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蔣敏玉
2022年,中國人口第一次出現負增長,同期,生育補貼、購房優惠、發展托育服務、允許非婚生子女落戶等一系列政策落地。在人口學者梁建章看來,這些政策只是開始。
記者:你在斯坦福攻讀博士學位時研究領域是創新,但近些年,你似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人口問題上。
梁建章:這跟我一直從事互聯網、IT行業,以及攜程的工作有一定關系。最近二十年,人口對創新的作用被放大了,尤其是在信息服務行業,人才和市場規模的影響力不容小覷。以美國為例,美國的IT行業具有全球優勢,我認為這與美國是發達國家里人口最多的有很大關系。IT行業的特殊性在于,產品升級迭代需要大量用戶參與創新,訓練產品模型。我們做攜程時也是如此,用戶規模越大,獲得的消費數據、案例越全面,產品模型會變得越好,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延伸開去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發展比美國晚了十年左右,但發展勢頭很猛,就是因為有用戶基礎,或者說有龐大的人口數量。
記者:你的新書《人口戰略》中,你將人口數量、受教育水平、內外部交流量看作創新力的關鍵影響因素,這套創新力模型是基于怎樣的思路而產生的?
梁建章:從0到1的創新和從1到N的創新不同,本就是未知的,沒有人能夠預料,我們能做的就是培育一種好的創新環境。以人腦神經元為例,神經元越多,連接的能力越強、數量越多,人的思想就會更有活力,創新可能也會隨之自然涌現。放在國家這一大型經濟體中,如果有更多個人發揮自主能動性,不斷地產生更多組合,再通過市場經濟機制優勝劣汰測試,我想最好的創新就能出現。換個角度說,為什么說人口很重要,人多的話,創新的“中獎率”就高一些。
記者:既然影響因素不唯一且都可以通過政策調整,你為什么將人口數量下滑看作目前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梁建章: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的內部開放程度、整體教育質量已經做得不錯了。2022年教育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那么提升創新力則更需要關注人口數量和外部交流量。
過去很多頂尖人才都去了國外,尤其是去了美國。政策可以吸引一部分華人或是留學生回國,但如果要讓全世界的人才都往中國跑,可能還受語言環境、移民開放程度,甚至文化的影響,目標比較遙遠。單從政策層面來看,我認為人口內生性增長會比外部交流的改善要容易些。
記者:年初國家統計局發布人口數據時,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常務副會長王培安發表了一個觀點,認為中國具有人力資源稟賦優勢,人口負增長需要重視,但不必過于憂慮。從書里的表達來看,你似乎并不認同?
梁建章:如果我們認為中國有人口優勢,那就說明人口是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現在這個優勢正在迅速衰減。人口負增長是慢性問題,一兩年內感受不到明顯變化。但如果從幾十年、上百年的跨度上來看,變化將是翻天覆地的。等到真正體會到切膚之痛時就太晚了。所以我認為雖然生育率下降對人口規模的影響有延遲性,但結果一定是特別嚴重的。

梁建章
人口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研究教授,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代表作有《中國人太多了嗎》《人口創新力》等,2023年出版《人口戰略》。
記者:以同為東亞國家的日韓作為參照,兩國生育率下降發生在中國之前,人口問題給它們的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
梁建章:以日本為例,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人均收入曾超過美國,現在只有美國的一半左右,換句話說,從那時至今的幾十年里,日本經濟幾乎沒有增長,而美國還保持著3%左右的增長。韓國生育率下降比日本晚了20年,僅從目前看,韓國產業主要集中于文化、半導體和手機領域,潛藏著增長乏力的風險。如果要具體觀察,還要看今后10年、20年的經濟發展水平。
記者:2023年4月19日,安徽寧國市出臺了一項舉措,生二孩補貼一萬,三孩補貼一萬五,是比較高的補貼額度。越來越多地方推出這樣的政策,你認為這會常態化嗎?
梁建章:我覺得這是很自然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孩子,也有人有意愿多生孩子,只是苦于財力或時間限制。現階段至少在財力方面,政府是有能力去幫助這些家庭的。但一方面,僅靠地方政府補貼是不夠的,除了上海、深圳這些地方有比較充裕的財政收入,很多地方政府面臨著資金困難,需要中央財政的幫助。另一方面,對家庭來說,一次性補助一萬元也不夠,按照育媧人口研究智庫《中國生育成本報告》估算,2019年全國家庭0-17歲孩子的養育成本平均為48.5萬元,這也意味著,政府為每個孩子發放的補貼需要達到每月2000元才可以有效減輕育兒的經濟負擔。
記者:2021年四川攀枝花市成為全國首個提供生育補貼的城市,二孩、三孩家庭每月補貼500元。你們有沒有調研過地方政府出臺政策之后的生育率改善情況?
梁建章:攀枝花政府做過這方面的調研分析。2022年10月31日,攀枝花市副市長唐忠柱受訪時介紹,政策實施一年來,全市出生人口數量較政策實施前一年增長了1.62%。其中,能夠直接體現政策實施效果的二孩出生增長了5.58%,三孩出生增長了168.40%。但我們認為從整體看,政府補貼太少不會有效果,畢竟地方政府沒有多少錢,對生育的影響不可能這么快就會產生,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2021年5月底中國出臺三孩政策,但2022年全國出生人口仍然比2021年減少106萬人,說明補貼生育的政策力度遠遠不夠,不足以扭轉出生率下降的趨勢。
記者:在你看來,現有政策離理想的鼓勵生育還差多遠?
梁建章:我相信中國的生育率是能夠提升的,但還需要下很大力度去做政策調整。我覺得政府每年可以拿出GDP的5%以上來鼓勵生育,提升生育率的前提是要舍得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