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楊昕晨

走進位于南京江北新區的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只見大廳電子屏上的兩行大字引人注目——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上下求索,踐行夢想。還有一段來自中科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的寄語:“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就類似一顆中繼星,鏈接著科學與技術、大學與工業界,對創新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來自巴蜀大地,訪學童話王國丹麥,帶著滿腹學識與一腔熱情踏上歸國之旅,北上南下、步履不停,在中國冶金及材料工程領域屢創佳績……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慶抱守理想主義情懷,在搭建科技與產業橋梁的征途上,尋覓屬于“科研報國領軍人”的星辰大海。
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江蘇“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那天的場景仍歷歷在目,劉慶說:“當面向總書記報告,聆聽總書記對江蘇,特別是對我們國家創新工作未來發展的重要指示,我非常激動。”
2014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考察調研時強調,要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切實把創新抓出成效,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形成有利于出創新成果、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在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求的激勵下,江蘇產研院近年來成果顯著:專業研究所數量從17 家增加到75 家,向市場衍生孵化了1200 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向市場轉讓7000 多項技術,服務企業的數量更是超過了20000 家。
江蘇產研院將以怎樣的姿態和努力,為科技現代化作出更大貢獻,在新征程上續寫新的成績?在劉慶看來,研究院的所有成果都要歸結到產業化、都要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接下來,產研院將進一步落實“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指示要求,在培育一流的研發平臺、提升重大項目質量、梳理長三角重點產業鏈“卡脖子”技術清單等方面作出貢獻。
從省十三屆人大代表到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始終不忘履職初心,積極踐行代表職責。在大會召開期間,他認真審議各項工作報告,閉會期間積極開展調研,參加各項活動,立足本職工作和領域專長,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在今年全國人代會期間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結合“緊緊依靠創新提升實體經濟發展水平”等內容,劉慶建議,“要深入推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產學研深度融合,著力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圍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強與海外頂尖高校機構合作,整建制引進領軍人才團隊,建設專業研發平臺,主動與龍頭企業建立聯合創新中心,對接達成合作項目。”
作為材料科學與工程領域的專家,先后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丹麥國家實驗室、清華大學和重慶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曾創辦過多家高科技企業……豐富的工作經歷讓劉慶很早就意識到,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是世界性難題,必須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逐步破除科技領域體制機制障礙。
2014 年,劉慶受邀來到江蘇主持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工作。從上游至下游,川渝人民與江南百姓同飲的一江水,給予了劉慶深遠的精神滋養與發展的寬廣天地。他與長江的不解之緣,開啟了新的故事章節。
回憶起自己決定辭去重慶大學副校長職務到江蘇產研院工作的那個瞬間,劉慶感慨良多!他認為:“談論一個地方科技的發展,不光是看科技投入有多少,更關鍵是看這個地方的創新環境和氛圍,能否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走上創新之路,科研經費只是一個‘引子’。”能有機會在長三角耕耘一塊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對他來說更有意義。
“一位有情懷的科研工作者,純粹、專注、執著。”這是江蘇產研院工作人員對劉慶的一致評價。同時,劉慶堅定的信念感、果斷的執行力、平和的心境也不斷影響著身邊人,“他能把想法落到實處,在實踐中解決一個又一個問題,令人十分佩服。”
自主持江蘇產研院工作以來,劉慶以“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優化配置”為主要任務,以“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為突破口,深耕科技體制改革“試驗田”,帶領產研院從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建設、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財政資金高效精準使用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初步構建了集創新資源、產業需求和研發載體于一體,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和生態。
“一周大概有四天在外出差,雙休日也很少休息”,這是劉慶如今的工作節奏。同時擔任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的他,一直在長三角各地穿梭,忙著考察企業、與高校洽談、考慮投資各種項目……
“要勇做‘試驗田’的,不僅是江蘇產研院,還有整個長三角。”2019 年,為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劉慶帶領團隊按照“一套機制、一個團隊和一體化管理”方式,以江蘇產研院的工作實踐與機制探索為藍本,創建了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與融合、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努力成為推動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劉慶認為,長三角不僅需要諸如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樣的公共平臺發揮橋梁作用,長三角各地成熟、有成效的產業創新平臺的探索經驗,都應該更大范圍地推廣復制,形成合力,加快推動創新要素流動和集聚。目前,長三角國創中心已擁有90 余家分布在不同領域的專業研發載體,累計與海內外各80 余家一流高校和創新組織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建設了7 個海外合作平臺,與370 余家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建設了企業聯合創新中心。
談及未來,劉慶希望能用5 年時間在長三角打造10 個以上的創新綜合體,“按照設想,科學家、應用技術開發人員、龍頭企業的員工、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源方面的服務人員,可以同處一室,探索產學研的深度融合之路。”
憑借眺望“最高峰”的眼界、勇闖“無人區”的銳氣、戰勝“不可能”的韌勁,做好科技成果轉化的“探路者”,這條路知易行難!但劉慶在路上,并將不畏艱險、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