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艮根,陳亞峰
(泰興市水產良種場有限公司,江蘇 泰興 225434)
在水溫5~18℃的早春季節,養殖水體魚類疾病頻發,疾病傳播范圍之廣,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高,都達到并超過了歷史同期水平。這一現象目前已經是造成早春養殖魚類大規模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廣大漁業技術工作者和養殖戶習慣性將這一現象稱為“魚瘟”,也有不少水產技術人員將其定義為“魚類越冬綜合癥”。魚瘟不同于豬瘟、雞瘟,不是一個特定的某一種瘟疫疾病,而是魚體由于免疫能力下降,在水體環境中感染霉菌、細菌、病毒或寄生蟲等致病因子,持續一段時間后,疾病暴發,魚體死亡現象的統稱。越冬初春之際,養殖水體溫度偏低,水質偏瘦,投飼尚未開始,魚類活動性也不強,并不具備爆發大規模疫病的環境因素。同時,病毒、細菌、霉菌、寄生蟲等在這一階段也不活躍,很難成為引起大規模魚類死亡的特定致病因子。南方地區由于氣溫偏高,養殖塘口1~2月初就可能爆發魚瘟。2~3月會在湖南、四川、江蘇等地逐漸爆發。4月初,飼料正常投喂后,魚體發病情況減少,到4月底,水溫達到25℃左右,魚瘟基本消退。
冬去春來,水產養殖的新一輪周期又開始了,但是在早春時節水池養殖的過程中進行魚病防控依然是養殖技術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及時關注養殖塘口的實際情況。
在這一時期,如果養殖淡水魚出現少量不明病因疾病,并且造成了少量養殖魚類死亡,而且持續時間較長,死亡魚類數量越多,這應當引起養殖戶的充分關注。因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警惕是否是春季魚瘟發病的早期癥狀。養殖戶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進行防范和治療,從而有效地避免養殖魚類發生大量發病和死亡的事故。
通過對以往發病情況的總結,可以知道在春季導致魚瘟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每年的早春時節,尤其是3月特別明顯,無論是養殖成品魚還是培育規格苗種,不管是在南方省份還是在北方省份,無論養殖品種是草魚、鰱魚還是鯽魚,經常會暴發一些流行性魚病。雖然經過一段時間藥物治療,但還是無法徹底痊愈,這種情況造成了魚類大量發病和死亡,給養魚人帶來了巨大經濟損失。這些水生動物疾病對水溫比較敏感,當溫度在一定范圍內容易引起發病。比如,鯉春病毒病、鯉魚痘瘡病、水霉病等,一般都發生在冬季和早春。就目前看,魚瘟的發病,溫度也是很關鍵的誘發因素。一旦過了4月中旬,魚瘟的發病趨勢將會逐漸減少,魚類的發病和死亡量也會降低。
冬春交替季節,特別是在開春之后,這一時期大多數養殖魚類基本處于停食和半休眠狀態,抵抗力比較差,比較容易發病。另外,入冬之前,由于長期的配合飼料投喂,魚類生長較快,必需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有些缺乏,許多淡水魚就已經出現了肝膽等代謝和消化器官不好的情況,許多養殖戶對于這種情況,認識不到位,如果損失不大就沒有特別關注。但是如果淡水魚在患有輕度肝膽綜合癥的情況下過冬,在開春期間也很大可能發病,所以這也是草魚、青魚發生魚瘟的比例超過其他魚類的原因。
越冬前養殖人員經常進行拉網、分塘、并塘等操作,或早春開始魚種運輸、放養等操作,魚體或多或少存在擦傷、凍傷或其他傷口,很容易遭受水霉、嗜水氣單胞菌、假熒光桿菌等條件致病菌的侵襲,從而誘發魚瘟。
部分養殖戶在日常養殖過程中,放養密度過大,品種過多,養殖魚類爭奪溶氧、飼料等生存條件,很容易出現一些應激反應,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魚類正常的生理代謝功能,進而導致魚類的體質下降,這樣更容易感染細菌和霉菌,發生魚瘟。
有的老塘口由于多年沒有清塘,導致淤泥非常厚,在池塘底部會殘留大量有害物質。這些有害物質的積聚,再加上開春后的氣溫上升,藏伏在池底部的有害物質就開始揮發,水體氨氮、亞硝酸、硫化氫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不斷高,持續時間增長,夏季水位高的時候問題不大,一旦進入冬季和早春,池塘水位下降,將非常容易導致魚類發病。同時,大量的底層淤泥在水溫回升時,有害菌也會復蘇和滋生,魚類在塘底聚集,底泥中的有害菌更容易侵襲魚體,有害病菌更容易寄生魚體,導致魚瘟等疾病的暴發。
