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宇,方甜甜
(1.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上海 200120;2.中國人民大學 經濟學院,北京 100872)
海洋是人類生命之源泉,也是人類得以生存和延續的重要基礎。根據聯合國的研究,海洋覆蓋地球表面70%,產生人類呼吸50%的氧氣;海洋作為地球最大的生物圈,為數十億人提供蛋白質,同時吸收了地球25%的二氧化碳排放。但是,過去數十年來,全球變暖問題成為人類氣候危機。過去50年間,全球低氧海域的面積增加了兩倍,近90%的紅樹林、海草和濕地植物以及超過30%的海鳥面臨滅絕威脅,削弱了海洋對全球氣候的調節作用;過度捕撈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889 億美元①United Nations.The Second World Ocean Assessment(WOA II),2021[R/OL].https://www.un.org/regularprocess/woa2.。歐盟哥白尼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發布的全球海洋最新報告顯示,北極冰層范圍已達到歷史最低水平,1979—2020 年,平均每10 年下降近13%②The 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R/OL].https://cds.climate.copernicus.eu.。全球各國和地區都正在面臨來自海洋生態破壞所帶來的氣候變化風險,極端天氣和不穩定的生態環境給人類生產生活造成了深遠影響。加強海洋生態保護和治理工作成為擺在國際社會面前最為緊迫的工作。從發展形勢來看,改善海洋生態、加強海洋生態及環境治理將是一項長期工程,發展藍色金融能夠為海洋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提供更多可行性。
從國家海洋經濟產業轉型來看,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經濟轉型發展,從國家頂層設計進行戰略部署,為發展藍色金融提供了政策指引。2021 年12 月、2022 年1 月國家有關部委分別發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和《“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就優化海洋經濟布局,構建現代海洋產業,推進海洋資源保護及開發等提出了具體目標任務。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顯示,初步核算,2021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首度超過9 萬億元,較上年增長8.3%,占沿海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了15%①國家海洋局.2021 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R/OL].https://www.gov.cn.。海洋一、二、三產業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5%、33.4%和61.6%,其中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力業等海洋新興產業快速興起。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藍色金融提供有力支持[1]。
2022 年11 月,原深圳銀保監局等四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深圳銀行業保險業推動藍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系官方文件首次提出藍色金融概念,明確了國內藍色金融探索方向,具有重要實踐意義和理論啟發意義。總體來看,發展中國藍色金融需要緊跟國際進程,加強研究《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United Nations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藍色伙伴關系原則》《可持續藍色經濟金融原則》(The Sustainable Blue Economy Finance Principles)、《藍色金融指引》(Guidelines for Blue Finance)、《綠色和藍色債券框架》(The Green and Blue Bond Framwork)等框架文本②ADBI.Proposing Regulatory-Driven Blue Finance Mechanism for Blue Economy Development,2020[R/OL].https://www.adb.org.,進一步界定藍色金融相關概念及適用范疇。提出與國際接軌的基本原則和分類標準,同時聚焦藍色債券、藍色貸款、藍色債務互換等藍色金融創新領域,建立完善配套的管理辦法、市場交易機制和具體操作規定。前期地方藍色金融發展已積累相當多的經驗,但要真正建立可持續的藍色金融發展體系,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強國際協作。
