方式見效很快,但這種方式是無差別誘捕,很容易傷害一些益蟲,對于生態環境的穩定性比較不利。有部分害蟲對黃色、藍色的有很強的趨性,防治人員就可以根據其這一特點,利用色板對其進行誘殺;也可以利用石灰水調制成涂白劑,將其均勻地抹在樹干之上,這種方式不但可以防控病蟲害,還具有一定的防凍保溫效果。
2.2.4 提高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檢測水準
林業有害生物檢測對于病蟲害的防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林業部門應當通過各種病蟲害監測技術,例如:傳感技術、GPS技術、GIS技術等,最大程度地提高病蟲害的檢測水準,完善檢測體系,使林木得以健康生長。與此同時,還應該做好檢疫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防治體系,盡可能地降低病蟲害的危害程度,并建設科學的應急防治系統,使病蟲害可以早發現,早治療,避免問題擴大化。
為了避免外來物種侵害林地安全,林業部門應該積極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工作。了解林地現階段都有哪些外來物種,這些物種都具有哪些特征,這種外來物種是否會對林地造成傷害?如果能夠造成傷害,那么,林業技術人員應當針對其特性進行防治。例如說,前文中提到的薇甘菊,其生命力較為旺盛,繁殖速度也比較快。林業部門可以組織技術人員和工人在林地中進行集中處理。對那些匍匐姿態的薇甘菊,可以直接將其鏟除,而對那些纏繞林木向上攀爬的薇甘菊,可對其下部莖部分進行鏟、割等處理。防除薇甘菊時,應當要細致地清除地面上所殘留根、莖、枝等,隨后將薇甘菊的殘骸帶到田間野外,集中進行焚燒銷毀,做到斬草除根。在進行薇甘菊防除后,林業部門應當對林地加強管理,防止薇甘菊再度發生危害。
2.4.1 強化技術培訓、嚴格落實技術規程
再好的政策都是需要人來執行的,為了更好修復退化林,林業部門應該積極地對林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使其專業技能可以跟上時代發展。為了達成目的,有關部門應當樹立人才資源觀念,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林業專家,圍繞著退化林的修復工作對林業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培訓的結果應該與林業技術人員的經濟利益相掛鉤,從而提高其參與培訓的積極主動性。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讓其去上級部門,開展技術跟班學習。在耳濡目染之下,林業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能會有極大的提高。與此同時,林業部門應當完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用優厚的待遇,從社會上去招攬那些專業能力較強的林業技術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學歷”的專業團隊。值得重視的是,林業部門不應該只關注林業技術人員的專業素質,還應當加強其職業道德素養教育的培養,使其能將“愛崗敬業”作為工作的基本原則,按照職業規范進行作業。
2.4.2 強化責任主體,提高修復質量
在退化林地的修復實施過程當中,不應該只靠技術人才的自覺,而是應該建立科學合理的責任管理制度。例如說,林業部門應當全面地落實監管責任和主體責任,一層一層地簽訂目標責任書,構建任務、資金、責任、措施“四到位”的責任機制。并且,應當嚴把種子、栽植、灌水、管理的“質量關”完善、推行單位法人制、技術負責制、資金報賬制等科學管理制度,通過這些制度可以極大程度地提高工作效率、質量。與此同時,相關單位還應當加大技術指導和監督檢查驗收力度,盡可能地保證退化林草修復質量,確保管理責任到位、相關技術要求能夠得到全方面落實。
2.5.1 加強宣傳
根據筆者觀察,有一部分人之所以亂砍濫伐,是因為其缺乏生態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故此,筆者認為林業部門應當加強對林地附近居民的宣傳,向人們普及林業資源對我國的重要程度。值得重視的是,射箭要看靶子,聽戲要看聽眾,在普及知識的時候,林業部門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輸,很容易引起周圍群眾的厭煩心理,故此,林業部門應該走進群眾當中,去分析受眾的喜好、興趣,通過通俗易懂、簡單明了的語言,向其普及最基本的林業知識。
2.5.2 加強林權管理,制止亂砍濫伐
制止亂砍濫伐不能只靠居民自覺和說服教育,林業部門必須要加強林權管理。林權管理是林業資源管理的關鍵部門,也是管理亂砍濫伐的核心所在,面對亂砍濫伐的人員應該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一定的處罰,這種方式可以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使那些想要亂砍濫伐的單位或個人因為法律的威懾,而打消亂砍濫伐的念頭。
21世紀是科技的世紀,任何工作都缺少不了科學措施的幫助。在這樣的歷史大背景之下,林業部門應該積極地學習國內外的先進的退化林修復技術,值得重視的是,各地的實際情況各有不同,不能照樣學樣,而是應該積極地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現有的修復技術進行研究和創新,進而提升退化林的修復技術水平。具體地說,在調整樹木與樹木之間密度的時候,林業技術人員應當盡可能地做到間密留稀、留優去劣,并且利用透光伐方式開展科學撫育,通過這一方式,可以極大程度地提升林地的整體質量;土地是樹木生長的根本,為了使樹木可以茁壯成長,林業技術人員應該帶領工人平整好造林地,清除樹根,對土地進行深翻,通過暴曬殺死土壤中的寄生物。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林業技術人員可以對其施加有機肥與農家肥,盡可能地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樹木的生長環境;為了避免林木之間互相爭奪營養,林業技術人員應當對林木生長空間進行調整,確保每一棵樹都可以吸收足夠的營養。對于那些病蟲危害較為嚴重的林地,林業技術人員應當將受害木與病原木清理徹底,從根源上祛除病蟲害的“傳染源”,恢復其余樹木健康發育狀態,利用衛生撫育、育林擇伐等方式進行改造修復。與此同時,林業技術人員還應通過修枝、割灌除草等多種策略來加強樹木的生態防護能力,從而確保林木可以更好地生長。
修復退化林可以提升林地覆蓋率,增加生物多樣性,打造綠水青山,促進環保發展。為了較好地完成這一工作,林業技術人員必須要發揮敬業愛崗的精神,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開展修復退化林的工作,為我國的環保事業貢獻出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