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義
(北京鐵城建設監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模塊化裝配式建筑的樓板、墻板等構件可以由工廠提前預制,然后由汽車運輸到施工現場直接完成拼裝。相比于現澆建筑,裝配式建筑不僅顯著縮短了工期,而且所有建筑模塊采用標準化生產,這就從源頭上保證了工程質量;同時,現場直接進行裝配,也能解決噪音污染和粉塵污染等問題。由此可見,模塊化裝配式建筑兼有工程效益、社會效益和環保效益。在模塊化裝配式建筑項目施工中,建筑模塊的吊裝,以及后澆混凝土的連接施工是關鍵技術,直接決定了建筑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成為施工單位現場管理的重點內容。
某綜合辦公樓占地面積7 183.5 m2,共10 層,總高度為32.4 m。1~2 層為便利店、圖書閱覽室、休息室;3~10 層為辦公室、會議室。該建筑為模塊化裝配式鋼框架混凝土板結構體系,主要受力結構為框架柱、框架梁。整個框架結構共包含150 個建筑模塊,其中模塊量、模塊柱的材質為Q345 鋼,模塊樓板的材質為C30混凝土;建筑模塊之間的樓板后澆帶為C35 混凝土,樓板鋼筋為HRB400。該工程的施工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標準層施工流程
為了節約工期,項目施工所用的建筑模塊由工廠提前預制。設計人員確定樓板、墻體、管道等各類構配件的尺寸、形狀后,預制廠根據設計圖紙進行建筑模塊的制作。制作完成的建筑模塊進行成品質量檢查,核對長、寬、高(厚)、對角線等參數是否達標,各項誤差的要求見表1。

表1 建筑模塊允許偏差
對于誤差超出范圍的,一律不得使用。經檢查符合要求后,在預制廠內進行建筑模塊的預拼裝,并對拼裝后的成型效果進行檢驗,符合施工要求后即可通過汽車運輸至施工現場。本項目的預制廠與施工現場之間直線距離640 m,采用公路運輸模式。
預制的建筑模塊以及預制構件進場時,現場施工人員檢查出廠證明、質量合格證等相關資料,采取抽樣檢測的方式,判斷該批次預制模塊是否存在外觀質量瑕疵或尺寸偏差。若抽檢不合格,則不允許材料進場;經抽檢合格后,安排建筑模塊進場,并放置到指定區域。本工程中使用吊車完成建筑模塊的吊裝,吊車上的吊鉤連接專用的吊架,再通過吊架下放的吊鉤連接建筑模塊上的榫眼或預埋件,實現四點起吊。這樣既可以避免應力集中于一點,防止吊裝過程中吊點部位發生變形、開裂等問題,同時也能保持吊裝平衡,保證吊裝安全。同一樓層的預制模塊必須按照編號有序吊裝,吊裝作業流程如圖2 所示。

