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梁冰清 繆翼
鄉村振興,是一個呼喚人才同時造就人才的舞臺。人們欣喜地看到,一大批有情懷、有抱負、有才華的年輕人投身廣袤田野,正用各自的方式為鄉村注入澎湃青春力量。
從小,阿力日哈就對花椒有著復雜的感情。在他的家鄉四川涼山,這是家家戶戶都會種植的作物。花椒是村民們的希望,但辛苦勞作換來的卻是微薄的收入。“花椒刺特別多,摘完后手上傷痕累累,但是花椒產量和價格卻特別低。”
2018年,還在讀大二的阿力日哈通過參加校團委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走上創業道路,他們的團隊項目還在第八屆創青春全國總決賽拿了金獎,成為共青團長期培養項目,得到青年創業免息貸款、創業導師免費指導等一系列助力。后來,阿力日哈決定返鄉創業。
回村后,他和團隊致力于選育優質青花椒幼苗,并對花椒進行加工生產。目前,公司一年產值突破1500萬元,他們也幫助家鄉把花椒銷往全國各地。
借力發展、乘風生長,這只是當代青年筑夢鄉村振興大舞臺的一個縮影。
2021年,剛剛大學畢業的嚴天琦經過重重挑選,以志愿服務的方式來到基層。“到基層去,到國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當初我選擇加入鄉村振興計劃的初衷就是想趁著年輕,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嚴天琦說,基層工作經驗帶給她強烈的使命感,在這里,她感覺自己是被需要的,是有價值的。
嚴天琦的志愿服務期即將期滿,她也將成為江蘇省金湖縣呂良鎮的一名基層工作者,繼續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不僅是江蘇,全國各地每年選派數千人參加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其中大批志愿者在服務期滿后選擇扎根縣以下基層一線干事、創業。越來越多的青年在鄉村廣袤空間錨定人生發展方向,在鄉村振興大舞臺收獲更多價值感和幸福感。
莫宙外表靦腆,身上帶著泥土氣。可別小看這個大男孩,在抖音上,他擁有千萬粉絲。2020年,莫宙和貴州家鄉的3個小伙伴組成“念鄉人周周”團隊,主要拍攝日常鄉村生活。
一年后,“念鄉人周周”團隊被共青團銅仁市委聘為“春暉使者”。“我一直在思考,我能夠為家鄉做點什么。后來,我決定將重心放在宣傳推廣家鄉的美景美食、人文風情上,以此來帶動家鄉的發展。”
抓魚、做飯、野炊……莫宙拍攝的多數視頻都是就地取材,內容質樸而真實,每一幀畫面都充滿鄉村泥土氣息,粉絲們評論莫宙的視頻總是“最撫凡人心”。
如今,莫宙開始注意提高視頻的品質,力求“把內容做得更好”,也通過抖音帶貨的方式助力家鄉產業發展、幫助群眾增收。在莫宙看來,“用短視頻定格家鄉之美”,是自己守護家鄉的最好方式。
鄉村振興勢頭正盛,一股守護的力量,在鄉間自發涌動。

化屋村苗繡車間里,繡娘在制作苗繡
出生于貴州畢節的楊文麗自小就學習傳統苗繡,外出打工幾年后,她和愛人拿出全部的兩萬元積蓄購買了一臺二手繡花機回鄉創業,成為家鄉化屋村苗繡扶貧車間的帶頭人。
2021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化屋村考察,他走進村民家和扶貧車間,點贊古老苗繡,叮囑鄉親們脫貧之后,要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把包括苗繡在內的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總書記的肯定堅定了楊文麗守護苗繡的決心,她通過融合創新,讓傳統與時尚相結合,不斷推出新的苗繡產品,“指間技藝”轉變為“指間經濟”,化屋村美好生活在一針一線的繡制中徐徐展開。
現在她還開設了專門的文創直播間,用于推廣特色文創產品,蠟染、蘆笙等非遺產品通過一根網線銷向全國各地。
2018年,錢莉雯從南通衛校畢業,她義無反顧地選擇回到家鄉江蘇溧陽,成為天目湖鎮衛生院的一名青年鄉村醫生。
為了讓村民更有“醫”靠,她決心一直走在村醫這條路上。面對鄉村醫生人才之困,她也呼吁:“期待更多青年走進鄉村、扎根一線,在廣闊的田野間施展才華、追尋夢想,共同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
從守護美景美食到守護文化,再到守護百姓健康,鄉村的資源和需求正逐漸被年輕人看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助力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下,更多有志青年將會投身鄉村,用他們的創新和傳承精神,讓鄉村價值得到充分釋放。
一把掃帚,能干什么?劉振給出了最勵志的答案:能把村里的貧困掃出去,把大家的致富路掃出來。
2018年大學畢業后,劉振帶著在校創業積攢下來第一桶金,和團隊回到家鄉甘肅華池縣紫坊畔鄉。“我老家漫山遍野都是芨芨草,一直被大家用來編織掃帚,于是我注冊成立了一家環保科技公司,專門生產掃帚。”
在劉振看來,相較于大城市單打獨斗的“獨樂樂”,他更向往帶領村民們共同進步的“眾樂樂”。劉振先后招收多名貧困戶來公司工作,幫助他們實現穩定脫貧。
如今,劉振的公司已成為當地環保類產品最大的供應商之一,他還將經營范圍擴大到垃圾處理、環境衛生建設工程等,帶動周邊村200余人就業。
誰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會種地?來自黑龍江北安的王藝鑫對自己從事農業生產這件事無比自豪,雖然只有24歲,但他儼然已是干農活的“老把式”。
從17歲開始,王藝鑫就幫家里經營合作社,他認為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有優勢,他的夢想是“用最先進的農業技術、最前沿的經營方法種好田”。他聯合村民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帶著合作社成員走訪十余家國有農場“取經”,引入分層施肥、精準播種等先進技術。
科學化種植,讓所有人嘗到了甜頭。如今,合作社的農作物產量大幅提升,玉米畝產達到1噸以上,實現了“一畝地產一噸糧”的夢想。
“現在從事農業的條件好多了,我們雖然面朝黃土,但依舊可以仰望星空。”下一步,王藝鑫的想法是繼續把合作社做大做強,讓更多農民享受到現代農業帶來的好處。他更希望用自己的經歷,激勵更多青年選擇鄉村、扎根鄉村,為新時代的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