目前,國內部分學者陸續開展藍色金融研究,這些研究從不同角度、不同領域討論了藍色金融實踐經驗和發展方向,凸顯了金融層面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經濟產業轉型的高度關注。如溫信祥等(2016)、胡金焱等(2018)、何丹(2021)就金融支持海洋經濟、海洋生態保護進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藍色金融的主要發展領域以及相關金融產品[2-4],這些研究為確立藍色金融本土框架提供了可行性借鑒,有助于更好地明晰藍色金融發展方向。本文建議我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原則,明確中長期發展目標,同國際社會、國際組織和金融機構、投資者等協同構建中長期愿景目標,規范藍色金融發展機制。
近年來在國際組織和機構持續關注與推動下,藍色金融受到廣泛關注,框架、概念和內涵不斷豐富和完善。國際藍色金融的發展與海洋經濟、藍色經濟的興起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隨著國際社會對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日益加深,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危機成為重要的國際社會共識,因而促成了綠色金融的興起[5],其中專門就藍色海洋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藍色金融議程。國際組織和機構持續完善了藍色金融框架和具體內容。
2022 年1 月,世界銀行旗下國際金融公司(IFC)更新發布《藍色金融指引》,主要參照了綠色金融的基本原則和分類標準,進一步提出了藍色金融投融資的合格清單,強調踐行可持續發展目標,將藍色金融定義為氣候金融中的一個新興領域,其中藍色債券和藍色貸款作為創新的融資工具,主要用于投資水和廢水管理、減少海洋塑料污染、海洋生態系統恢復、可持續航運、生態友好旅游或海上可再生能源等③IFC.Guidelines for Blue Finance,2022[R/OL].www.ifc.org.。EC 發布的《歐盟藍色經濟報告2022》(EU Blue Economy Report 2022)指出,若不采取行動,到2080 年,海平面上升將對歐盟造成每年超過2000 億歐元的直接損失和5000 億歐元的間接損失[6]。藍色金融相關國際準則及主要內容詳見表1。

表1 藍色金融國際準則及主要內容
從國際層面來看,目前對藍色金融的目標和原則已經有了非常清晰的框架,并在借鑒綠色經濟和綠色金融的發展經驗模式基礎之上,逐漸對藍色債券、藍色貸款等確立了具體指引,為全球投資者和市場提供了基本遵循。除了框架與理念的推廣之外,近年來國際機構在藍色主權債券發行、藍色銀團貸款等方面也進行了初步探索實踐,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藍色金融起步階段,能力建設和知識共享格外關鍵。
2013 年世界銀行成立全球海洋合作機制藍絲帶小組,成員由16 個國家的政府、私營部門、公民社會組織、科學、經濟和多邊機構的專家組成。2018 年世界銀行發行的全球首只藍色債券(Blue Bond),得到了瑞典國家養老儲備基金、瑞士銀行、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等國際機構的投資支持。2018年世界銀行協助印度洋群島國家塞舌爾發行了全球第一只主權藍色債券,用于支持可持續海洋與漁業。2019 年亞洲開發銀行承諾在未來五年內投入50 億美元,通過《健康海洋和可持續藍色經濟行動計劃》促進海洋的可持續發展;2020 年提出由政府或亞州開發銀行安排,通過“藍色信用”形式發展藍色基金,增加海洋整治相關計劃的授信額度;2021年9 月發行了首批以澳元和新西蘭元計價的藍色債券,為亞太地區海洋項目提供資金。2022 年6月,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聯合亞洲開發銀行、德國投資與開發有限公司(DEG)和法國開發署經合投資公司(Proparco)合計為青島銀行籌集1.5 億美元藍色銀團貸款,專門用于服務海洋友好項目和重要的清潔水資源保護項目。目前,在聯合國、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引領下,國際商業銀行、投資公司、主權財富基金等廣泛參與到藍色債券、藍色基金等項目,為海洋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和海洋經濟轉型提供中長期支持。