圖2 建筑模塊吊裝作業流程
吊裝時,首先進行試吊,目的是檢查預制構件的連接是否牢固、吊升是否穩定。緩慢提升吊索,將建筑模塊提升至地面以上50 cm 處。施工人員利用水平儀檢查建筑模塊的4 個角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不在需要重新調整吊索的長度,確保建筑模塊水平起吊。吊裝時保持勻速上升,在達到指定樓層后,橫向平移至安裝位置。在吊裝過程中,隨時觀察移動路徑是否有障礙物,防止預制模塊與架空電線等發生碰撞。在預制模塊位于作業面上方500 mm 處時,現場施工人員扶住建筑模塊,引導吊車將建筑模塊穩定放置在作業面上[1]。初步就位后設置臨時豎向支撐構件,支撐牢固后再脫鉤,繼續進行下一預制模塊的吊裝。為了保證作業安全和吊裝質量,本次工程的建筑模塊吊裝施工中,除了1 名吊車駕駛員外,還安排了3 名專業施工人員作為輔助。
建筑模塊安裝前的準備工作包括:參照施工圖紙進行測量放線,并復核軸線、標高,確認無誤后檢查預埋螺栓的數量、坐標是否正確,對鋼筋混凝土基礎做整平處理。使用掃帚將基面清理干凈,為下一步建筑模塊的安裝創造良好環境。在全站儀、經緯儀、水準儀等設備的輔助下安裝建筑模塊。建筑模塊用高強螺栓進行連接固定,首先通過初擰完成建筑模塊的臨時固定,然后微調標高、軸線、坐標和垂直度,提高建筑模塊的安裝精度。在各項誤差均符合施工要求后,再進行終擰,保證建筑模塊牢固固定。
對于框架梁、框架柱等鋼構件相接的部位,采用焊接方式進行連接。本次工程中采用手工電弧焊,焊件厚度小于5 mm 的,選用直徑為3.5 mm 的焊條,焊接電流設置為100~150 A;焊件厚度超過5 mm 的,選用直徑為5 mm 的焊條,焊接電流設置為160~200 A。在焊接坡口30 mm 范圍內,使用加熱爐進行焊前預熱,預熱溫度為100~120 ℃,有效減少焊接過程中淬硬組織和焊接裂紋的產生。對于6 層以上樓層,高空作業時應采取防風措施,提升焊接質量。焊接完畢后采取高溫回火措施,能夠有效消除焊接部位的殘余應力,防止因為焊接金屬熱脹冷縮產生的裂縫。焊后保溫結束后,使用超聲波設備進行無損探傷,以便于及時發現潛在的焊接質量缺陷[2]。本次工程中超聲波探傷結果表明,未發現焊接瑕疵,焊接施工合格。
對于模塊化裝配式建筑來說,各個預制模塊之間的連接節點是薄弱環節,如果節點穩定性不好,將會對建筑結構的整體穩定性和安全性產生負面影響。根據連接方式的不同,本工程中預制模塊的節點連接可分為2 種類型,一種是“干式連接”,利用預埋連接板焊接、螺栓連接等方式將建筑模塊與鋼構件連接;另一種是“濕式連接”,采用鋼筋綁扎、后澆混凝土的方式,讓建筑模塊的連接節點成為整體。干式連接的方式比較簡單,技術難度較低,這里以濕式連接為例展開施工技術分析。
后澆混凝土墻板的施工步驟包括4 步:
(1) 現澆節點鋼筋連接。預制廠生產預制墻板時,會將墻板下方鋼筋與套筒連接。在現場施工時,上層建筑模塊預制墻板的鋼筋套筒,正好與下層預制墻板的鋼筋連接、固定。然后向套筒內灌入混凝土。套筒側壁的下方預留注漿口,上方設有排漿口。開始注漿后,觀察到排漿口有漿液流出,說明套筒內混凝土漿液已經充滿,可以停止注漿,并封堵注漿口。
(2) 埋設線管。根據施工圖紙確定線管的位置和走向,然后埋入套管,并使用定位鋼筋加以固定。定位鋼筋與結構主筋之間使用鋼絲綁扎固定,可以避免澆筑混凝土時發生位移,后期將線纜穿過套管即可。
(3) 現澆節點支模。本工程中使用到的預制墻板,在工廠預制時留有內置螺母,利用該螺母可以將大鋼模與預制墻板連接成為整體。安裝模板前,施工人員需要清理墻面雜物,保證墻面干凈、平整。在模板下方抹砂漿,讓模板與墻面對接嚴密,避免后期澆筑混凝土時出現漏漿情況[3]。大鋼模和墻板的接縫處留有一定的縫隙,可以通過夾塞海綿條的方式予以密封。根據預制墻板安裝位置不同,本工程中有2 種現澆節點,分別是“一”字型和“T”字型。
所謂“一”字型現澆節點,就是2 塊預制墻板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構成“一”字型結構,相鄰兩個墻板裝飾面之間的外側分析填塞聚苯乙烯棒,內側縫隙打發泡膠,其結構如圖3 所示。

圖3 “一”字型現澆節點模板支設示意
“T”字型現澆節點的2 塊預制墻板也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但是兩者構成“T”字型結構。相鄰兩塊墻板之間的現澆節點內側采用單側支模板,外側裝飾板由于間距較小,使用80 mm 厚的聚苯板塞牢,外側固定一塊50 mm×100 mm 的長方木支模,其結構如圖4 所示。

圖4 “T”字型現澆節點模板支設示意
(4) 墻體混凝土澆筑。在墻體底部澆筑約5 cm厚的同配比減石子砂漿,目的是預防出現墻底“爛根”情況。完成初凝后開始正式澆筑墻體混凝土,單面墻體的混凝土必須一次性澆筑成型。后澆混凝土厚度超過50 cm 后,開始進行振搗,通過加快內部氣泡的逸出,進一步提高墻體混凝土的密實度[4]。振搗時注意避開預埋件,并在混凝土達到標高并且頂面出現浮漿后停止振搗。澆筑完成后進行不少于7 d 的養護。
后澆混凝土樓板帶的施工流程如圖5 所示。

圖5 后澆混凝土樓板帶施工流程
施工期間應注意的技術要點有:第一,在上層建筑模塊安裝,以及樓板澆筑時,均需要在下層設置臨時支架,以保證施工安全,并且臨時支架的兩個支撐點距離不得小于建筑模塊的開間。第二,考慮到后澆帶樓板的形狀、尺寸各異,為了讓樓板能夠完美拼接,需要在不同的建筑模塊之間留有一定的變形縫。在澆筑混凝土前,變形縫內可以填塞止水膠條,防止漏漿[5]。第三,先完成各類管線的鋪設,再連接后澆樓板帶鋼筋,可以避免管線與鋼筋沖突的情況。第四,當前樓層的后澆帶樓板施工完畢后,應等到后澆混凝土的實際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80%后再拆除臨時支架,避免拆除過早混凝土構建出現變形問題。
在綠色建筑發展背景下,預制裝配式建筑的數量不斷增加,在加快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污染、提高工程質量等方面表現出獨特優勢。在模塊化裝配式建筑施工中,一方面要加強建筑模塊的質量驗收與安裝管理,另一方面還要重點對建筑模塊連接節點采取后澆混凝土等加固措施,提高節點承載能力,保證建筑結構的整體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