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守強,宋 雙
(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山東 煙臺 264199)
2019 年1 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發展定位得以明確。對實踐教學的具體要求指標是“職業院校實踐性教學課時原則上占總課時一半以上,頂崗實習時間一般為6 個月,‘雙師型’教師(同時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超過一半”[1]。
醫學除了要培養學生基本的醫學理論知識、操作技能,還要培養他們的臨床思維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人文關懷能力等。因此,實踐教學對醫學生成才至關重要,是關系到畢業生崗位勝任力的重要途徑。護理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學科,不但要培養護生熟練的護理操作技能,還要培養其臨床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護理實踐教學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以提高畢業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滿足社會對護理人才的實際需求。
本文以山東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為例,從調查研究入手,分析醫學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而探討護理實踐教學的改革實踐,構建類型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護理實踐教學新模式。
本次研究選取我校護理系學生及教師為研究對象,護生分布狀況如下:2020 級400 人,2021 級400 人,2022 級400 人,年齡19 歲至22 歲。選取部分護理專業的教師為半結構訪談對象,講師及以上職稱,年齡在30―55 歲。
本次采用調查研究及半結構訪談的方法。利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學生進行調查,內容包括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對護理實踐教學的滿意度,對實踐教學方法的建議等。
對護理專業教師采取半結構式訪談,提前設置訪談題目,如護理實踐教學現狀、護理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建議等。利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
1.3.1 學生對護理實踐的態度
①護生對護理實踐教學方式的態度分析:有60%的護生認為當前的護理實踐教學方式死板,不靈活,有30%的護生認為當前的護理實踐教學可接受,但不能提高學習興趣,有10%的護生對護理實踐教學方式沒有看法。
②學生對目前護理實踐教學的滿意度:有50%的學生對目前學校的護理實踐教學效果滿意,有20%的學生表示比較滿意,還有30%的學生對目前的護理實踐教學效果不滿意。且89%的護生認為護理實踐教學是強化護生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護生崗位勝任力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③學生對護理實踐教學方式的建議。問卷設置了開放式問題,統計學生建議的教學形式有:醫院見習、標準化病人教學、案例分析等。
1.3.2 專業教師對目前護理實踐教學的現狀分析及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①教師對目前護理實踐教學現狀的分析:參加訪談的教師對目前護理實踐教學現狀進行了如下分析:護理實訓教材老套,不能更新臨床最新知識;護理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學生缺乏興趣和主動性;單純考核學生的技術操作流程,學生的人文素養考核兼顧不夠,護理實踐教學科學評價方法不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護理專業師資隊伍的實踐能力有待提升。
②教師對護理實踐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參與訪談的教師對護理實踐教學的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議,比如豐富護理實踐教學方式,引入標準化病人教學模式、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等;建設高水平護理專業師資隊伍;護理實踐教學教材的編寫應貼近臨床實際,重視提高學生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臨床護理教學實踐活動,根據課程內容合理設置見習時間和內容;護理實踐考核方式要增強對學生人文關懷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及臨床思維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考核。
傳統的護理實踐教學采取教師操作演示、學生模擬練習的模式,尤其重視操作流程和步驟,強調操作的準確性和熟練度。大部分學生對這種機械練習模式會感到枯燥乏味。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差,對實踐教學中的原則理解不夠深刻,比如在靜脈輸液操作中,只是單純地記住操作步驟,對于操作過程中最重要的無菌觀念理解不了,不明白為什么不能跨越無菌區等。操作過程中的重要原則既需要強化練習,更需要在情境中去理解、體會。因此,護理實踐教學方法迫切需要改革。
