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雙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廣東昭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東城區職工大學
從企業文化和企業內部職業教育的角度,企業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是使企業人才能夠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快速地與企業保持一致的戰略發展目標,更加有效地為企業和團隊做出貢獻。然而,企業人才培養所面向的企業人員,其在知識結構、技能需求、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有效應用,可以增進企業人才培養參與者和企業人才間的共識,豐富人才培養內涵,增加企業人才在傳統文化知識方面的積累,促進人才對知識主體內容的理解、吸收和認同,進而推動企業人才文化修養提升,促進其對企業工作和企業文化的了解及認可程度,進而促進人才自身和企業的協同進步與發展。
傳統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并世代延續、傳承下來的具有重要價值和生命力的形態相對穩定的文化,它影響和制約著每個社會成員的意識形態、思想觀念和生活實踐。傳統文化并不是靜止不前的,它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在保留基本精神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的過程[1]。
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翻開歷史畫卷,有這樣一個清晰的文化脈絡,在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和文化上呈現著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墨家、兵家等諸多學術流派,其中儒家和道家思想對后世影響最為深刻。戰國后期,秦統一六國,法家思想成為思想的主體;此后,從漢代,特別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思想和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數千年封建統治的核心思想,隨著文化的逐漸深入,儒家思想深入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為中華民族思想中的主體組成部分。
誠然,漢代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之后,思想和文化在社會結構中越來越趨于統一,這在歷史進程中一方面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使中國得以長期發展和進步,但另一方面,這種社會上的趨于一種聲音,結合中國歷史的經濟社會結構,也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人們的思想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的天然禁錮。
從更廣泛的角度看,任何文化和思想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董仲舒對儒家文化的重新詮釋,再到后來的宋明理學的發展,實際上都是儒家文化不同的歷史形態和發展。同時,中華民族在接受儒家文化的同時,也同樣受到道家、墨家、佛教文化等諸多文化來源的影響。即便在儒家文化體系中,除了強調權威和保守的思想外,也強調“忠孝”“有為”“堅韌”“仁愛”等優秀內涵,這些優秀的文化內涵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忠誠、堅忍、誠信、有為”的優秀品質。
精髓即精華,精華是事物最重要最核心、最優秀的部分[2]。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生產生活、社會實踐產生積極影響的價值理念、根本方法。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表現在“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厚德載物、忠君孝親”等幾個方面。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之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經典理念,是討論人與自然關系的宇宙觀[3]。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曾提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4],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則強調“天人合德”,其認為人應該修身達到自覺履行道德規范的境界,認識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要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5]。隨著時代的發展,“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不僅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強調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國家內部的和諧、國家與國家的和諧等。如,2014 年5 月4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化強調“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強調了“天人合一”宇宙觀以及和諧觀的重要性。受“天人合一”思想理念的影響,中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相繼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論,提倡大力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盡量避免或減少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枯竭等,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此外,中國人及相關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為了推動企業良性發展,還強調“以和為貴”“和氣生財”,企業與社會、企業員工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要和諧溝通相處等。可見 “天人合一”的和諧理念已經滲透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2.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一種從人自身出發,以人為根本、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和尺度來考慮問題,注重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肯定人的世俗生命的思潮。”[6]“以人為本”的思想萌芽于西周,發展興盛于春秋戰國,此時期以儒家“愛人”思想最為突出。在人神關系上,強調“民先神后”,即人事優于神事;在人與自然關系上,提倡“人最為天下貴”“人貴于物”“惟人萬物之靈”等說法;在人際關系方面,主張“仁愛”“和諧”“平等”等思想;在政治層面,倡導“民貴君輕”“民惟邦本”“仁政”等理論[7]。時至當下,“以人為本”的人文思想仍然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政治層面發揮著積極的引導和管理作用。
對企業而言,企業管理者要以“仁愛”“平等”之心關愛員工、尊重員工,要給予員工完善的福利待遇、尊重員工的勞動成果,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員工的知識技能等。從客戶角度講,企業要關注客戶的需求,從客戶的角度出發經營管理企業。
3.厚德載物
“厚德載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豐富的大智慧、大哲學。張岱年先生曾經把中華民族精神概括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8]。“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意為大地寬厚溫和,人應當效法大地,以寬廣深厚的德行包容萬物、寬厚待人。“厚德載物”闡述了人應該具備的道德修養,以及如何成為一個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時至當下,厚德載物更多是指道德高尚且能夠擔當大任的人。千百年來,“厚德載物” 承載的寬厚待人、兼容并蓄、寬宏大量等和諧思想,成為處理人際關系、調節事務協調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
在企業經營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應該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以包容的心態吸收融合有利于企業發展壯大的不同意見,以和諧的思想構建同事工作關系和工作環境。
4.忠君孝親