有些養殖戶管理不到位,為了節約飼料成本,在秋天就已經開始逐漸停料,或者使用菜籽粕、豆腐渣等代替飼料。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養殖魚類沒有足夠的儲能度過漫長的冬季,不斷消耗體內大量原有營養物質,導致體形消瘦,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開春后養殖戶開始投喂,飼料選擇不合理,也可能帶來魚類急性腸胃適應性癥狀。
總之,魚瘟發生的原因比較多,常常是多種因素和多種病菌的集中表現,這給我們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養殖魚群出現游邊現象,氣溫升高時,游邊現象更加明顯,常常大量魚類在塘口邊上緩慢游動。氣溫下降時,游邊現象適當減少,但是游邊魚類的活力更加喪失,這部分魚類基本無法治療。
大多數病魚體表有少量白色棉絮狀覆蓋物,基本可以確定伴隨有霉菌感染;部分病魚體表鱗片脫落,有淺表性傷口感染,也有傷口較深,類似于打印病癥狀,一般草魚傷口較深,鯽魚等傷口較淺,少部分病魚尾鰭發白、腐爛,嚴重時其他部位魚鰭也會出現類似癥狀,有部分肝膽綜合癥的癥狀,發病魚類肛門發紅和腫大的現象較少,腸炎癥狀較少,也可能與春節攝食量較少有關。
病魚鰓絲發白,附著泥狀污物,鰓絲末端腐爛,偶爾發現少量寄生蟲。
對病魚解剖,部分魚肝臟顏色異常,有病變現象;腸道無食物、少有炎癥反應;極少部分病魚有腹水癥狀。
一般草魚多發,現在江蘇地區基本上以草魚、花白鰱、鯽魚為主。
嚴格確保放養養殖魚種的質量。好的苗種是預防疾病的關鍵。養殖戶一定要選擇從知名度高、信譽好的養殖單位購買魚種,選購經檢驗無疫病、健康的優質魚種,從源頭上防止魚瘟的發生。購買水產養殖飼料、魚藥、水質改良產品時,從生產質量穩定、信譽好的廠家或銷售商購進。購買后記錄飼料來源、飼料品種、進貨時間與進貨數量、生產日期與保質期,做到不使用過期、變質的飼料,不使用以次充好的飼料。顆粒飼料使用投餌機“定質、定位、定時、定量”投飼。根據天氣、水質、魚的活動等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夏秋季節每次投料以七、八成飽為宜,投喂須按照“慢、快、慢”及“中間多、兩頭少”的方法,確保都能均勻攝食,減少餌料浪費和防止殘餌造成水體污染。魚藥和水質改良劑的使用要科學搭配,不然很難起到預防效果。
在秋季要加強養殖魚類的飼料投喂,在晴天中午氣溫高的時間段,可以適當提高飼料投喂量,同時提高飼料品質,保證魚體儲存足夠的營養過冬。冬季、早春氣溫高時,也可以適當投喂,補充營養。
采取切實有效措施,消除養殖自身污染,促進養殖魚類的健康生長。通過增加換水頻率和數量,減少水體中污染物的含量,定期清淤,減少底泥污染物,降低發病率,避免疾病的蔓延及交叉感染。
一是塘口清塘管理。利用冬春季節水產品起捕時機,進行清塘清淤與消毒,改良池塘底質,清除養殖期間積累的殘餌、糞便與腐殖物,并進行無害化處理。減少這些物質在養殖過程中的耗氧,同時消滅池中殘留的有害生物及致病菌。
二是池塘水質管理。根據季節、天氣、池塘水色、魚類活動情況等因素的變化,適時調控池塘水位,定期調節注水量,并適時施肥。春季魚種放養后,可每隔15~20d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約為池水的10%,直至加高到5月份的池塘最高設限水位。夏秋季可每隔15d左右換注水一次,每次換注水量為池水的15%左右。水源不足的,采用微流水方式不間斷注水。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25~40cm,養殖中后期,存塘魚類密度大,池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50cm。透明度小于20cm時,及時換水、加水或施放沸石粉或生石灰,透明度過大時,適當追施氨、磷肥料。
在越冬之前要做好調水改底工作,可以適當提高水位,使用光合細菌、EM菌等分解水體中的有機質;使用具有較強氧化性的底質改良劑改善塘口底質條件,調節水體底部的pH值、BOD、COD。
外用用藥一般以廣譜殺菌藥物為主。使用外用藥時,主要有以下幾種選擇。
第一,全池潑灑鹵素類消毒劑。可以使用溴氯海因,預防用量以150~200g/667m2為宜,嚴重時可以使用250g/667m2進行處理。或是使用聚維酮碘250ml/667m2進行潑灑,如果是底質差的魚塘,可以用強氯精1kg/0.2hm2潑灑。底質較好的魚塘使用二氯異氰尿酸鈉處理,水體投放0.5~0.6g/m3為宜。
第二,全池潑灑滅真菌劑。可以選用硫醚沙星、高錳酸鉀等進行魚體浸洗或者是全池潑灑均勻,可以有效地預防水霉病的發生發展。