目前國際金融機構陸續推出四類藍色金融主要產品。
一是藍色貸款(Blue Loan)。商業銀行通常為海洋相關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或固定資產貸款服務,貸款形式主要為抵押貸款,包括漁船抵押貸款、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養殖業商標質押貸款等。藍色銀團貸款是一種創新融資工具,所籌集基金專門用于服務海洋友好項目和重要的清潔水資源保護項目。
二是藍色債券(Blue Bonds)。藍色債券是國際藍色金融市場中的主要融資工具之一。藍色債券一般由政府、國際組織、政策性金融機構、大型公司擔任發行人,募集資金主要用于海洋保護和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
三是藍色基金(Blue Fund)。藍色基金是專注于投資海洋產業,支持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金。藍色基金可以采取公私聯動、混合融資的模式,從而發揮撬動私營機構參與投資的杠桿效應。
四是藍色債務自然互換。藍色債務自然互換是債務自然互換(Debt Swap for Nature)模式在藍色金融領域的延伸。藍色債務自然互換可以理解為債權方與債務國之間達成的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為目標的債務減免協議。債務國承諾實施海洋生態保護行動,債權方則通過免除部分債務、降低償債利率、延長償債期限等金融手段,從而減免債務國的部分債務。
國際藍色金融創新實踐如表2 所示。

表2 國際藍色金融創新實踐經驗
2018 年9 月,世界銀行發行了全球首只藍色債券,計劃在7 年內籌集30 億美元資金,用于提升公眾對于海洋和水資源的認識,以支持《聯合國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目標的實現。該債券的歐洲主要投資者包括瑞典國家養老儲備基金、瑞士銀行、瑞典北歐斯安銀行等。同年10 月,世界銀行協助塞舌爾共和國發行了國際上首個藍色主權債券——塞舌爾藍色主權債券[7]。該期債券發行金額為1500 萬美元,期限為10 年,募集資金用于擴大海洋保護區、加強漁業治理和發展藍色經濟。同年,世界銀行發起了“PROBLUE”信托基金。該基金屬于一種傘式多方捐助者信托基金(MDTF),主要用于支持全球各地區的可持續漁業和水產養殖管理、海洋污染處理、海洋相關產業可持續發展以及政府海洋管理能力四個關鍵領域的工作[8]。截至2021 年底,包括挪威、瑞典、冰島、法國、德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在內的基金捐助方已承諾提供超過1.5 億美元資金。2022 年6 月,新加坡星展銀行臺北分行宣布與遠東新世紀簽署三年期10 億元的藍色貸款,該筆貸款資金將專款專用,投入特定的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純凈水資源供應、海洋生態保護等藍色項目。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加快,我國不僅全方位融入全球化,而且涉海產業和服務日漸增多,對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強,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2012)、《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以及《“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2021)中,均提出著重推動海洋金融的多元化發展,加快改革海洋經濟投融資體制。《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中專門提出鼓勵有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海洋金融事業部,推動設立國際海洋開發銀行,積極爭取以深圳前海為中心創建“中國藍色金融改革試驗區”等創新方案。《山東省“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包括支持銀行設立港口物流、海洋科技、航運金融等專營分支機構,支持青島開展海域使用權集中收儲和運營試點、建設藍色金融研究院等藍色金融發展舉措。未來需要加快構建可持續藍色金融服務體系,加快可持續藍色金融專業化、系統化建設,為支持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洋經濟轉型貢獻金融力量。