忠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倫理觀念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忠”即忠君,“孝”即孝敬父母,是兒女須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忠孝文化是儒家倡導的重要倫理道德規范,是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遵守的社會準則[9]。
受“忠君文化”的影響,中國涌現出了不計其數的愛國英雄,如“精忠報國”的岳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奮勇殺敵”的張自忠等。受“孝親文化”的影響,有經典古籍《孝經》《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等勸孝書籍,引導每一個社會成員遵守孝道。“忠孝文化”被引入到企業文化中通常表現為“下級服從上級、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員工與企業共存共榮”等。“忠孝文化”使企業員工在思想上、行為上忠于企業,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為企業的發展貢獻力量。但另一方面,忠孝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盲目地追求忠孝而不明事理,禁錮了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所以在提倡忠孝文化的同時也要提倡實事求是,追求客觀真理。
目前,我國的技能人才培養,特別是企業中的人才培養,存在重職業技能培養、輕文化素養培養的現象。雖然讓企業員工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是企業人才培養的核心內容之一,但從人自身發展的角度,文化素養不應被忽視。文化素養教育一方面影響著企業人才的社會公德、個人價值觀,另一方面也影響著企業人才在工作中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
職業技能水平是企業人才在工作中的核心能力,決定著人才在工作崗位實現價值和對企業貢獻的大小,也決定著其在企業能達到的高度,但文化素養卻是人才能夠走多遠的關鍵因素。如果工作者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文化素養,或者沒有良好的道德觀念,長期來說不可能在工作中持續發揮正能量和正向作用。
就文化素養教育而言,傳統文化教育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應用必不可少。一方面,從企業人才角度講,在受訓過程中具有接受優秀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從人才培養的目的角度講,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風貌,在催人向善、催人奮進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獨特性,對于企業人才培養目的實現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元素,例如“和諧”“厚德”“愛國”“忠孝”“誠信”“仁愛”[10],通過對這些優秀的文化元素的學習,有利于企業人才樹立健康的、積極向上的職業道德,對于企業人才在工作中做出積極貢獻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再如,一般認為傳統文化中強調的“執兩用中”對于部分領導崗位學員的領導力修養來說也是重要方面之一。
企業人才培養雖然與學歷型職業教育存在較大差異性,但在培養、培訓和教學的過程中,都應當遵循教學規律和科學的教育教學理念。在企業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中,除了面向企業工作內容的教學實訓,提升企業人才的文化素養是重要的內容之一,這既包括培養學員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增加傳統文化知識,還包括培養學員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識。
如果企業人才能夠較好地吸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諸如“和諧、厚德、愛國、忠孝、誠信、仁愛”[10]等,那么在企業的工作實踐中,企業人才在心理素質、職業道德修養、忠實誠信等方面都會有良好的表現,也會促進業務工作有序開展,如果企業人才群體都較好地接受和吸收了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企業文化和企業工作氛圍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優化。
在企業人才培養中,狹義的人才培養的參與者一般指人才培養的實施者,主要包括人力資源和培訓發展工作者、企業高管、中層管理者、業務專家等,人才培養的參與者與企業人才的關系和學校環境下的師生關系不同,參與者和人才首先是同事關系,在教育過程中又是師生關系[11]。由于關系的特殊性,就需要人才培養的參與者在知識結構、職業技能體系、文化素養等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因此,參與者應當尤其注重各方面不斷的自我提升。尤其是當代社會科學技術、社會形態發展迅速,這在產業界尤為明顯,這些都需要企業的人才培養參與者在知識和文化上不斷與時俱進。
企業人才培養的參與者的自我提升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參與者應不斷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傳統文化素養。企業的職教培訓人員,有的是人力資源板塊的培訓發展崗人員,有的是業務板塊的資深業務專家,還有企業管理者,不論是哪種人員從事人才培養,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是一名教育者和受訓者的靈魂工程師。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嚴于律己的優良品格,才能為學員樹立良好的榜樣,在教育教學中才有更好的說服力和影響力,也只有更好地領悟和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才能更好地指導學員、豐富學員的傳統文化知識。二是,參與者要注重自身業務素養的提升。一方面,只有自身業務素養過硬,才能在業務方面向學員有效傳授業務知識,另一方面,也只有具有良好的業務素養,參與者才能合理設計教學內容、精心挑選教學案例、有節奏地把控教學進度。應當說,不論是道德及傳統文化修養,還是業務能力和素養,都是人才培養參與者必備的素質,缺一不可,也不能厚此薄彼,只有二者兼備,才能較好地實現企業人才培養目的。
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氛圍會使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更具有深遠意義,而良性的人文環境和氛圍對企業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基于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營造企業及其人才培養人文環境,有利于構建忠實誠信、仁愛厚德、奮發圖強、積極向上的良性人文環境。構建良性的人文環境,不限于企業人才培養中的道德修養教育中,也應體現在業務和技能教學和實際訓練過程中。例如,在道德修養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論語》等經典作品中關于誠信、明禮等內容感染受訓人才,實現人才培養參與者與受教者的心靈共鳴;再如,一些業務或技能培訓過程中,結合培訓內容穿插布置一些體現發奮圖強的傳統故事和案例,對培訓效果也會起到積極作用。需要說明的是,基于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構建良性人文環境應該與時俱進,不應一味追求古文故事,可利用現當代優秀的影視作品中的橋段和多媒體手段,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
一般來說,企業人才培養形式靈活多樣,包括常規性課堂教學、實訓教學、參觀考察、專題講座、頭腦風暴等,其中,常規性課堂教學和專題講座是目前最主要的培訓培養形式。企業人才培養中的課堂教學常常應用于新員工入職培訓、專題講座、崗位技能培訓、特殊規范培訓(如安全培訓)等。重視課堂教學并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將有利于激發受訓人才對課程內容的興趣,促進人才知識積累和企業文化認同。
綜上所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企業的人才培養參與者通過提高自身文化修養、構建良性人文環境和在企業課堂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等合理運用傳統文化,將對企業人才培養效果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企業人才即受教者的角度,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企業內職業教育相融合,對促進人才自身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不僅有利于其職業道德修養的養成,也有利于人才對企業文化的認同,進而促進企業人才與企業的協同進步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