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夢 汪浩瀾 安徽中煙合肥卷煙廠
SMART 是精益工具的一種,指從設定目標的角度開啟精益管理。也就是通過設置一個富有成效的目標,使整個組織進行有效溝通,以便正確實施,作為一種目標思考的分析框架,幫助提高目標的可行性和完整性。企業軟實力是建立在企業硬實力基礎上,能夠有效吸引和影響利益相關者及其他社會客體以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當前,我國一些行業領軍企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具備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良好條件。但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諸如,經營效率、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品牌影響力等企業軟實力都有待增強和提升[1]。聚焦二十大報告要求,建設一流企業,就必須提升企業軟實力建設。在各行各業都廣泛運用精益工具的當下,研究SMART 原則中明確性(S)、衡量性(M)、可實現性(A)、相關性(R)和時限性(T)在提升國有企業軟實力建設中的創新應用,是一次有益的嘗試。
結合國有企業工作實際,本文將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精神,圍繞提升創新力,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提升對核心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掌控力;圍繞提升競爭力,增強資源配置和整合能力,以完善的機制實現資源、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的配置;圍繞提升影響力,激活全體干部職工內生動力,更加有效助推企業發展戰略和愿景打造,積極營造尊重、寬容、樂觀、向上的氛圍,以精益工具促進企業軟實力建設提段升維。
S 即specific,明確,指目標要具體,不能籠統。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為貫徹“高質量發展”總體要求,國有企業要將提升企業軟實力水平作為重點任務,明確軟實力建設目標,以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體系的優化與完善,發揮目標管理、績效考核的導向、激勵和約束作用,為軟實力建設“瞄準”主攻方向。
一方面在設置目標時,注重四項原則,確保目標設置科學、合理、可行。一是公平公正,績效指標制定科學,考核權重設置合理,績效評估客觀、公正,發揮績效管理激勵、鞭策的作用;二是目標集聚,強化目標管理、績效考核體系服務對企業戰略目標落地的重要作用,明確導向和重點,促進目標任務的有效執行與持續改進;三是分層分類,目標分層、部門分類,目標層層分解,人人有指標,根據工作性質將各部門分成A 類一線部門、B 類輔助部門及C 類職能部門三類,建立凸顯各部門工作特點和關鍵業績的考核指標;四是持續改進,切實做好計劃、總結、考核、改進等各環節的工作,避免只重結果不問過程的現象,做細做實分析改進環節,促進各部門績效持續提升。另一方面聚焦企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圍繞創新、機制、人才三個方面,分級多向發力,確定提升軟實力水平的具體目標內容。設置一級驅動指標,根據企業戰略規劃、年度工作思路,構建企業一級目標體系(企業級),包括創新改善、機制搭建、隊伍建設等。明確指標類型、指標目標值、考核周期及責任主體;制定二級考核細則,企業各部門結合部門主要職責,以一級驅動指標為輸入,構建二級(即部門級)考核指標體系,覆蓋部門承擔的一級目標和部門核心職責;簽訂三級業績合同,各部門根據二級目標,結合部門人員職責分工,將部門目標落實到具體人員,構建企業三級目標指標體系(員工級)。通過三級指標構建,抓好核心工作梳理,完善目標責任分解和考核機制,做到職責、任務、內容細化和具體化。
M即measurable,可衡量,指對于設置的明確指標,需要進行量化以利于實現目標。為多措并舉加強干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全面客觀了解職工思想狀況,把握職工思想脈搏,在試圖量化工作成效之前,“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通過線上匿名問卷調查形式,覆蓋并區分黨員群眾、生產管理、青年中年等群體,結合職工思想動態分析主要內容和企業實際,從黨的建設、企業價值認同、日常社會關注焦點、個人成長等維度設置問題,進行開放式調研。在此基礎上,結合日常談心談話、黨建工作調度現場座談等,對企業干部職工思想動態進行摸底了解。