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圍繞金融支持海洋生態保護與海洋經濟轉型提出許多指導意見,推動藍色金融加快發展。2018 年1 月,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八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重點要求統籌優化金融資源,改進和加強海洋經濟發展金融服務,提出了包括加大銀行信貸支持、優化股權和債券融資、增強保險服務以及健全投融資體系等具體措施。2020 年10月,中國自然資源部與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發布“國證藍色100 指數”,這是國內首只權威海洋經濟主題股票指數。2019 年12 月,原銀保監會印發《關于推動銀行業和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將藍色債券納入創新型綠色金融產品。2022 年7月,《中國綠色債券原則》將藍色債券納入綠色債券子品種,主要投向可持續型海洋經濟領域,用于支持海洋保護和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相關項目。2022年11 月,原深圳銀保監局聯合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發布實施《深圳銀行業保險業推動藍色金融發展的指導意見》,為國內藍色金融實踐探索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政策支持。
同時,國內部分金融機構先行探索藍色金融實踐(見表3)。興業銀行是國內較早進行藍色金融投資的商業銀行,2020 年成為聯合國《可持續藍色經濟金融倡議》的全球第27 家簽署機構和第49 家會員單位。2021 年興業銀行發布了《可持續藍色金融報告2021》,詳細闡釋了藍色金融投融資政策指引、實踐案例和標準。2020 年11 月,興業銀行獨立主承銷的青島水務集團2020 年度第一期綠色中期票據(藍色債券)成功發行,募集資金用于海水淡化項目建設,成為國內首單藍色債券,在藍色金融領域開創了多個業內先例。青島銀行作為國內發展藍色金融較早也較成熟的商業銀行,明確“藍色銀行”發展定位,不僅從戰略規劃、藍色信貸產品項目管理、藍色數字普惠金融、環境社會風險管理(適用于藍色信貸)及藍色知識管理五個維度構建系統化的藍色金融服務體系,而且積極探索國際藍色金融合作。2021 年青島銀行與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IFC)合作制定了全球首個藍色資產分類標準,界定了藍色金融和藍色債券支持的7 大板塊37 個子行業的合格活動。2022 年6 月青島銀行與IFC 達成合作意向,由IFC 向青島銀行投放1.5 億美元藍色銀團貸款,成為IFC 在國內的首筆藍色金融投資,其資金將用于服務海洋友好項目和重要的清潔水資源保護項目[9]。中國銀行利用境外和離岸金融優勢,分別在2020 年、2022 年和2023 年成功發行中資及全球商業機構首只藍色債券、首筆離岸藍色及可持續人民幣債券以及藍色經濟主題融資,拓寬藍色主題融資渠道。

表3 國內藍色金融主要產品
1.基本框架。目前,包括聯合國、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組織、國際金融機構已經提出藍色金融發展原則、投資指引等基本框架。國際層面對藍色金融的重視程度表明該領域具有重要愿景,不僅關乎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全球氣候變化行動,而且也關乎海洋命運共同體(包括共同海洋開發、海洋生態保護等),可謂意義深遠。作為全球重要的海洋大國,我國需要重視藍色金融的本土發展,依據國際進程并結合本國國情和海洋發展規劃提出自己的藍色金融基本框架,規范確立藍色金融投資指引,創設更多藍色投融資產品和工具[10]。因此,接下來的工作需要通過試點和試驗來完善藍色金融發展框架。
2.主要內容。雖然說藍色金融是一個新興領域,但卻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發展前景,是一項久久為功的系統性工程。當前,國際層面對藍色金融的主要關注點在海洋生態保護層面,但實質上藍色金融所涉及的領域非常廣闊。我國發布的《“十四五”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等政策文件既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發展目標以及具體舉措,而且針對海洋經濟和產業提出了重點方向,而金融在其中將扮演何種角色、發揮何種功能需要進一步明確。藍色金融的發展理念、基本思路和原則與海洋領域的頂層設計密切相關,未來重點需要考慮加快建立藍色金融發展機制,積極創設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海洋產業轉型升級相匹配的藍色金融產品體系。