第三,使用食鹽和小蘇打。用食鹽和小蘇打濃度是400ml/L灑遍全池,這樣對防治水霉菌的效果較好。
第四,使用中草藥。五倍子放2~4g/m3,使用前將五倍子磨碎以后用開水進行浸泡。應用烏桕葉放3.7g/m3,使用前將烏桕葉用20倍的2%石灰水浸泡過夜,然后再煮沸10min可以提效,當處理完以后連水帶渣全池遍灑。
第五,使用大黃溶液全池潑灑進行預防具有很好的效果。具體用法是使用2.5~4.0g/m3大黃溶液,在使用前先將大黃以20倍的0.3%氨水浸泡后,再連水帶渣全池遍灑。
第六,使用內服藥進行預防。飼料當中加入恩諾沙星2~3g/kg,攪拌均勻以后制成穩定性好的顆粒藥進行投喂,預防一般連喂3~5d,在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次。當中加入氟苯尼考2~3g/kg,攪拌均勻以后制成顆粒藥飼投喂,連續喂3~5d,注意第一天用量加倍,每天需要投喂1~2次。內服清熱解毒的中藥,比如三黃散,就是用大黃、黃柏、黃芩混合在一起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每100kg魚使用大黃250g、黃柏150g、黃芩100g,研碎以后加入1kg食鹽,然后用水攪拌均勻以后,再拌入一些面粉,使其粘到嫩葉草上,晾干以后喂魚,也可以拌在飼料里進行投喂,大概需要喂5~7d。每萬尾魚使用研碎大黃和搗爛的鮮大蒜,其中各加入500g食鹽,拌入適量的精飼料以后做成藥餌喂魚,這種方法一天需要喂1次,連續使用3~5d。
白露節氣前后要做好過冬前的最后一次殺蟲、消毒措施,使用安全、低毒的殺蟲藥全池潑灑殺滅魚體寄生蟲,使用高效、低刺激的消毒藥全池潑灑降低水體中病原菌的濃度。
通過總結早春魚瘟防治和相關實踐可以發現,使用生石灰具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長期高密度養殖的魚塘,長期高頻率用藥,飼喂,常常導致池塘平衡系統遭到了破壞,由于生石灰具有中和水質,調節pH酸堿度的作用,能夠恢復和調諧水體各項系統平衡,同時還具有殺蟲和滅菌功能,特別是那些多年沒有清塘的水體,淤泥特別厚,使用生石灰具有較好的效果,因為大多數發病原因就是塘底惡化和淤泥腐敗變質導致的,而生石灰具有通透底泥的作用,所以能夠起到一定效果,實際應用效果比漂白粉更好。
在養殖過程中,在水體當中定期少量合理地使用生石灰,也能夠起到調節水質、沉淀有毒離子、殺滅病菌和寄生蟲體的作用,還可以促進水體當中的有機物和懸浮物凝聚、分解,從而有效地減少耗氧,進而全面地提高了水體環境。生石灰預防時,治療作用是次要的,主要的功效是中和水質,調整水體酸堿平衡系統,澄清水體。
目前,由于魚瘟只是對早春出現的大范圍、大規模淡水養殖魚類發病一個不太專業的稱呼,疾病生成的原因復雜,病原體的確認和分離困難,業內專家和技術人員對魚瘟的病原、病因及治療方案并未達成共識,有技術專家認為在這一特殊時期,魚體抵抗力差,更容易引起應激反應,應當盡量減少殺菌和殺蟲藥物的使用,防止造成更大規模的死亡;也有技術專家認為可以適當使用殺菌藥物,瀕死的病魚及時不用藥也會最終死亡,但是病癥較輕的魚存在治愈的可能。
針對魚瘟,有經驗的養殖戶總結自己的養殖管理經驗,認為主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提高越冬的池塘水位,注重在秋季改良底質,選擇合適的配合飼料,定期預防,發現魚病,及時治療,使用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保持充足的溶氧等。通過上述方法,能有效降低魚瘟的發病概率。
根據幾年的藥物治療和不使用藥物治療的方案對比來看,從個人角度上,我們更傾向于對發病魚類進行積極治療。具體方案如下:淡水養殖魚類發生魚瘟爆發性疾病時,可以使用聚維酮碘溶液進行全池潑灑殺菌處理,用法用量參照國標聚維酮碘溶液非處方藥使用說明書。聚維酮碘刺激性小,藥效在水體中持續時間長,能夠很好地殺滅并控制水體中的絕大多數條件和非條件致病菌,防止其他養殖魚類繼發感染;使用聚維酮碘溶液48h后,使用治療水霉病的藥物再次全池潑灑一次。一周后如果治療效果不明顯,可以重復上述方案再使用1次。
相比較而言,青草鰱鳙四大家和鳊、鯽魚混養塘使用上述藥物治療方案后效果不錯,3d后魚類整體死亡量得到了明顯的控制,7d后魚類死亡量降低到個位數,但是全塘無新發死亡個體的現象無法杜絕,對塘口的管控仍然需要加強,防止魚瘟發生反彈。主養草魚的養殖塘口,草魚爛鰓、赤皮等癥狀比較嚴重,治療方案藥物使用效果不明顯,魚類短期和長期死亡量下降情況不明顯,藥物治療與預期效果相差較大,也是藥物治療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