在統計分析前期的調研結果之后,企業可以明確以質量為中心,從自身的企業文化氛圍營造入手,選擇利用賽馬制的全員創值積分管理,立足推動軟實力建設工作與員工成長、部門業績、團隊評價等關聯運用,用包含了多個維度的積分將“工作狀態好不好、工作策劃細不細、工作執行實不實、工作結果優不優”進行變量轉化,逐步改變傳統績效管理模式,通過積分設計、記錄和評價,形成全員的業績認可、價值認可、行為認可的質量對標平臺。比如提升創新力水平方面的目標,以全員改善提案、合理化建議、技術攻關、管理課題、科技創新等創新管理領域為主,對積極貢獻智慧、作出增值效益、解決瓶頸問題的,授予相應積分;提升影響力水平方面的目標,立足發揮出政策執行力、內部凝聚力、外部影響力的文化建設工作,重點以在黨建黨務中勇于責任擔當、勤于黨建陣地、樂于黨務服務的人員為對象,重點以在企業、地方媒體或數字媒介上發表傳播企業管理思想、文化精神、價值理念的黨建、管理、人物等宣傳文稿為依據,授予相應積分。通過軟實力建設的多個維度,用積分衡量目標達成過程的成效,作為員工晉升、部門評優的重要績效指標,賦予員工走出“舒適”、勇于“越己”的力量,形成有依據、可量化、可對比的衡量指標。
A 即attainable,可實現,指目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提升軟實力水平,要從機制上確保可實現。從可實現的角度來說,首先要聚焦企業發展戰略,明晰創新方向、目標、任務,構建“1+N+X”創新制度體系,保證重點難點可實現。在圍繞激發全員自主創新創造潛能的基礎上,立足企業實際,緊扣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攻關。“1”是針對各類創新活動組織、實施流程等,建立統一的創新導則,確保有章可循;“N”是針對各類創新活動不同特點,建立響應的QC 六步法、RG-PDCA 管理診斷法等管理程序;“X”是為保障創新活動有序開展的相關資源、經費保障等配套管理機制,確保創新活動有管理、有跟蹤、有配套、出成效。其次通過搭建多元金字塔型組織模式,保證不同梯度層級可實現。基于企業各項攻關項目的難易程度、配套資源支撐力度等,針對企業重大課題、掛牌作戰項目、一般創新項目和職工小改小革等創新活動,搭建黨委領航、條線協同、部門負責、全員參與自上而下的創新工作組織模式,確保涉及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重大課題有系統性研究、涉及生產、質量、設備等各業務條線問題能合力攻關、制約部門指標提升問題能突破、職工創新智慧能迸發的態勢,形成層次分明、特色鮮明、資源有效調動的組織架構。
R 即relevant,相關性,指目標之間相關聯的。為確保目標的一致性,有助于實現設置的目標,在相關性方面,利用好品牌載體,強化隊伍建設,以高水平的人才綜合能力和團隊凝聚力煥發軟實力建設的內生動力。
在品牌載體上,運用系統化思維強化品牌管理理念,在工作的點、線、面上,緊緊抓住針對性和系統性這兩個關鍵,創建企業黨建品牌。繪制品牌“定星盤”,進行專項部署,制定國有企業黨建品牌創建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明晰主要內容,抓住核心要義,確定行動路徑,確保創建工作扎實推進。按下品牌“啟動鍵”,組織黨務骨干進行線上交流及知識分享,開展黨建品牌名稱及內涵征集活動,發揮集智協同效應,挖掘具有品牌思維和黨建知識的才俊。構建品牌“知識庫”,通過線上查找、現場交流等形式,認真學習行業內外企業黨建品牌案例,通過相關理論知識、案例等內容匯總,建立線上“知識庫”“云展廳”,便于內部學習借鑒,助力脈絡理清等工作,讓員工隨時隨地感受氛圍、凝聚共識,并將其作為企業創意無限的文化標識。注入品牌“融合劑”,始終注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原則,結合企業發展戰略推進和企業愿景打造,深化黨建與業務工作深度融合,積極組織黨支部開展“黨建+攻關”,過硬、示范黨支部創建等工作,形成融合效應。打造品牌“孵化器”,組建以基層黨務骨干為主的團隊,針對品牌體系構建、載體豐富等工作,施行課題小組制,牽頭推進個性鮮明的課題成果,助力隊伍建設,使其成為人才孵化器。以創建黨建品牌為載體,引起企業上下的廣泛共鳴,集眾智、聚合力,使全員思想與企業精神日漸契合。
在隊伍建設上,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是新形勢下對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重大部署。軟實力建設要高度重視宣傳陣地建設,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創新的工作舉措、務實的工作作風,從全局性、全盤性、全面性的視角,構建上下互通、橫向聯合、齊抓共管的大宣傳格局。選拔懂技術、能策劃、會宣傳的復合型人才加入文化建設隊伍,結合其專業素養和工作能力培養名作家、名編劇、名制作。以條線為單位,組建“文字”和“多媒體”雙線驅動的新型宣傳陣線,建立宣傳戰隊,以他們為主力,深入一線描繪攻堅圖景,蘸滿筆墨書寫壯美力作,振奮戰斗精神,挖掘鮮活素材,講述小而優、小而美的身邊故事,全方位展現企業越己奮斗、匯聚合力的新風貌,打造集策劃、采寫、拍攝、編輯、發布等于一體的新聞“宣傳鏈”。