3.發展方向。國內部分機構緊跟國際前沿,陸續開展藍色金融實踐,這些經驗做法值得鼓勵和肯定,其中不少發展成果和創新探索取得了實質性進展,為未來豐富藍色金融發展框架、完善藍色金融發展機制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山東青島、廣東深圳以及海南省等圍繞藍色金融分別提出各具特色的政策布局。例如青島構建的藍色金融聯盟、藍色金融研究院,海南提出的藍碳金融,以及深圳推出的國內首個專門針對藍色金融發展的政策文件等,都將加快推動國內藍色金融發展。對此,其他沿海省市有必要結合國家頂層設計和自身實際,特別是利用好海洋資源優勢,加大對藍色金融的創新探索,明確未來藍色金融發展方向。
4.國際合作。聯合國對海洋生態保護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國際組織和國際機構對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投資等給予了非常多的關注,開展了前沿工作,有利于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全球氣候變化行動目標。由于藍色金融的原則和框架主要來自國際組織、國際機構,這些引進的原則和框架需要通過國際合作加以推進,同時圍繞藍色基金、藍色債券以及藍色銀團貸款等具體投融資業務落地,同樣離不開國際市場。作為全球重要的海洋大國,深化藍色金融國際合作不僅有利于更好地推動建立國內藍色金融基本框架,引進國際藍色金融發展經驗,而且有助于盡快建立藍色金融發展機制,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資者參與到國內藍色金融發展進程,提供資金、技術、人才和研究等支持。
1.明確藍色金融發展目標及主要任務。建議根據國家“十四五”時期海洋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需要設定藍色金融發展目標,結合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部門指導意見,完善藍色金融遠景規劃,明確發展任務、發展方向和保障措施。同時考慮以地方海洋生態保護與海洋經濟產業特色為依托,遴選青島、廈門、深圳或海口等重點海洋城市,建立研究智庫、金融機構和金融監管等多方工作小組,加快推動建立藍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以試驗區引領藍色金融可持續發展,鼓勵藍色金融重點區域、重點金融機構先行先試。目前,深圳金融監管部門已經提出比較詳細的藍色金融發展方案,建議加強指導和配套政策支持。
2.設立藍色金融專業部門或專營機構。建議統籌設立藍色金融聯席工作小組或日常辦事機構,加強金融管理部門與海洋生態保護、海洋經濟發展職能部門等協作。充分借鑒國際藍色金融框架和標準,圍繞藍色金融發展推動海洋環境信息披露、海洋融資工具、海洋產業目錄以及藍色金融評價機制等,推動藍色金融基礎性工作。汲取前期國內綠色金融成功經驗,統籌建立藍色銀行、藍色金融研究智庫等,鼓勵和支持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以及保險、證券等機構設立專業化的藍色金融機構,推動建立藍色金融第三方評估機構,加快提升藍色金融專業化水平,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投資領域。
3.加快促進藍色金融投融資模式創新。建議依據前期金融市場在藍色債券、藍色指數等積累的經驗模式,建議加快制定中國統一的藍色債券分類標準和投資目錄,明確藍色債券可投資范圍,擴大藍色債券應用范疇和發行規模,增加更多的藍色債券類型。加快藍色指數體系建設,在“國證藍色100 指數”的基礎上增設新的藍色指數品種,匯聚資管機構、理財子公司以及基金公司等專業力量,探索開發藍色金融資管產品、理財產品或基金產品,豐富藍色金融投融資品種,提高藍色金融投融資規模和市場占比。
4.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推進藍色金融愿景。建議國內金融管理層面加大與聯合國、世界銀行集團國際金融公司、亞洲開發銀行等領先的藍色金融發展機構開展合作交流,適當時機建立聯合工作小組,推動更多金融機構加入到聯合國《可持續藍色經濟金融倡議》。引導金融機構和市場參與到藍色投融資體系,推動藍色債券國際發行和合作設立藍色基金等,考慮結合金融對外開放政策試點,在金融市場、外匯市場等加快推動藍色金融發展,創設跨境藍色金融投融資工具,提升中國藍色金融投資的國際影響力。
5.加強藍色金融理論與政策研究。依托金融管理部門政策研究機構、金融機構研究部門以及院校智庫等,探索建立藍色金融研究機制,通過開展藍色金融發展論壇、召開學術與政策研討會、定期發布報告等,促進藍色金融研究成體系發展,形成具有政策影響力和行業影響力的藍色金融研究成果。緊跟國際藍色金融發展前沿,深入推進與國內外海洋生態保護機構、海洋產業部門等多方組織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設立藍色金融產研基金,協同推進藍色金融產學研體系建設,培育藍色金融緊缺專業人才,鼓勵資管機構、證券投資機構、國內外智庫等廣泛參與,為藍色金融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支持。加快推進包括海洋資產、涉海產權等創新研究,為金融機構開展抵質押、發行藍色債券等提供論證支持。