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 超
濱海鎮地處山東省濱州市沾化區東北部,土地資源豐富,戶均家庭承包土地50余畝。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提升,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因務工經商長期在外。特別是農忙時期,務工務農矛盾尤為突出。面對這一情況,濱海鎮創新實施“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模式,并率先在河貴村、花村和河潰村實施農業生產全程托管試點,通過“五統一管理”實現務工收益不減、農業收入增加、基層組織凝聚力增強的“三贏”局面。
(一)建立體系,一體推進
一是建立健全托管推動體系,明確工作職責。為抓好農業生產全程托管試點工作,濱海鎮成立了由黨建辦、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產業辦、管區等科室有關人員組成的工作專班,具體負責宣傳發動、服務指導等各環節工作。明確專班成員工作職責:鎮黨建辦負責宣傳發動、相關獎勵政策的制定等工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和產業辦負責技術服務指導、綜合評估等工作;管區負責具體落實。
二是強化托管政策保障,加強生產服務指導。研究制定《濱海鎮農業生產托管先試先行獎勵實施辦法》,設立獎勵資金100萬元,對全鎮全程托管小農戶面積達2000畝且地塊成方連片面積500畝以上的農民合作社,根據示范社等級,給予每畝30~50元的獎補。擇優推薦帶動能力強的服務主體承擔深松、深翻、統防統治等項目。聘請農業農村局業務骨干為托管顧問,對各村黨支部書記、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理事長進行培訓和全程指導,為工作有序推進提供技術支撐。
三是區鎮村一體推進,形成工作合力。區農業農村部門具體做好農業生產托管的指導;鎮成立工作專班,負責托管工作的推進和組織實施;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具體承擔托管試點工作。形成區業務部門抓指導,鎮抓謀劃、管理,村抓落實的一體推進機制,凝聚工作合力。
(二)支部領辦,規模經營
一是強化黨組織領辦,加快資源聚合。作為全鎮首批試點,河貴村、花村和河潰村黨支部在本村群眾基礎比較好,在組織、宣傳發動、服務群眾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為提升服務能力,村“兩委”動員村內農機大戶加入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整合村內閑置廠房、場地等閑置資源入股。通過資源聚合,各試點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均建立起人員超過20人的農機作業隊伍,日作業能力在1000畝以上。累計建成倉庫、晾曬場等經營場所2萬余平方米,確保滿足農戶全程托管需求。
二是黨員干部帶頭,群眾積極響應。河貴等三個村作為首批試點,通過召開村“兩委”會、村黨員大會、村民代表會議等,廣泛發動。河貴村黨支部委員郭新軍是農機大戶,是十里八村有名的“土專家”,他率先將自己耕種的100余畝土地托管給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并向家人和親戚耐心地講解托管的好處和政策,進而對全村農戶進行動員。在他的帶動下,先后有30名黨員、145戶農戶簽訂了農業生產全程托管合同,托管土地5400畝,實現全覆蓋。同時,經村民代表會議選定3名托管大戶成立監督小組,對服務過程進行監管,確保服務質量。花村、河潰村參照這一模式,已實施全程托管5830畝。
三是托管獎補到位,帶動作用明顯。軍偉農林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河貴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每畝收取托管費用30元,機械作業費和農資費用按成本收取。多年來,合作社在為群眾節省開支、增加收益的基礎上,累計享受鎮托管試點獎補資金16.2萬元,托管凈盈利30余萬元。花等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已納入鎮托管試點獎補范圍,撥付獎補資金21萬元。首批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生產全程托管試點成功,全鎮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積極響應各類農業生產托管和糧食生產政策,購置了先進的生產設備,主動學習市場化經營理念,進一步提升了服務能力和業務范圍。
(一)群眾得實惠。以2022年小麥生產為例:合作社統一采購良種、化肥、農藥等農資產品,每畝農資投入由原來的200元降低到170元,節省30元;每畝機械化作業費用由原來的210元降低到156,節省54元;小麥產量每畝900斤增加到1200斤,畝均增收400元;小麥秸稈回收再利用(一次性餐具)畝均增收10元。每畝綜合效益增加494元。實現群眾務工收益不減、農業收入增加。

(二)支部有作為。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開展農業生產全程托管,群眾真正得到了實惠,對黨支部的工作更加滿意。黨支部真正成為引領農業發展的“火車頭”,組織力、戰斗力和為村集體群眾增收的能力顯著增強。
(三)集體增收入。在“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農業生產全程托管”機制中,村集體以村內閑置廠房、場地入股,用于合作社辦公、糧食晾曬、農機放置等,享受10%的按股分紅收益。河貴村上半年村集體實現增收3萬元,預計該村全年集體收入可達15萬元。通過土地資源的有效整合和托管,真正實現了群眾得實惠、合作社有收益、村集體增收的三方共贏。
(四)托管成規模。通過試點村的示范帶動,河西、程子、西河楞等村黨支部積極效仿,先后成立了郭濤助農糧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農業生產托管類合作社。河貴村、程子村、河西村、花村、河潰村進一步聚合資源,成立濱州市沾化區濱貴農業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聯合社位于鎮中心,各成員社縱向分布,輻射周邊村莊,為全鎮推動農業生產全程托管全覆蓋打下了基礎。目前全鎮全程托管土地面積已達2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