在此基礎上,通過他們帶動全員傳播企業聲音,組織讀書沙龍、行動學習課題共創會、數字化轉型大講堂、綜合能力提升集訓班等各類學習交流研討,探求新方向、新目標、新領域的提升平臺,并將其作為企業探索人才梯隊化發展的重要舉措,多元化盤活隊伍人才存量。同時,面對網絡輿情新挑戰,做好意識形態教育,不僅要做好對內引導,更要在網絡輿情上進一步加強指導。通過運用新媒體、微視頻等新傳播手段,著力打通內宣外宣、網上網下宣傳通道,推動“正能量”與“大流量”同頻共振。充分利用“網、端、微、屏”等宣傳平臺資源,開設“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欄等,開辟公眾號,以H5、微視頻、公眾號軟文等職工喜聞樂見的形式,“及時、準確、主動”引導輿論,進一步提升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效能。
T即time-bound,時限性,指完成目標的特定期限。目標完成情況,不單純劃定時間節點,而是要形成復盤總結的常態。在實踐載體上,以年度規劃、季度分析和月度跟進的三層次例會架構,做好重點工作的針對性引導,不斷提升各部門的大局觀和全局觀;以月度工作通報進行部門文化宣傳成效分類評比,營造“后進趕先進、中間爭先進、先進更前進”的濃厚氛圍;以下發月度工作重點為基層做好指導,各部門立足實際反饋重點工作完成情況,不僅求真務實夯實了基礎,更實現了突出特色百花齊放,形成一點發力、多點響應的聯動工作格局。
為驗證軟實力建設成效,在創新力方面,以“靶向創新”模式,將科技創新、改善項目等需求托付給各部門或個人,通過交付成果“見真章”“曬成績”;在競爭力方面,以日常考核和重點考核動態掌握各項工作進展情況,用事實說話,用數據支撐,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做到以發展論英雄、以實績論功過;在影響力方面,以“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為競賽宗旨,區分征文、微視頻、攝影等賽道開展技能競賽,從多個角度豐富企業軟實力建設。
打好協同“組合拳”,軟實力建設最終目的是將更多成果服務于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硬實力”,切實解決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足和短板弱項,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這就需要更加團結的隊伍予以支持,要多措并舉搭建多維度的協同模式,調動各條戰線的積極性,為全體員工搭建“練兵場”,推動更多軟實力建設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既要發揮相關崗位專職人員的積極性,又要帶動企業全員的積極性;既要發揮本部門的積極性,更要重視借助兄弟部門的支撐作用。在資源配置上,要加強部門、人員與資源的聯動和協同,讓各部門高度重視軟實力建設工作,知曉提升軟實力的過程與環節,掌握其動態發展的過程,讓軟實力建設質效更全面、更提升。
緊握機制“金鑰匙”,軟實力建設離不開與時俱進的機制保障。實踐證明,軟實力建設工作的開展,離不開科學合理、守正創新的機制建設。要以“面向全體職工、更加開放靈活”為指向,建設具有企業特色的機制,讓活力、效率貫穿始終,引導廣大職工熱愛、參與軟實力建設,實現員工成長和企業高質量發展雙豐收。在機制體制上,強調明晰責任和考核激勵;在策劃機制上,強調共議共商和聯動共建,組織開展工作會、座談會,不斷總結、精心策劃;在運行機制上強調科學有效和規范有序,深入一線調研,分析需求、困難和問題,及時研究、限時解決,形成各部門上下齊心、合力推進的氛圍;在培訓機制上,建立人才資源庫,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相關培訓和評優評先,不斷提高職工業務水平;在考核機制上,對各部門的工作成效全面展示,月度通報、季度復盤,曬成績、亮短板,營造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
挖潛人才“蓄水池”,培養造就高素質人才,是企業軟實力工作可持續推進的根本。必須牢牢抓住“人”這一關鍵要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必須牢固樹立“大人才觀”,培養更多領軍人才和一流創新團隊,采用多種機制育才、用才、留才,加快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為創新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在規劃時,按照隊伍結構、能力建設、業務分工等,分別做好隊伍選拔與分層培養,技能培訓與素養提升,內容設計與條線劃分等工作。在組成上,按照專兼結合的原則,將崗位工作與軟實力建設工作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將軟實力建設工作融入日常工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