護理實踐教學參照的教材內容主要是護理操作技能,重點是操作流程、步驟和操作注意事項以及考核標準。教材內容不符合類型教育的基本要求,操作技術不能結合臨床情境,學生單純機械記憶操作技術步驟,對臨床情境下的臨床病例對癥處理缺乏應對。另外,教材不能反映學科前沿情況,比如教材上傳統的骨科石膏護理,還是按照管型石膏來講,而骨科臨床這種管型石膏早已淘汰。此類脫離臨床實踐的教材內容還有很多,教材與臨床脫節,學生進入臨床后對崗位的適應過程就長,崗位適應能力差。因此,護理實訓教材內容迫切需要更新,教材的編寫要與臨床接軌。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需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抓緊抓好[2]。類型教育背景下,護理實踐教學水平提高的前提是提高護理專業師資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在訪談中,部分教師認為職業教育理念未能在護理實踐教學中得到深入落實和應用,主要原因是沒有深入系統地學習職業教育方面的政策、教育教學理論。還有部分教師表示由于教學任務重,師資有限,教師參加臨床進修實踐的時間過短,不能及時學習臨床護理的新理念和新技術。因此,受訪教師建議學校可邀請臨床護理專家參與指導護理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包括實踐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方面,讓類型教育理念在實踐層面真正落地[3]。
提升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水平還需建設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雙師隊伍不僅僅是有“雙證”,還要有臨床護理一線實際工作和進修學習的經歷。學校應建立有層次的雙師教師培訓制度,鼓勵和引導教師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激勵不同層次的教師深入醫院、社區養老機構進行實踐,提高其實操能力,促進其掌握護理新理論、新技術[4]。
實踐課程設置是護理專業實踐教學計劃的核心部分,科學的、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并且有專業特色的課程設置是培養護理人才的基礎。因此,設置科學合理的實踐課程是類型教育背景下護理實踐教學的核心。目前大部分學校的護理實踐教學沿用的是醫學教育的課程框架和教學模式[5]。類型教育背景下的護理實踐教學課程設置應以“人的健康”為中心,關注人的身心健康,除了校內實踐教學外,還可穿插醫院、養老機構及婦幼保健院見習,實現早接觸專業,早接觸臨床。
類型教育背景下護理專業人才培養已從注重知識、技能傳授轉變為重視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實踐過程體現的是理論知識、操作技能、職業素質和人文修養的結合,因此,護理實踐教學也要從單純的技能考核向客觀、全面的形成性評價轉變[6]。形成性評價全面反映學生的職業態度、人文修養、溝通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教師根據學生“學”的情況,改善“教”的活動,體現教學相長。
護理實踐教學是醫學職業教育類型特質在教學方面的體現和特征。高職護理實踐教學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護理人才的重要途徑。我校認真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積極完善相關標準,創新方法,拓展實踐教學資源,提高產教協同育人能力,促進護理實踐教學質量的有效提升[7]。
3.1.1 實訓教材編寫
邀請副高以上臨床護理專家、高校教師進行研討,緊密結合臨床實際,積極更新臨床新技術、新方法,與時俱進,編寫符合臨床實際、增強崗位適應能力的實訓教材。
3.1.2 教學手段創新
課程組結合教學內容,融入了標準化病人教學法、案例分析教學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以及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進一步提升崗位適應能力。
3.1.3 師資隊伍建設
學校力爭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首先通過講座、研討會等方式帶領教師深入學習、討論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方針,讓教師深入理解,并能在教學實踐中貫徹職業教育理論。其次,學校應建立激勵制度鼓勵教師深入臨床實踐,使教師理論聯系實際,踐行“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服務理念。
3.1.4 護理實踐教學內容設置
學校教師與臨床護理專家組共同研討設置漸進式護理實踐教學模式,根據學情,分學期設置遞進式實踐教學內容。在大二學年,根據臨床護理學習進度每周設置對應的見習內容,見習場所除醫院外,還有養老服務、婦幼保健機構等,符合“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臨床實習期間,學校與教學醫院共同設置護理實踐教學大綱,制訂實踐學習目標。
3.1.5 護理實踐教學考評方式的改革
類型教育背景下的護理實踐教學考評方式應注重考核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理論知識、操作水平、職業素養及人文素質等。因此,護理實踐教學考評方式應向客觀、全面的形成性評價轉變,注重過程評價。我校在操作考核時采取了使用標準化病人進行客觀結構化考試的形式,能夠客觀、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
經過護理實踐教學改革,我校2020 級三年制護理專業1000 余名學生已進入實習階段,據實習單位反饋,學生的綜合素質優良,理論知識掌握、溝通能力和實操能力較以前明顯提高。另外,學生參加全國及省技能大賽成績斐然,獲得全國及省技能大賽一等獎及二等獎若干,充分體現了護理實踐教學改革的成效。類型教育背景下的護理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符合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了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
類型教育背景下職業院校護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社會及教學醫院的共同努力、深度合作,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